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由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产业促进中心主办的2025上海国际生物技术与医药研讨会在上海开幕。
(www.thepaper.cn)记者从现场获悉,上海国际生物技术与医药研讨会至今已成功举办26届。本届研讨会主题为“聚焦生物医药前沿技术,共建全球创新合作生态”,来自全球的百余位中外顶尖科学家、产业领袖与政策专家齐聚,共同探讨生物医药前沿技术的突破方向与产业化路径,深入分析全球价值链重构下中国医药创新的战略机遇。

开幕式现场 主办方供图
本土药企创新崛起,如何寻求新突破?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在致辞中指出,“创新”是中国生物医药在全球产业分工格局中深度调整、谋求新定位的一个重要内核,而“出海”是中国生物医药在全球产业竞争格局中深度重塑、寻求新发展的重要举措。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生物医药科技转化也大幅提升,产业升级不断加快,本土药企的创新力量正在快速崛起。中国生物医药产业链正面临复杂的国际环境,关键底层技术还落后于国外。在此情形下,需要通盘考虑,一手要找准差距补“短板”,一手要巩固优势铸“长板”,厚植高层次人才施展才华和抱负的土壤,推动自主创新,支持原创成果。
主旨演讲环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马大为聚焦“抗肿瘤小分子药物研发”,系统梳理了小分子药物研发的最新动态,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针对行业痛点,马大为指出,当前靶向药物研发需突破靶点限制,探索多靶点协同等新模式。
AI能够给生药产业带来怎样的变化?美国塔夫茨大学医学院教授、药物开发研究中心前主任肯尼斯·凯廷通过翔实的数据和案例指出,当前新药研发面临周期长(超10年)、成本高(超10亿美元)及临床成功率低(低于12%)等多重挑战。他强调,人工智能(AI)是系统性提升研发效率、优化临床试验设计与运营的关键工具,呼吁行业积极拥抱AI技术以应对日益严峻的研发瓶颈。
而站在企业的视角看中国创新药发展的现状与未来,复星医药联席总裁、全球研发中心CEO王兴利指出,全球心血管等慢性疾病领域患者人群庞大,存在巨大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行业内创新研发企业正聚焦新兴靶点与前沿疗法(如siRNA等),积极探索创新临床开发方案,同时借助AI与数字化工具等提升研发效率,加速创新药物开发。未来在全球化合作的趋势下,各疾病领域药物治疗领域将迎来创新突破。

圆桌讨论 主办方供图
创新药“出海”高峰期,本土企业如何稳固全球价值?
数据显示,2025年度中国创新药对外授权总金额已经突破1000亿美元,创造年度历史新高。研讨会中的圆桌讨论也以“全球价值链重构下,中国医药研发的‘破局’与‘卡位’”为主题,将“出海”作为重点议题。
不可忽视的事实是,中国的生物医药产业蓬勃发展,在国际舞台上已然走在前沿。国际药物信息协会(DIA)全球高级副总裁、中国董事总经理王彤焱表示,DIA中国年会的人数几年前超过了欧洲,如今已经超过美国。当“中国声音”被带到欧美的年会上时,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中国创新生态的发展。
睿智医药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胡瑞连直言,全世界已经不能忽视中国的创新药研发,中国已经从过去的仿制药做到Best-in-class和First-in-class。“创新药方面,个人认为未来中国科学家一点不输给全世界其他的科学家。在可预期的未来,中国创新药肯定会跑到前头去。”
当前,出海是众多药企面临的共同话题,也是整个产业生态中略显薄弱的一环。和黄医药是最早研发创新药的企业之一,企业执行副总裁(运营负责人)崔昳昤讲到,原来说中国研发、中国市场,现在是中国研发、国际市场,未来可能是中国的国际研发、国际市场。
如何让中国本土孵化的创新技术、创新药得到全球价值的体现?
崔昳昤强调寻找合作伙伴的重要性,要注意兼容前提下的差异化。让合作伙伴打通海外准入以及商业化的“最后一公里”,就像“在每个国家有个地陪,不会走弯路”。多位专家也谈到,企业要找准自己的定位,把最具核心竞争力的部分做好,也可以成为全球化某个环节当中非常优秀的企业。将来的合作会是一个链条之中多家企业的合作,几乎没有哪个企业能够做到“一揽子到底”,形成完全的内循环。
上海全球健康创新研究院院长何如意更关注的则是监管问题,美国各项新政的变化要密切关注,但更重要的问题是——一定是美国吗?何如意认为,中国目前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其实与东南亚国家相近,而与美国不同。因此从现在开始就要多元化地布局,不能只以出口到美国作为国际化的标准和目的地。王彤焱也提出,在整个国际大循环商业体系之下,或许可以考虑构建起一个小循环,以中东、南美等新兴市场国家为主导,让中国的产品通过小循环构建信任,更好地覆盖到更多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