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在教育部召开的“教育大会一年间·教改进行时”首场新闻发布活动上,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副司长栾宗涛提到,目前,国家人才供需对接大数据平台已完成基础建设与数据整合工作,进入试运行阶段。
发布活动中,在介绍教育部推进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工作情况时,栾宗涛提到,近一年来,教育部积极对接科教兴国、培育新质生产力等国家战略需求,高规格部署实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行动,启动实施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机制改革试点,建立多部门协同机制、建设国家人才供需对接大数据平台、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不断提升高等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
栾宗涛表示,教育部以解决人才供需不匹配矛盾为核心,会同相关部门建设国家人才供需对接大数据平台,整合共享各部门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数据资源,推动构建人才供需“数据—模型—服务—治理”适配模式,逐步实现人才数量规模、结构布局、能力素养三大适配。重点构建了动态供需大数据查询分析、支撑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提供学科专业诊断预警、开展结构布局诊断分析、探索重点产业人才需求预测等六大功能板块。目前,平台已完成基础建设与数据整合工作,进入试运行阶段。
注意到,今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在“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部分提到,坚持总体适配、动态平衡、良性互动,完善人才需求预测预警机制,探索建立国家人才供需对接大数据平台,加强分行业分领域人才需求分析和有效对接,定期编制发布人才需求报告和人才需求目录。开展就业状况跟踪调查,强化就业状况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联动,加强就业质量监测和评价反馈。超前布局、动态调整学科专业,优化办学资源配置,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加快构建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随后,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中,在“全面支持教育决策和治理”部分再次提到,建设国家人才供需对接大数据平台,支持动态调整优化专业布局、学科设置和招生规模,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