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兰州大学新闻网发布文章《强师赋能启新程 砥砺奋进谱华章——第十次党代会以来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巡礼》,介绍了兰州大学近年来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工作成绩。
文章介绍,教师队伍规模质量稳步提升。第十次党代会以来,教师队伍规模逐步扩大,新增教师600余人。教师队伍职称、年龄、学缘结构进一步优化,4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比稳定在60%以上,教师队伍规模稳步扩大,队伍竞争力显著提升。
在青年人才培养方面,上述文章介绍,将青年人才培养作为“人才蓄水池”建设的核心任务,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助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设置“青年教授”岗位,获聘者享受四级教授待遇,可申请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且聘期内不占学院高职岗位,截至目前已有62位青年教师获聘青年教授职务,其中近70%已转聘为教授。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申请、“萃英学者”遴选、评奖评优等工作中,建立向优秀青年人才倾斜的机制,引导青年教师加入大团队、参与大项目。
制定《兰州大学促进中青年教师能力提升管理办法》,加强青年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建设。鼓励支持青年教师到国内外一流大学培训、研修、实践锻炼和学术交流,为青年人才开展工作提供良好的条件和经费支持。同时,开展青年教师职业发展难点重点情况和师生关系状况专题调研,认真分析、深刻把握兰州大学教师思想政治和职业发展现状、原因和下一步工作思路,消除影响教师未来发展的障碍。通过“懂”其所需,“解”其所忧,让青年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
记者注意到,近期,兰州大学一批青年学者获批青年教授岗位,有的青年学者从博士后直接晋升为青年教授。
兰州大学此前发文介绍,2024年11月4日,兰州大学人力资源部将2024年青年教授岗位拟聘人选予以公示,来自生态学院的萃英博士后赵泽瑛名列其中。自青年教授人才引进机制面向在站博士后政策落实以来,赵泽瑛是兰大首位申报并获批青年教授岗位的萃英博士后。她感慨道:“很感谢兰大提供这个机会,从博士后直接晋升为青年教授,我感到很幸运。”
兰州大学为博士后提供了畅通的晋升通道。在站期间即可参加职称评聘。优秀博士后出站后,可按人才引进程序申请青年研究员、青年教授等岗位,经学校批准后,可享受丰厚的住房补贴、安家费及科研启动费。此外,学校提供设施完备的周转公寓,实现“拎包入住”的便利。
兰州大学方面介绍,兰州大学青年教授聘任制度有五年考核期。聘期内,若中期考核优秀、聘期末考核合格,可申请教授职务;若中期考核不合格或聘期末考核不合格,解聘青年教授职务,聘为讲师。与“非升即走”的聘任制度相比,这一机制无疑给科研人员注入一剂“强心针”。
此外,还有一批青年学者在简历中注明了自己兰州大学青年教授的身份。
例如,来自兰州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的王希成,本硕博毕业于兰州大学,博士毕业后留校工作,历任讲师、副教授、青年教授。他曾于台湾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长期从事固体发光材料研究工作。
来自兰州大学药学院的王少华,2001年、2006年在兰州大学分别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2011年引进就职于兰州大学药学院,任副教授;2017年受聘为青年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