在南京民国户籍卡里,和逝去的家人“重逢”

article/2025/9/19 7:32:23

储鑫从未见过爷爷。

她是九零后,出生时,爷爷已经离世十多年。每年和家人去扫墓,看着爷爷的墓碑,她总会感到一丝遗憾,对她来说,爷爷一直很遥远,面目不清。

爷爷没有留下遗像,奶奶曾告诉过她,1976年爷爷因肺癌去世时,家里原本保存了一些爷爷的照片,但1980年代的一场意外大火,导致所有和爷爷有关的物品都被烧毁了。“小叔叔和爷爷长得最像”,储鑫从小听家人这么说,她会从小叔叔的样貌,去推想爷爷的样子。

今年8月,收到南京市档案馆寄来的户籍卡那一刻,储鑫很激动,爷爷终于变得具象起来:当年爷爷38岁,穿着一身中山装,气宇轩昂。“那基本上就是我们能接触到的、查到的世界上仅存的一张(爷爷的)照片”。

如果不是因为电影《南京照相馆》的放映,储鑫不会知道爷爷这段具体的历史。这是一部关于照片的电影——1937年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几个南京平民被困在一间照相馆里,为了活命,他们被迫为日军摄影师冲洗底片,却意外地发现平民被日军屠杀的暴行在照片中显影。他们用生命保存的这些照片,成为战后审判的重要罪证。

电影的公映唤起了寻找历史记忆、寻找普通人在战乱中活过的证据的冲动。通过南京市档案馆收藏的一批民国时期户籍卡,许多人得以重新和那个年代的亲人产生连接。

战乱中,活下来的祖辈

电影《南京照相馆》上映后,储鑫在社交媒体上刷到,有许多网友分享,可以通过“我的南京”APP,在南京市档案馆查询祖辈的民国户籍档案。“我就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没想到真有了。”从档案信息中,储鑫得知,爷爷当了17年的兵。

户籍卡上显示,爷爷本名储和,生于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本籍湖北,中学学历,1926年至1943年在国民革命军服役,1946年搬至南京,在“宗老爷巷”工作,从政,居住在南京市主城区的玉带巷三号。

储鑫爷爷的户籍卡,图中寄籍一栏疑似笔误。本文图片均为 受访者供图

让储鑫感到意外的是,户籍卡登记的户口信息中共有四个人,还记载着当时34岁的奶奶的信息:生于1912年(民国1年),职业是“理家”。当时两人有一个2岁的女儿和一个14岁的儿子。照片中,奶奶抱着一个有着肉嘟嘟脸的孩子,头上戴一顶小帽子。

储鑫奶奶。

储鑫说,父亲有五个兄弟姐妹,大伯、大姑妈、二姑妈,父亲是老四,有一个弟弟。

储鑫第一时间把档案的图片分享到了家族群,平时联系不多的亲戚们活跃起来,二堂姐(小叔叔的女儿)建议她,可以把照片拿去给大伯看看。

大伯就是档案中14岁的男孩,招风耳、小眼睛,如今已经94岁,居住在常州溧阳的养老院。8月,储鑫坐高铁从南京出发,找到了许久没有见面的大伯。大伯躺在床上,神智还很清醒,储鑫和他聊了一会儿,然后翻出档案照片,大伯一个个认出了父母、妹妹,还有自己。

储鑫大伯。

他们聊起爷爷,储鑫才知道那些被埋藏的往事:爷爷出生在湖北随县,小时候上过私塾,后入学黄埔军校。1946年,爷爷退伍后和家人一起搬迁到了南京,负责华侨方面的事务。在湖北老家时,爷爷已结婚生子。

储鑫查到的这批户籍卡,由当时南京的“首都警察厅”制作和保存,共有150多万张,记录了1946-1948年居住在南京主城区的部分家庭信息,后被南京市档案馆接收。据南京市档案馆的介绍,根据卡片记载的情况,1945年至1949年,南京居民、驻军加上流动人口,粗略估计应在130-140万人。其中外来人口占一半以上,主要由军人和外来务工人员构成,以男性人口为主。

“可以看出当时南京就是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南京市档案馆的介绍提到,当时的南京以政府机构、军队为主导,失业人群在这里寻找各种可以糊口的职业,所以,很多卡片上的职业类型为社会服务业。

李广瀚的爷爷来到南京也是在1946年,当时28岁。早在电影《南京照相馆》上映之前,李广瀚就关注到了社交媒体上可以查档的信息。去年,他就想查爷爷和大伯在南京的档案。六岁到九岁时,李广瀚曾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如今,李广瀚48岁,爷爷奶奶都已离世。

令他惊讶的是,如此珍贵的资料被保存下来了。他看到了爷爷的户籍卡,显示爷爷本名李特夫,生于1918年(民国七年),本籍湖北应城,当时(1948年)就职于“资源委员会”,居住于三元巷2号。奶奶本名魏文兰,生于1917年(民国六年),本籍湖北应城,职业是“家务”。

李广瀚爷爷。

李广瀚奶奶。

李广瀚说,户籍卡上还有很多人,都是奶奶的姐妹们,去南京工作时,爷爷奶奶顺便带上姐妹到南京念书。此外,他们当时有一个8岁的儿子和4岁的女儿。

8岁的男孩,是李广瀚的大伯,在户籍卡上的姓名是李顺璀。李广瀚听长辈说过,因为当时用南京话读“李顺璀”不好听,后来大伯改名为“李乔陵”,乔迁至金陵之意。

李广瀚大伯。

在这批户籍卡上,除“本籍”外,还有“寄籍”一栏,即南京。许多人在历史动荡的时期来到了南京,也包括汪茜的外公。

7月,汪茜在社交媒体上得知可以查档后,去南京市档案馆拿到了外公的户籍卡复印件。去年,外公离世,汪茜想更多地了解这个陪她长大的人的人生。

户籍卡显示,外公俞泰生于1934年(民国廿三年),本籍宁波。

汪茜外公。

外公在1948年被家人送到南京的亲戚家谋生。母亲告诉汪茜,外公的父亲原本在上海从事鱼档生意,因在船上作业掉入水中,得了肺痨,身体每况愈下,家里不仅失去了经济支柱,还需要大量支出治疗父亲的病。

与此同时,战争不断。母亲对汪茜说,自己的奶奶曾跟她提到过日军入侵时惊心动魄的经历:上海沦陷,为了逃难,俞泰和亲人一起乘小舢板回宁波,在江面上遇到了日本人巡逻的船只。当时,渔船上的人想出了一个办法,把年纪尚小的俞泰推出来给日本人鞠躬。日本人看到船上都是老百姓,果真放过了他们,全船人因此躲过一劫。

到上世纪四十年代,俞泰一家回到了上海,但上海局势混乱,生存不易。俞泰去南京,“就是为了让他活命,谋一条出路”。俞泰有五兄妹,他是老大,13岁时,正在上海读私塾的俞泰“人都没有扁担高”。为了减少家里的开支,他进入姨父在南京开的店铺当学徒。据俞泰的户籍卡信息,户主是林耀祖,五金店的店主。

汪茜听母亲说,外公做学徒,店里管吃管住,但没有工资,他要挑着扁担给店里的师傅送饭,很艰辛,从一个衣食无忧的经商家庭长子到这样的身份,外公生前对那段记忆印象尤为深刻。

家族故事里的时代痕迹

2006年,南京市档案馆接收了这批民国时期南京市户籍卡,此前,它们被遗留在南京市公安局浦口石佛寺仓库,很长一段时间里无人问津。

据南京市档案馆介绍,每一张卡片经过除尘、消毒、重新编号,再进入恒温恒湿的档案馆库房,被永久收藏。其中的重要信息被录入电脑,涉及数据300万条、3000多万字。整理历时四年,2011年,这批户籍卡全部入库,并对社会提供查阅。

这些户籍卡中,有14×8厘米的小卡片,被称为“口卡”,记录个人身份信息。大一点的是“户卡”,以户为单位。口卡上的信息类别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住址、籍贯、教育程度、职业、与户主关系、身份证,还包括外貌、公民宣誓日期与宣誓地点、兵役、义务劳动、保甲番号、左右手指纹等。类目密密麻麻,有28项之多,还有对个人特征的描绘,如左撇子、瘸腿、麻子脸、眼盲等。

户卡上的信息,除了直系亲属,还包括了互保结人、枪支登记、房屋是否参加保险、本户财产(包括动产、不动产)价值等,同时注明在南京沦陷期间本户财产所受损失、本户抗敌军人等。

在爷爷的户籍卡上,储鑫注意到“南区警察局”几个字,她想到,这可能对应她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爷爷当年曾经生活的玉带巷,后更名为玉带园,这里靠近城南万象天地,属于“城南”。

储鑫爷爷当时整户的户籍卡。

爷爷的经历决定了她和家族的命运。解放后,爷爷留在了大陆。大伯告诉储鑫,后来爷爷被调到了粮食局工作。

储鑫成了南京人。玉带园经历拆迁,在原址上新建了大片居民楼,从小,储鑫和奶奶一起在这里的小区居住。储鑫父亲年轻时做卤菜生意,卖鸭子,因为拆迁后少有人买,他开始从事旅游业,在江浙沪带团,很少在家。

收到爷爷的档案后,储鑫立即在网上查询了爷爷曾经工作的地址“宗老爷巷”,发现它位于“总统府行政院”北面,毗邻“国民社会委员会”,如今已没有这个路名。

通过大伯模糊的记忆,她得知爷爷曾经工作的地方可能叫“华侨医院”。她在网上继续搜索“宗老爷巷”,发现一篇几年前的文章和老地图,记录了南京已经消失的地名。她根据地图推测,“华侨医院”实际上可能是指“国民政府中央医院”,当时由华侨出资,也就是说,它是现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就是我们南京人讲的军总”。

李广瀚爷爷工作过的地方,办公楼已被划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位于南京工业大学校园里。李广瀚说,解放后,爷爷奶奶随国民党军队去了台湾。他们从南京到湖南、贵州,再到重庆,又到海南,然后飞到台湾,这一路的痕迹留在了孩子们的名字里,李广瀚的二伯叫乔湘,父亲叫乔台,李广瀚就在台北出生。

李广瀚爷爷曾经工作过的国民资源委员会。

很小的时候,李广瀚就知道自己的祖籍在湖北。李广瀚记得,台湾的身份证曾会标明祖籍,他至今记忆深刻,当时和他一起读书的同学,祖籍有江西、四川、北京的等等。在台北,他和爷爷奶奶一起住在一条不长的小巷道,道上全是矮院子,住的都是来自各个省份的人,“你可以想象跟街坊吵架都吵不到一起。大家都很亲切,会彼此照顾、关心对方”。

他记忆中,爷爷是一个慈祥的老人,奶奶则对他又严厉又疼爱。有一段时间,堂姐从高雄到台北考大学,借住在爷爷奶奶家。当时见堂姐钱包里有钱,李广瀚便偷了去买东西,被奶奶发现后棍棒教育了一番。

爷爷退休后,不时和湖北同乡、战友或同事在家聚会、聊天、打麻将。他们在一起时说湖北家乡话,听得李广瀚一头雾水。小时候每到过年,准备的饭菜也有珍珠丸子、粉蒸肉等湖北传统小吃。

家里不时还会包春卷。春卷的寓意很吉祥,“炸出来是金黄色,所以我们都叫它炸金条,就是家里财源滚滚的意思”。长大后,他问长辈才知道,奶奶包春卷的手法其实是在南京跟爷爷同事的妻子们学的,南京的春卷,要包韭黄和粉丝。一家人到了台湾后,逢年过节,奶奶仍然还会去买江浙沪的点心:“采芝斋”的粽子糖和小孩酥,还有“老大房”的月饼。

这样多样又融合的经历影响了李广瀚。2000年代,两岸的民间交流、贸易变得频繁,当时30岁的李广瀚决心来大陆闯荡,他在北京做两岸间工业电脑销售,租住在中关村的一栋商业楼,隔壁就是公司,对面几户住着北京当地的大爷大妈。李广瀚早上出门,或下午回家时,他们总会招呼他到家里,“都会说,胖子进来吃两口吧”,“我们这里的饺子肯定和台湾的不一样”。那种主动的关心,让李广瀚恍惚回到了小时候在台北的生活,他觉得,那时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像工作后那么遥远。

两年后,尽管本职工作结束,但李广瀚决定长期留在大陆打拼。后来,他认识了现在的妻子,搬迁到了妻子老家郑州,一直在这里经营餐馆。

他回忆,上世纪八十年代,读小学时,奶奶因癌症过世。爷爷寿终,在2000年时离开了。他现在仍然记得,年轻的时候给爷爷奶奶扫墓,墓碑上可以看到许多新中国之前的地名。

时代变迁,也在每个家族的故事里留下痕迹。汪茜外公曾经做学徒的五金店位于南京的长江路,如今那里也早已改变了面貌。汪茜从母亲那里知道,解放后,军工企业招工,外公进入了一家军工厂。

上世纪50年代初,外公的父亲在上海去世,外公的母亲因为伤心哭瞎了眼。不久,外公最小的弟弟也因病离世。外公的母亲后来曾和汪茜的母亲讲述那时的艰难:一家人住的地方,从最初租的两间石库门房子,到一间,最后住到亭子间。

汪茜说,当时上海市政府帮助联系到了在南京的外公,外公母亲等家人于是投奔外公,搬到了南京。“他承担起了作为一个大哥的职责”,外公的整个家族此后都生活在南京,包括他的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的后代。很长一段时间,他赡养母亲,照顾刚来南京、没有工作的弟弟和妹妹。甚至到结婚后,仍会不定期地给弟弟妹妹钱。

汪茜印象里的外公喜欢学习。他后来又去工农兵大学深造,一直工作到从军工厂退休。在外公留下的回忆录里,他分享了上学的经历,“先是钳工,又去钻研,然后又搞安全生产”。

汪茜在南京出生、长大,现在在当地做儿童教育工作。她回忆,上幼儿园时,外公每天骑着一辆小摩托送她上学,沿着明城墙,到鸡鸣寺那里,就快到她的幼儿园了。

到初中上物理课,汪茜学习电源的正负极知识,回到家,外公会用电灯泡做实验,向她展示灯是怎么亮起来的。外公负责维修家里所有坏了的电器,台灯坏了,他会把其他台灯拆了,重新组装一个新台灯。外公虽然不擅长做家务,但“他就喜欢捣鼓这些事情”。

外公离世后的一年来,每次路过台城到西家大塘的那一段明城墙,汪茜就会想到他。

1998年,汪茜(右一)小时候和外公、表姐。

去世的人,成为记忆的一部分

汪茜的外公俞泰一直在南京生活,直到去世。

2015年,俞泰在南京鼓楼医院被查出患有间质性肺炎。汪茜记得,当时医生说外公只能活两年。医院有正在做临床实验的新药供病人尝试,外公申请成功后坚持服药,延长了生存期。但从去年开始,他基本下不了床。去世前半年,外公晚上睡不了觉,需要汪茜母亲和舅舅轮流陪夜。去年8月的一天,“他就去上了一个厕所回来,然后倒在沙发上,很自然地去世了”。

那时,汪茜整天以泪洗面,当地有习俗,头七期间不能上坟,但汪茜管不了那么多,她会偷偷地去墓园,在外公墓旁久久站着,和他说说话。

查到外公当年的户籍信息后,从小和外公相处的记忆,又一下子涌了上来,汪茜开始觉得,“找回他当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一些物件,也算一种留念”。

汪茜是家里的独生女,由外公外婆带大。小时候,她调皮,不爱吃饭,外公会开玩笑似地把她绑在凳子上喂饭,汪茜就很开心。外公“爱捉弄别人”,爱玩,退休后,他也闲不下来,经常摆弄花草、种子和果实,每个邻居都送。院子里种了枇杷树,他会邀请邻居来家里摘枇杷果。

外公还很喜欢摄影,他为社区拍了不少照片,参加过江苏省摄影家协会,他还会修图。外公也爱旅游,他退休以后,汪茜和父母带他去了不少国家,“他就很爱回来吹牛”。晚年,外公还会和别人比较学习强国的积分,“他就是觉得争光”。

后来外公身体衰退,汪茜要上班,但每周都会抽空去看他,和他聊聊天。“他非要让我坐在他面前,就会问我最近工作怎么样。”

有一段时间,外公经常跟她提,自己很难受,想死。汪茜很痛苦,不理解外公的想法。后来,她慢慢想通,或许是生病后,外公觉得没有了生命的尊严。对于疾病缠身的他而言,死亡也是一种解脱。

找到户籍档案后,储鑫也开始重新忆起离去的奶奶。奶奶是在她13岁时去世的,不小心摔了一跤,脑干出血。

出生没多久,储鑫父母离异,她跟着父亲,但父亲工作忙,她被奶奶照顾带大。那时,幼小的储鑫不懂,她经常听大人说,“你还小,和奶奶生活在一起,奶奶可以照顾你”,听多了,她觉得烦躁。

奶奶走后,她开始怀念她们一起生活的日子。

奶奶曾对储鑫聊起,那个年代,她要裹小脚,因为疼,她自己会偷偷把布剪掉,第二天被发现,又不得不缠起来。储鑫说,奶奶有全名,这和当时嫁人的其他普通女性不一样。户籍卡的信息显示,奶奶曾经读过小学。

储鑫记得,快90岁时,奶奶身体还挺好,能喝两口白酒,喜欢吃猪头肉和炸臭干。有时,奶奶会用一个小醋碟,倒一点白酒,用打火机一点,酒精燃烧起来,奶奶徒手蘸酒,涂在身上疼痛的地方,“可能是为了活血化瘀”。

记忆里,奶奶是个善良的人,那个年代,普遍条件不太好,碰到上门乞讨的,奶奶身上没钱,“都会给人家一口吃的”。储鑫有印象,有一个阿姨经常来看望奶奶,她后来了解到,当年阿姨出生时没有母乳,是奶奶把她喂大的。

户籍卡照片里奶奶抱着的孩子,储鑫在见到大伯后才确认,这是奶奶的女儿,她的大姑妈。在大姑妈的口卡上,没有独立的照片,只有代表指纹的符号。储鑫没有想到,还能看到大姑妈2岁的样子。去年,她摔了一跤,去世了。

对储鑫来说,这意味着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长辈不在了。小时候,从玉带园到大姑妈家,车程要一个半小时。即便如此,储鑫经常一个人坐公交车去。那时,五十多岁的大姑妈也离婚了,储鑫喜欢大姑妈,父母待她情感都淡薄,她觉得待在大姑妈家比自己家轻松自在。

大姑妈一直在一家工厂工作,直到退休。每个月,大姑妈给储鑫一百块钱。有时还把单位发的“票”给她,让她去门市部排队领汽水喝。暑假,储鑫会去姑妈家跟她一起打扑克牌。

后来储鑫毕业、工作,逢年过节,她会塞钱给大姑妈。“她都不要,但是我硬塞给她。我挣钱了,我有能力了,我报答她以前对我的恩情。”

如今想起来,储鑫觉得后悔,自己结婚生孩子后,工作也多,她去看大姑妈的时间少了。大姑妈在ICU的时候,储鑫去见了最后一面,那时,她已经没有意识了。

大姑妈去世前,都是一个人居住,唯一的娱乐是看电视,但后来电视坏了,没人修。堂姐(大姑妈女儿)和储鑫说,妈妈过世后,她回去时,坐到家里的板凳上,“发现板凳腿已经断了”。储鑫说着,哽咽起来。

未竟的心愿,永远的纪念

决定去养老院看大伯后,储鑫才知道,大伯已经在养老院住了两年。两年前的一天,大伯跟朋友约好打麻将,朋友一直没等来大伯,上家里一看,发现他摔了一跤。之后,小叔叔把大伯送进了医院,出院后又送去养老院。

多年来,她和大伯交集不多,小时候一起玩过,大伯也会塞钱给她。因为户籍卡的缘故,储鑫会多些念想。她觉得,大伯应该是个挺有想法的人,他初中毕业,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他把自己名字改成了标志的“标”,因此和户籍卡上的名字不一样。

年轻时,大伯离开南京,去常州打拼生活,终身未婚。储鑫记忆里,大伯行踪漂泊不定,和家里人很少来往,偶尔回南京,只是跟大姑妈叙叙旧。两人因为年纪接近,相比其他兄妹关系更好。

奶奶去世后,大伯要求带走自己母亲的照片保管,“可能他跟我奶奶的情感会比较深,因为他是奶奶的第一个孩子”。

储鑫说,晚年住进养老院前,大伯独自住在类似廉租房的房子里,“把自己的遗照都洗好了”。去看大伯前,储鑫特意买了一些巧克力,因为想到大伯年纪大牙齿掉了,但喜欢吃甜的东西。大伯有咳嗽的症状,储鑫剥了一颗巧克力,又掰成一半,不敢给大伯吃多,递到他嘴边,他吃了一口。储鑫看得出,大伯露出了开心的表情。

储鑫给他看了户籍卡后,他喃喃自语——大妹(储鑫大姑妈)在ICU躺了七八天,他当时刚好摔跤骨折,让人接他回南京,开车赶过去,都没有见到最后一面。

临走前,大伯的眼里忽然噙满了泪水。

这是储鑫第一次见到长辈哭泣。储鑫说,我下次再来看你,给你带烤鸭吃。大伯说,好。

储鑫觉得,大伯也许是回想起了自己小时候和父母、妹妹相处的记忆,又或许想起了一生中的某一个瞬间,情绪翻涌上来,泪水不仅仅是因为悲伤。

一些更深的遗憾永远留在了历史的缝隙里。户籍卡上,李广瀚奶奶的两个姐妹在1949年后回到湖北应城,本以为能再回南京团聚,却成了永别。

李广瀚奶奶姐妹。

李广瀚奶奶姐妹。

李广瀚的姑姑李淑仙的信息也留在户籍卡上,时年4岁。李广瀚曾听大伯回忆,当时爷爷和姑姑吵架,李淑仙便回了应城老家,而爷爷跟随国民党去台湾时,因为走得太急,没有时间回湖北接女儿一起。

李广瀚没有见过姑姑,记忆中,爷爷提起姑姑,无数次懊悔地说,自己“干什么要和她(李淑仙)吵呢”。他后来才知道,1966年,姑姑病逝。

李广瀚姑姑。

离开南京后,直到去世,爷爷再也没有回过南京。1987年,台湾当局调整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上世纪90年代初,和老家湖北应城书信联系上后,李广瀚的爷爷和父亲从香港转机,辗转落地武昌机场,抵达老家。李广瀚说,那一次,爷爷在老家待了将近一个月,那也是爷爷唯一一次回大陆。

同爷爷一道去了台湾的大伯,此后常年在高雄居住。这次李广瀚查档案信息,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大伯随着年纪增长,越来越想念大陆,特别想回曾经生活过的南京看看。

找到档案后,李广瀚决定趁大伯身体仍然可以走动,带他回南京。2024年5月,李广瀚陪着80多岁的大伯从高雄抵达了久违的南京,大伯很兴奋,走过小时候走过的街道、巷口,想找回曾经的记忆。如今,许多建筑都变成了高楼大厦,李广瀚说,到了怀念的地方,因为腿脚不便,大伯也只是看一眼。

李广瀚大伯回到南京。

那天,大伯对李广瀚回忆起来,他们当时居住在爷爷的员工宿舍,他原本在洪武路附近的小学念书,后来因为觉得上学走路远,便转学至三元巷附近的汇文女子中学附属小学。当时,三元巷新街口附近有一个大华戏院,他经常和父母去戏院看戏,看过一部抗战胜利的电影,他还曾去巷子里买油炸小吃,或者去中山陵乱跑……李广瀚想到,跟着父母去台湾时,大伯还不到9岁。多年后,身在台湾,他对那段在南京的经历始终念念不忘。

李广瀚大伯曾经就读的汇文女子中学附属小学。

去了南京后,大伯又回了一趟湖北应城老家,之后便回了台湾。李广瀚感觉到,回来之后,大伯整个人“衰老了蛮多的”,记忆力也大不如前。好在,大伯已了却心愿。

找到外公的档案后,汪茜好像和他重新产生了连接。“我觉得他给我留下很多精神类的财富。”

8月初,她把户籍卡照片发到家族群,群里,大家回忆起外公这一生,说他很不容易,为这个家庭付出了很多。汪茜的母亲说,正好是他去世一周年。

外公刚去世时,汪茜一度无法接受。现在,她慢慢意识到,外公早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她。她觉得,人要学习,才不会变笨。外公也是一个终身学习的人,去五金店当学徒、工作期间上夜校、退休后自学摄影和上网……

她工作后,外公经常会教她各种方法和道理。外公做过管理层,他以自己的工作举例,告诉她,如果有人犯了错,不能当着所有人的面批评对方,需要反其道而行之,去夸他做得好的地方。

汪茜说,外公走得突然,没有留下什么老物件,有一份回忆录,这份“自传”是他用图片配文字的方式记录的日常生活。汪茜留意到,外公喜欢在其中分享童年趣事,捡包装纸、放鞭炮……鲜少提到年少时的艰苦经历。

外公还留下了他珍爱的相机。现在,汪茜每年会到外地旅游,记录生活,有时带着外公的相机,“会让我更加热爱生活”。

汪茜外公坐在玄武湖畔。

(应受访者要求,除李广瀚及其家庭成员外,其他人物均为化名)

    责任编辑:马世鹏
    图片编辑:朱伟辉
    校对:丁晓

    http://news.xdnf.cn/vFLlysjhWJ

    相关文章

    大学2025|对话钱乘旦:建设区域国别学学科不宜跟风,需先具备基本条件

    【编者按】在人工智能与人形机器人的一骑绝尘中,中国大学迎来2025。2025年,注定要成为变革的年份。是以战略敏捷赢得战略主动,还是在延误中错失转型机遇,中国大学踏上征途。人工智能技术如何赋能学科建设?人工智能技术给创新人才培养带来哪些启示?澎湃新闻特推出“大学20…

    《731》首映日青年观众是主流,票房最高的城市是上海

    电影《731》9月18日上映首日票房超3.4亿,总票房破4亿。在非周末的普通工作日,这一成绩实属不易。首映当天,《731》的排片率超70%,票房收入占全日票房大盘的 97%,其中,20-39岁的青年观众占比高达72.6%,是主流观影人群。上海则以293.5万的票房,位列城市票房榜首。《731》…

    一图看懂|空军航空开放活动今日举行,长春航空展有何看点

    9月19日,2025空军航空开放活动和长春航空展将在吉林长春国际航空博览城举行。本次活动有何看点?让我们用一张图和您说明清楚!责任编辑:于潇清图片编辑:朱伟辉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明查|柯克枪击案嫌疑人父亲拒绝115万美元悬赏?没有证据

    速览- 网传“柯克枪击案嫌疑人父亲马特鲁滨逊拒绝价值115万美元悬赏”的说法缺少实证。相关说法源自一个疑似关联钓鱼网站的Facebook账号,该账号有造假前科。- 支付赏金一事在美国通常由“正义悬赏计划”负责。但“正义悬赏计划”明确表示,赏金事宜属于机密,除非美国政府主动…

    “嘎子哥”被行拘,中青评论:“国民童星”更该爱惜羽毛

    近日,演员谢孟伟因“穿警服直播带货”引发的争议持续发酵。9月17日晚,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公安局发布警情通报称,谢某某(男,36岁,河北雄县人)在拍摄电影休息期间,身着带有明显警用标志的服装直播带货,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已被依法处以行政拘留7日。该事件始…

    普京签署命令,免去科扎克总统办公厅副主任职务

    俄罗斯总统普京当地时间18日签署命令,免去了德米特里科扎克的总统办公厅副主任职务。当天早些时候,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表示,德米特里科扎克已按照个人意愿递交了辞职声明。德米特里科扎克在2020年时曾出任俄罗斯对乌克兰政策专职代表,此前出任俄政府副总理,2020年…

    以指代笔的清代画家高其佩

    在中国绘画艺术中,有一种以手指代替传统工具中的毛笔蘸墨作画的特殊画法,被称为指画。论及指画名家,当首推清代画家高其佩。澎湃新闻获悉,9月17日,“创匠今安在,指墨传古今——高其佩和铁岭当代指画作品展”在沈阳故宫正式开展。展览汇集了沈阳故宫博物院藏高其佩指画作品…

    赵明诚李清照《金石录》宋刻30卷孤本归藏国家的传奇经历

    《金石录》出自宋代学术伉俪赵明诚、李清照之手,是中国古代金石学首屈一指的重要著作。几百年里,学术界普遍认为其完整卷本已经失传,直到20世纪50年代又重现于世。该部国宝级文献是如何从私人秘藏到重新发现,直至最终归藏国家公器?现存唯一宋刻全本30卷现藏于国家图书馆,…

    抗战回望54︱《抗战日报》:抗战到底,团结到底,建设晋西北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澎湃新闻私家历史与抗战文献数据平台合作,推出“抗战回望”系列,选取抗战期间的报纸、图书、日记等史料加以介绍,希冀带领读者前往历史现场,触碰抗战时中国军民的精神与生活。《抗战日报》是中国共产党晋西区党委机关报。…

    作为现代生活标志的电视餐,让美国消费者对预制食品心生情愫

    世界上第一份预制冷冻餐就像园艺或航海一样,烹饪也变成了一种爱好,一种休闲时进行的活动,而不是生存必需的手段。专业调查公司NPD集团对美国人的饮食习惯进行了20年的跟踪调查,并得出结论,如今在美国只有58%的晚餐主菜是从买菜和洗捡切开始做的。有多得数不清的方便食品给…

    梅贻琦与长沙临时大学的筹备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人民伟大的全面抗战开始。位于平、津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建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长沙临时大学被迫迁往昆明,更名为西南联合大学。长沙临时大学与西南联合大学前后相继,与全面抗日战争相始终。三校师生和衷共济、弦…

    谎言、故事与思想的丰富性

    董铁柱先生的著作《谎:〈吴越春秋〉里的忠与谋》是一本讨论说谎的书,讨论的又不只是说谎。作者发现,不同于正史的书写,在东汉赵晔所著的《吴越春秋》里,“说谎”是吴越争霸的一个关键因素,书中出现了诸多说谎的人。伍子胥能够成功复仇,越王勾践得以最终战胜夫差,从根本…

    硅谷大厂如何“既让马儿跑,又让马儿不吃草”

    【编者按】科技资本是如何让工程师这一具有高议价能力和生产自主性的劳动群体,自愿投入高强度的生产模式,同时又能保持高水平的创造力的?浙江大学社会学系百人计划研究员吴桐雨在《牛马游戏:硅谷大厂如何驯服工程师》一书中展示了硅谷科技公司如何通过设计几十种游戏来调动…

    “七日同济大学”,上海历史博物馆展出日军侵沪罪证

    一件件泛黄的文献、历经风雨的实物和带着硝烟气息的老照片背后,有怎样的抗战故事?2025年9月18日,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举办“烽火遗珍 英雄永怀”抗战文物征藏鉴研会,集中展示近年来征集到的抗战主题文物文献珍品,揭晓其背后八十余载的历史记忆。 抗战文…

    羊水栓塞,一场与死神的较量!35岁以上产妇要小心

    分娩床上,一声咳嗽吓坏了所有人。 “咳咳。” 产妇这声突发的咳嗽与逐渐困难的呼吸[1],瞬间敲响了医生脑中的急救警钟。 “血压和血氧饱和掉了!” 麻醉医生的提醒,更加重了医生心中的紧迫感。 为产妇接生的医生在心中疯狂祈祷: “别是羊水栓塞啊!”羊水栓塞,孕妇分…

    因评论MAGA派《吉米鸡毛秀》被砍,特朗普:砍得好!

    当地时间9月17日,美国广播公司(ABC)宣布:旗下深夜脱口秀节目《吉米坎摩尔直播秀》(Jimmy Kimmel live!)将无限期停播。该节目在中国又被称为《吉米鸡毛秀》,自2003年首播以来,已连续播出23季。停播的决定由ABC的母公司迪士尼下达,原因在于主持人吉米坎摩尔关于查理柯克…

    现炒美味,藏在那些不做外卖的餐厅?

    什么样的餐厅,可以不做外卖? 文|陈梅希 编|园长 夏天的一个工作日,我坐在北京清河的一家山东菜馆里,听后厨传来勺子和铁锅的翻炒声。刚过中午12点,店里已经坐满客人,大部分来自附近的科技园区,坐下点完菜后,开始讨论工作和育儿问题,声音和后厨传来的炒菜声交织在…

    俄罗斯就马航MH17坠机涉俄一事向国际法院提起申诉

    俄外交部(资料图)当地时间9月18日,俄罗斯外交部发布消息称,俄罗斯已就国际民航组织关于马航MH17航班的决议中有关所谓俄罗斯参与一事向国际法院提起申诉。俄外交部强调,国际民航组织的决议是根据由荷兰主导的技术和刑事调查做出的,其结果高度可疑,且依据主要是由乌克兰提…

    特朗普结束访英返美,途中因直升机故障改乘备用机

    当地时间18日,在英国首相乡村官邸契克斯别墅,特朗普出席与英国首相斯塔默的联合新闻发布会据白宫新闻秘书莱维特声明,当地时间9月18日,结束对英国访问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及夫人梅拉尼娅,乘坐“海军陆战队一号”直升机,在从英国首相乡村官邸契克斯别墅前往伦敦斯坦斯特德机场…

    堪察加东岸附近海域发生7.8级地震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09月19日02时58分在堪察加东岸附近海域(北纬53.10度,东经160.60度)发生7.8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责任编辑:苏晨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