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在四川话里为什么叫“海椒”?它和海上丝路有什么关系?漫画家寂地的《书中礼物》系列,本期与大家分享常任侠先生的《海上丝路与文化交流》这本书。
我现在在尼泊尔旅行,出发前带了《海上丝路与文化交流》这本书在路上阅读。它是“大家小书”精选集中的一本,这一套书我都很喜欢,内容有关于文学、艺术、建筑、文化、考古等,它们经过了时间的沉淀,透露出老一辈社会科学工作者们认真耕耘的态度。本期的《书中礼物》,先与大家分享其中的一本——《海上丝路与文化交流》。
《海上丝路与文化交流》,常任侠/著,文津出版社,2024年11月版
作者常任侠先生曾在1957年到尼泊尔进行文化交流。常先生虽已不在人世,他写下的小书,却碰巧被我这个读者带回了他半个世纪前到过并且怀念着的国度,真是一种奇妙的缘分。
古老丝路上的文化与交流,至今也在我们生活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作为四川人,我其实一直搞不懂为什么四川话里的辣椒是“海椒”,想不通它和海有什么关系。读了这本书才明白,辣椒最早是通过海运到达中国的,然后就被(生活在)气候潮湿(的地方)、喜爱辛辣的四川人接受,促进了川菜的发展,成为了川菜的“灵魂”。它普及得就像本土作物一样,只有在方言的称谓中,还留存着它来历的线索。
而印度的一些神话故事,也像辣椒刺激着我们的味蕾般,点亮了古代故事创作者们的想象力,像猴神哈奴曼、哪吒等。他们的故事在中国被讲述,然后慢慢变得本土化,成为了我们戏曲、神话故事,甚至是文学创作的灵感来源。
而在俄语、葡萄牙语、阿拉伯语、日语等语言中,茶的发音,都原原本本地使用了最早的中文发音。茶远远不是一种饮料,更是文化传播的助燃剂。
与茶叶一起传播的,还有禅宗的思想。中国的道家哲学,遇见了印度的禅那思想,产生了不可思议的化学作用,渐渐诞生出对中国佛教思想影响深远,至今越来越被全世界所接受和认同的禅宗思想。
缤纷的宝石,珍奇的异兽,稀有的植物,罕见的商品,在海上丝路静静地交换着。于是花园飘出来自遥远国度的芬芳,建筑雕塑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海上丝路的人民渐渐接受和拥抱了祖先们不曾见过的一切,看见了异国文明的智慧与光芒。这些文化交流,千百年来,在丝路点亮的地图上,慢慢描绘出美丽的图案。
可是,这条海上丝路,走起来也没有那么容易。书的第二章《向大海彼岸表达虔诚》,短短数页却令我久久难以平息。里面记录了一些人的名字,那些名字的主人,都是在海上丝路,为了佛法和理想而来来往往的人。他们每个人的一生,其实都可以被写成一本书。
其中有一名叫做常愍的僧人,他乘坐商船赴西方礼佛,途中遭遇风暴,船只即将沉没,商人们都争先恐后地逃上了救生的小艇,船主很敬重僧人,为他留下了空位,高声呼唤他。他却请船主去救别人,自己合掌念经,淡然赴死。
根据《历代求法翻经录》的记载,像常愍这样一去不复返的人,有很多很多,有些人被大海吞没,有些人在路上病逝,很多人不知所终。他们当中特别幸运的那些,历经千辛万苦,带回了翻译的佛经、典籍,也将中国文化传播到了更远的地方。
旅途中,与你分享《海上丝路与文化交流》,愿我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