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是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制定的第三个五年规划建议,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建议。
制定和实施好“十五五”规划纲要,是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分阶段有步骤实现既定战略安排的必然要求。
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优势。一部共和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接续制定和实施五年规划的历史,也是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识上不断深入、战略上不断成熟、实践上不断丰富的历史。在这个意义上,读懂了五年规划(计划),就读懂了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也就读懂了不断推进和拓展的中国式现代化。
继全国两会关键词、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关键词、“百年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关键词、“小常识与大道理”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关键词等系列专栏后,2025年10月起,联合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政治学会开启“30词读懂五年规划”专栏,推出30篇理论普及文章,以14个五年规划(计划)为主线,结合“十五五”规划建议的相关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和解读。
今天的关键词是:新型举国体制。
【本文摘要】
新型举国体制以统筹国家发展和安全为根本目标,以关键技术攻关为核心任务,通过科学统筹、集中力量、优化机制、协同攻关等方式集中协调配置资源、有效发挥资源效益,是对原有举国体制的守正创新。
“十三五”规划首提新型举国体制概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一个重大创新,旨在通过进一步释放、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优化创新组织体系、加强科技攻关、突破关键技术。与原有举国体制相比,其“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战略目标新。传统举国体制主要为满足军事和国防发展需求,比如早期实行的“两弹一星”工程,其核心目标在于保障国家战略安全。而新型举国体制在此基础上更加强调支撑、服务国家重大、重要产业发展需要,核心在于统筹发展与安全;是从解决“有无问题”转向解决“优劣”问题,且更加注重产出成果的投入产出比和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如规划提出的量子通信、生物医学等重大科技项目,就是这一转变的重要体现。
二是实施主体新。传统举国体制主要依靠行政命令调动资源,其主要实施主体为科研机构、高校等“五路大军”。新型举国体制将其扩展、整合、优化为国家实验室、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等“四大力量”,突出了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性地位。如规划特别强调“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构建政产学研用一体的创新网络”,进而释放、激发市场活力。
三是组织方式新。传统举国体制依赖行政命令调配资源,虽在特定历史时期内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资源配置错位导致的浪费以及利用率较低的情况。新型举国体制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并且通过顶层设计和宏观调控等措施予以保障,实现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相结合。这样的转变既能继续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也能有效避免传统资源配置的弊端。
四是成果标准新。传统举国体制主要以产出的成果“能用”为标准,重点解决成果从0到1的问题,而新型举国体制要求产出成果不仅要“能用”,更要“好用”,有“大作用”,突出强调了成果的市场竞争力与经济收益率。这一鲜明转变凸显出“十三五”规划注重科技成果转化、鼓励市场验证应用技术价值,也助推了如今从技术突破到产业引领的重大跨越。
从本质来看,新型举国体制的“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科技领域的创造性运用。“十三五”规划提出的这一体制,为解决关乎国计民生领域的重要问题和突破关键“卡脖子”技术提供了重要支撑,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新机制”。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科社教研部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