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党中央批准,海南自由贸易港全岛封关运作将于2025年12月18日正式启动。《自贸港“大家”谈》大型访谈节目第四期,对话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伏羲智库创始人李晓东。
紧扣产业布局,把算力变成生产力
记者:海南正在聚焦“五向图强”,积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其中之一是“向数图强”,您认为海南发展数字经济有哪些优势和潜力?
李晓东:数据作为一种关键要素,和传统的很多要素是相连接的。在未来,我觉得,海南是有很强优势的。一是制度优势,海南作为自贸港,能够形成政策洼地,让资源和要素汇集。二是海南连接东南亚,区位上有很好的优势,还可以连接全球其他区域经济体。潜力上,海南有后发优势,在一些基础设施领域,比如网络基础设施,包括现在国家提出的数据基础设施,都没有包袱,可以采用全新的架构技术去构建这些基础设施。还有一点,未来有一个人才优势,发挥中央给予的政策优势,会形成人才上的引力洼地。
记者:海南也在大力布局算力产业,封关运作之后,如何在算力产业方面持续发力?
李晓东:算力是目前大家非常关心的。因为人工智能比较火,算力、算法、数据是人工智能发展的三要素,而且,网络其实连接的也是算力。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算力都非常关键。海南,包括很多省份,都在布局,但是算力是有区别的。在未来细分过程中,不是所有的算力都是通用的,一定要针对特定领域来提供不同类型的算力。也不是所有的算力都要非常庞大和快速的,有些可能只是做存储和一部分的计算,有些要做高性能计算,海南一定要找准自己的领域,和自身经济发展特点结合起来。比如航天、深海探测,是要做高性能计算的。全球算力目前对电力的消耗非常大,当然投资也非常大,但好多人停留在把电力变成算力,一看有很多的机房就觉得满意了。不是这样的,一定要把算力变成经济发展的生产力,这是需要群策群力去推动的。
记者:数据要素也是关键的治理资源,海南如何以“数”赋能,推进智慧海南建设?
李晓东:这个“数”,一方面是数字化,一方面是数聚化,我们叫“数聚”,聚合的“聚”,是不是可以做到“数聚海南”?传统的“智慧”,主要是希望让城市管理,或者城市居民服务,变得更加智能化,它主要是“向内”的。但是我们希望未来大家能够“向外看”,通过数字化的手段来汇聚要素,把人才要素、资本要素、技术要素汇聚进来。所以,海南一定要构建自己的数据资源中心,把这些数据资源管理起来。而且,不是只管理海南的数据资源,还要在海南自贸港为全球的数据提供服务,再用这些数据资源赋能海南自身发展,这才是未来所求的。
探索“数字岛民”,让年轻人到海南来创业
记者:您曾提到过,青年是数字经济的主力军。现在,有很多年轻人,一茬又一茬地涌入这个领域。
李晓东:在经济发展转型过程中,人才再分布,开始回流,包括一些数字游民,那海南是否能在整个人才流动过程中分一杯羹呢?比如说,像我这样的人,哪天想到海南去发展,是完全有可能的。我原来是全国青联常委,我们在海南有一次会议,就专门讨论青年人对海南发展的贡献。我曾经提出过,海南应该做“数字岛民”,这个概念其实不是我创造的。那海南用什么方式创造“数字岛民”?数字化时代的城市,应该是无边界的。青年人有创新,愿意尝试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工作方式。在海南能不能给这些青年人一些特殊的政策,跟他们建立链接,让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数字岛民”。海南的发展模式一定要创新,让年轻人能够到海南去创业。实际上已经有一些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
记者:马上要封关了,对想要来海南发展的青年朋友们,您有什么想说的?
李晓东:把海南作为数字新青年的星辰大海,我觉得这个非常好。因为星辰大海意味着可以充分发挥想象空间,去努力创造。其实对海南来讲,它是一个发展机遇;对年轻人来讲,选择一个合适的地方在合适的政策环境下去发展,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把海南比喻为中国快速发展在未来的一个缩影,那年轻人能不能抓住这次机遇,真正投身于这种发展的星辰大海?海南自贸港封关以后,就是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那一定会给年轻人带来很多新的发展机遇,希望他们能够抓住这些机遇,再加上自己的努力,经过20年能够过出自己不一样的人生。在星辰大海里,抓住属于自己的那颗星星,在大海里面构建自己的航行大船。
原标题《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伏羲智库创始人李晓东:海南是数字新青年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