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视觉中国资料图
9月23日,华大基因(300676.SZ)一纸权益变动公告震动资本市场。公告显示,公司董事长汪建通过全资控制的华大控股,以询价转让方式出让1673.27万股股份,占总股本4%,成交价格44.10元/股,套现金额高达7.38亿元。交易完成后,华大控股及其一致行动人持股比例从38.17%骤降至31.32%,其中汪建直接持股仅剩0.61%。
值得关注的是,这已是华大控股年内第二次大额减持。今年3月11日至14日,其通过大宗交易减持748.83万股,以55.63元/股均价套现4.2亿元。两次操作叠加,汪建及其控制主体年内套现总额已突破11亿元。尽管29家头部机构参与接盘,包括易方达、华夏等公募巨头,但市场疑虑仍推动股价当日收跌4%,报48.33元,总市值缩水至202亿元——较巅峰时期的千亿规模蒸发近八成。
营收净利双降,核心业务全线萎缩
减持动作背后,是华大基因持续恶化的经营基本面。2025年半年报显示,公司上半年营收16.31亿元,同比下滑12.82%;归母净利润577.82万元,同比骤降68.25%,扣非后更是净亏损3049万元,降幅达2610.77%。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为-4.14亿元,同比下滑超四倍,资金链承压明显。
分业务看,昔日支柱板块集体失速:生育健康业务营收4.26亿元,同比下降29.8%,其中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收入暴跌35%;肿瘤与慢病防控业务营收1.8亿元,降幅27.52%,肠癌检测业务下滑42%;多组学与合成业务受欧美市场萎缩影响,营收下降8.3%,RNA类产品跌幅达34%。唯一实现增长的精准医学检测板块(同比增4.8%),依赖东南亚、拉美新兴市场拓展,但增量不足以对冲整体下滑颓势。
更令人担忧的是,业绩滑坡已非短期现象。数据显示,华大基因净利润较五年前峰值跌幅达99.65%,昔日“基因测序龙头”光环褪色明显。在半年报发布前夕,持股5%以上的股东深圳生华投资亦公告计划减持627.48万股,核心股东减持加剧市场恐慌。
从“基因教父”到套现争议
此次减持将汪建再次推向舆论风口。这位70岁的生物学家,是中国基因测序领域的标志性人物——早年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2007年带领华大基因南下深圳,一手将其打造成全球最大基因测序机构之一。他曾喊出“活到120岁”的口号,推动基因技术平民化,被业内称为“基因教父”。
作为华大控股全资控股股东,汪建始终掌握公司绝对话语权。此次减持后,华大控股仍持股29.77%,控制权未发生变更,但直接持股比例仅剩0.61%的汪建,其战略意图引发诸多猜测。华大控股在公告中解释,减持资金将用于“新质生产力方向的前沿科技孵化”,包括细胞组学、时空组学等领域。
这一说法并未完全打消疑虑。有业内分析指出,华大系存在“母体抽血、子体反哺”嫌疑——上市公司主业不振之际,实控人却套现支持体外研发,若无法形成技术反哺闭环,恐进一步透支投资者信心。事实上,汪建近年已逐步淡出日常管理,转而聚焦集团层面的前沿布局,此次减持或为新战略腾挪资金空间。
转型迷局:机构接盘与战略突围的双重博弈
尽管市场争议四起,易方达、财通等29家机构的接盘行为,仍透露出对基因行业长期价值的认可。询价转让规则显示,受让方股份锁定期为6个月,且采用非公开交易方式,意在减少对二级市场的冲击。机构押注的,或许是华大基因9月刚发布的全新战略——推出全基因组解决方案SEQALL,试图从B端科研服务向C端健康管理转型,布局公共卫生大数据领域。
但转型之路布满荆棘。业内人士指出,公司面临三重核心挑战:传统检测业务价格战加剧,市场空间见顶;新业务依赖外部合作,抗风险能力薄弱;海外市场受地缘政治影响,扩张不确定性高。更关键的是,前沿技术孵化需要持续高投入,而华大基因当前的盈利状况难以支撑——上半年研发费用率虽提升至18%,但绝对值仅2.9亿元,较头部同行差距明显。
对于汪建而言,此次套现既是压力释放,也是战略豪赌。若孵化的细胞组学、时空组学等技术能突破产业化瓶颈,反哺上市公司,或可重建市场信任;但若仅是“画饼充饥”,在市值缩水九成、业绩持续承压的背景下,投资者恐难再为故事买单。
9月24日,华大基因董秘在投资者互动平台重申,减持不会影响公司治理与持续经营,前沿技术布局已取得多项专利。但资本市场更期待看到实际成果——截至发稿,公司尚未披露具体孵化项目的进展与商业化时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