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外滩是上海中央活动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全国唯一可融合“精品邮轮码头+外籍游艇基地+内河游轮母港”联动发展的客运码头。北外滩世界级商圈建设强调以滨江景观空间为特色的水岸、港城、商旅文会联动。
2025年6月30日,澎湃研究所研究员在“蓝梦之歌”号靠港和离港期间,集中采访了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以下简称“国客中心”) 5位游客,邮轮港地勤人员、上海海事大学亚洲邮轮学院理事会秘书长程爵浩副教授、上海海事大学工商与旅游管理系教工党支部书记甘胜军副教授,提出加强商圈与码头水岸联动的建议。
入境游集中于上半年,出境游80%老龄团
截至2025年6月,国客中心码头的停靠频率为每月5-9艘。根据国客中心小程序,2025年1-6月共有12次访问邮轮(入境游)。1-7月的出入境船次比为34/12,访问邮轮船次占整体船次的26%。
2023年复航后北外滩邮轮停靠表。其中黄色为内资邮轮。资讯来源:北外滩国际客运中心官方小程序和公开报道。制图 赵忞
根据《邮轮志》统计,2025年6月,国客中心接待邮轮游客7693人次。与全国(除港澳台)客流量排名前四、拥有大量2000余房舱的大型邮轮停靠的港口(依次为吴淞、天津、青岛、大连)相比,国客中心凭借接待700舱左右的中型邮轮,客流量仅次于它们,位居第五。但国客中心的总船次依然不足以支撑盈利。(国客中心具体盈利节点艘次业内尚无定论)
程爵浩说,“北外滩可以同时容纳4艘中型邮轮停靠,但现在一天同时停靠2艘都很罕见。每月9艘次频率太低了。国际上知名的邮轮港如巴哈马港,每天都有八九艘停靠。”
6月30日靠港的“蓝梦之歌”上,团游客总计有39辆大巴(36座),80%以上的团客是老年人,甚至有坐轮椅的。散客400名,以家庭为主。带老人的基本都会选择网约车,带儿女的选择地铁12号线和网约车的各半。
6月30日,国客中心码头出口处的旅游团队扎堆等待导游指挥集散。其中还有坐轮椅的老年游客。本文照片均为赵忞拍摄
10点半,陆续有游客登船,研究员观察发现约80%为银发团游。等待登船的75岁胡先生说:“邮轮与其他出境旅游的方式相比没有年龄限制。”(例如旅游保险投保、是否可以坐飞机等),因此成为一些老年人出国游的唯一选择。
基础设施和功能分配与游客需求有出入
研究员调研发现,国客中心的基础设施和功能分配存在三个痛点,导致没能满足游客或接送客需求。
一是邮轮到港时间不确定,6月29日晚研究员在码头看到,没有电子屏幕显示,也无法在国客中心小程序或网站查询中找到准确的到港和开船时间,只能精确到天。码头需要提示准确的邮轮到港和离港时间,且不能只通过小程序、小红书、公众号发布,需要让更多的人有查询渠道。这样做还可以增加北外滩邮轮的曝光度,扩大影响力。
二是由于北外滩国客中心使用面积较小,约5万平方米,在回国游客出关的过程中,一些功能分区与实际使用产生了偏离。例如旅游大巴占据B1层网约车的位置,导致散客普遍在B2出租车位置叫网约车,只有明确乘地铁的散客才会去B1层顺着坡道离开。因此建议B1层完全留给团游集散和乘地铁离开的游客,B2留给打车和网约车。
6月30日,从B2层的候客大厅看出租车等待区,背后是座椅区,与火车站相仿。此处从外面不可进入,只是等待亲属出关安检完集合离开的区域。
澎湃研究所研究员还采访了5位游客,他们提出了第三个问题:B1-B2层唯一的商业设施9点左右开门,两层都缺少“有冷气”的封闭或半封闭空间,对老年人都不友好。
胡先生和老伴7点就到了,但冰淇淋店不开门,坐在外摆处但很闷热,他们也不能进入B2出境口内有带座椅和冷气的会客大厅。8:00左右,第一批出关游客抵达B1等着散团或大巴,只能在外摆以及景观空间的花池处坐下休息。大约1小时后,冰淇淋店才开业,但面积小,接待游客有限。
程爵浩提到,哪怕是精品入境游的游客也以“有钱有闲”的老年人为主。发展邮轮经济,无论入境还是出境都要在码头水岸相接处做到“老龄友好”。
水岸联动存在三个问题,可从四方面优化
研究员在调研中发现,北外滩商圈与国客中心的水岸联动有三个问题:消费动线缺少联动,登船前和下船后消费场景缺失,邮轮与商圈在餐饮上存在竞争关系。
首先是消费动线的问题。现在商圈的商业消费集中在白玉兰一侧,虽与国客中心仅一街之隔,但对打车和自驾进入集散区的游客而言,动线上并不友好。老年人为了买咖啡或者吹冷气,过马路后还要上台阶穿过绿植景观带。
第二,登船前和下船后的消费场景取决于邮轮到港时间,凌晨到港可以让人就近选择周边酒店入住,让本地商圈获益;但如果是上午到港和登船,游客可以吃完早饭后直达码头登船,不会临到了本地商圈再做消费。6月29日(周日)17:00左右是白玉兰的W酒店办理入住高峰期,但研究员没遇到为了第二天的邮轮入住的家庭。在30日10:30左右,大量老人拖着行李从地铁站穿过白玉兰直奔码头,不做任何停留。
第三,邮轮与商圈在早午市餐饮上是竞争关系,非联动。邮轮早晨约7:00靠港,早餐6:00开始,游客吃完早餐再排队下船。而开放登船的时间比离港时间早5个半小时,早于午饭时间,因为入关非常慢,队伍很长,如果提前2-3小时到达港口甚至可能误船。邮轮公司也鼓励游客早登船体验“开放日”,邮轮上的自助餐厅会一直开放。
程爵浩、甘胜军和上海社会科学院大数据与数字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伯超对此提出了4点建议。
第一,让国际精品邮轮更愿意靠岸/回归,访问邮轮多了,才会有更多的消费落在北外滩。其中最迫切的是降低访问邮轮停靠费用,部分税费特别是关税减免,让中国大陆的港口具备与日韩港口相同的竞争力。另一点经常被忽略的是“船供”,即邮轮停靠港口时需要采购补给,消费可达百万元级,不仅是食材,还有雪茄、洋酒等高客单价货品,但现在无法享受到退税减税,在商委消费统计口径中也经常被忽视。
程爵浩还提到,高端入境邮轮中相当一部分船龄很大,部分设施(如岸电)无法与港口对接,会被国内的港口的船龄和低碳等政策“一刀切”地拒绝。北外滩可以尝试为某些口碑较好、游客黏性较高但船上基础设施不够先进的高端邮轮公司尝试“特批”,先鼓励更多访问邮轮的停靠。
其次,海关可以北外滩为试点,实现“24小时通关”,访问邮轮停留的2-3天内,游客可以随时下船上船。这样做还可以提升上海邮轮经济的竞争力,让访问邮轮愿意停靠/回归。现在虽然有240小时入境免签政策,但程爵浩说“晚21:00之后必须上船”,邮轮经济无法与夜经济结合,特别是酒吧、演艺等晚22:00至深夜才会结束的消费内容。
甘胜军补充,受制于国内海关的工作时间和停靠税,停靠国内的邮轮普遍只在港口停留8-10小时,之前提到的邮轮与商圈早午市餐饮竞争问题也缘于此。24小时通关则可以让餐饮时间更灵活,水岸之间有更多差异化竞争的机会。
第三,由于国客中心自己并非大型综合体,无法满足一站式购物需求,北外滩商圈整体可以尝试“票根经济”。无论出入境,游客都可以凭船票到北外滩商圈购物、观演和体验活动免税或部分退税、打折。这样,入境游客愿意在北外滩有更多文化体验,出境游客愿意因为喜欢的文化项目打折而在北外滩多停留。
第四,北外滩商圈未来可以增加消费体验。首先是增加“人无我有”的文化体验项目,不能是潮玩、国潮文创零售这类低单价产品,也不一定拘泥于传统文化。目前受飞机入境游客欢迎的海派餐饮制作、汉服妆造摄影、非遗手工艺体验、啤酒市集等都较容易复制,可以在初期补充,但北外滩还需要找到与豫园、徐家汇等以文化著称的商圈有显著差异的文化体验活动。
其次是增加国产高科技产品如大疆、影石的摄像机,探索AI机器人等内容。张伯超认为,国内精品邮轮可以考虑涉及新加坡-香港-上海航线,为东南亚游客提供海上入境游,让北外滩商圈在高奢陆家嘴、潮玩南京东路和社区型瑞虹天地三大商业夹缝中找到自己的特色。
--------------------
城市因集聚而诞生。
一座城市的公共政策、人居环境、习俗风气塑造了市民生活的底色。
澎湃城市观察,聚焦公共政策,回应公众关切,探讨城市议题。
欢迎前往征订公告页面,获取更多订阅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