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区域创新正从“单点突破”迈向“全链协同”。如何贯通“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应用”,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命题。作为创新资源最密集的核心轴带,沿沪宁产业创新带正率先行动,探索跨区域协同的新路径。
10月26日,在上海普陀区举行的2025世界城市日系列活动暨沿沪宁城市科技和产业协同创新日上,首批创新联合体正式发布,涵盖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能源等前沿领域。这些联合体由龙头企业或科研机构牵头,联合上下游企业与高校院所,聚焦“卡脖子”技术攻关,强化产业链韧性。它们的落地,正是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打破行政壁垒、促进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生动实践,为破解“创新孤岛”“转化堵点”提供了可复制的新范式。
破壁之道:两大“硬科技”如何实现跨城市协同?
“沿沪宁创新联合体”的破壁能力,应当在具体的产业攻坚中得到检验。首批启动的联合体中,“聚烯烃先进材料”和“Chiplet集成技术”两个案例,清晰地展示了两类高效协同路径。
路径一:“链主”引领,跨市分工
在聚烯烃先进材料领域,一个“链主”引领、跨市分工的典范已经形成。该联合体由上海化工研究院(拥有该领域全国唯一的企业牵头国家重点实验室)担纲“链主”,向上联合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攻关基础研究,横向联合华谊集团等企业构建“共建机制”。其核心攻关目标是突破高端聚烯烃材料的"卡脖子"难题,实现从进口消费到自主保障的转型,并已带动千亿级产业规模。
具体到协同模式上,上海“链主”专注核心技术攻关与标准制定,而江苏等地的企业则承接产业化应用。例如,江苏某科技公司正是利用上研院的催化剂技术,成功建成了千吨级环烯烃共聚物产线,一举突破了高端聚烯烃材料的“卡脖子”难题,有效带动了千亿级的产业集群发展。
路径二:“盟主”牵引,产学研紧密协同
在Chiplet集成技术这一前沿赛道上,沿沪宁创新联合体探索出一条“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新路径。由无锡中微高科电子有限公司担任企业“盟主”,联合复旦大学、江南大学等高校的科研力量,以及芯光互连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的技术平台,形成了覆盖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协同体系。
该联合体聚焦攻克以Chiplet集成为代表的“卡脖子”关键技术,加快从“0到1”再到“100”的成果转化进程,实现基础研究与产业应用的高效衔接。在这一架构中,分工清晰:企业负责统筹资源与产业落地,高校专注前沿理论和原始创新,研究院则承担标准制定与知识产权布局等关键环节。其中,芯光互连研究院牵头制订的中国首个原生Chiplet标准已应用于全国10多家芯片设计公司。
以上两个样本清晰表明:沿沪宁创新联合体正推动区域协同从过去简单的“项目合作”或“技术转移”,跃升至“共建创新生态、共定产业标准、共享知识产权”的深度耦合新阶段。
协同基座:从“三张清单”到“创新集市”
如果说两大硬科技攻坚是“战果”,那么高效的支撑平台就是“战法”。沿沪宁产业创新带通过构建新型治理体系,正努力实现区域协同从“物理相加”到“化学融合”的飞跃。
“三张清单”:精准绘制跨区域“供需图谱”
这套体系的核心是“资源、需求、合作”三张清单。据统计,目前清单已汇集沿线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高能级资源311项,明确了技术攻关、产业联动等精准需求298项,并梳理出跨区域合作事项196项。“三张清单”如同一个动态更新的“资源-需求数据库”,它让“链主”企业能按图索骥发布攻关清单,辅以概念验证、中试平台等机制,实现了供需的精准匹配和创新闭环。
“创新集市”与“技术经理人”:疏通协同“毛细血管”
有了“图谱”,还需要“导航”和“向导”。“沿沪宁协同创新集市”在线平台,正扮演着“7x24小时”的数字导航角色。它整合了科创政策、载体空间等资源,提供“揭榜挂帅”、“资源导航”等功能,试运营以来累计技术交易额已超1600万元,并成功辐射至南通、扬州等地,拓展国际合作。
而“技术经理人联盟”这支近百人的专业队伍,则是穿梭其间的“向导”。他们提供从需求挖掘到成果落地的全链条服务,全程介入“上海研发-江苏制造”等协同项目,确保创新成果不仅能“找到路”,更能“跑到底”,有效疏通了成果转化的“毛细血管”。
沪宁“打样”:长三角协同生态的“冷”思考
沪宁产业带创新联合体的“组合拳”无疑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提供了宝贵样本。然而,“打样”仅是第一步。要将“沪宁模式”从“盆景”变为长三角全域的“风景”,探索仍需进入“深水区”。当前,三大挑战尤为凸显,亟待破解:
其一,同质化竞争的“内耗”惯性。 尽管协同机制已建立,但各城市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热门赛道上,仍存在较高度重叠的招商竞争和产业布局。这种同质化不仅造成土地、资金等要素的重复配置,更引发了高端人才的“零和博弈”,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区域的整体合力,形成了“1+1<2”的资源内耗。
其二,创新要素流动的“隐性壁垒”。 行政边界的“显性门槛”虽在降低,但诸多“隐性壁垒”依然存在。例如,跨区域社保体系对接不畅、高层次人才户籍认定标准不一、科研数据共享机制缺失等制度性差异,都构成了阻碍人才、技术、资本自由流动的“玻璃门”。这些额外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正直接制约着创新主体的合作意愿与效率。
其三,跨区域利益共享的“机制难题”。 这是改革进入深水区后最根本的治理挑战。协同创新必然涉及风险共担与收益共享。但在实践中,如何科学界定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归属?如何合理分配重大项目产生的税收?如何平衡“研发地”与“产业化地”的利益?如果缺乏一套清晰、稳定、令各方满意的利益分配机制,创新联合体的长期内生动力和可持续性将面临严峻考验。
沿沪宁创新联合体的启动,是长三角协同创新生态建设的关键落子。它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解题思路,但前路的挑战依然艰巨。唯有在破除“内耗”、拆除“壁垒”、建好“机制”上持续攻坚,才能真正推动长三角成为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长三角
沪企在舟山港开通全球首条中欧北极快航
近日,全球首条中欧北极集装箱快航成功首航,由上海海杰航运运营,从宁波舟山港出发,历时20天抵达英国弗利克斯托港,成为中欧间最快海运通道。该航线主打高时效,首航货物中新能源产品占比达40%,跨境电商及中欧班列客户占20%。相比中欧班列单箱成本降低30%且快一周,较传统苏伊士运河航线时间缩短一半。航线计划明年实现夏季周班运营,未来通过与东欧快航形成“双环联动”,构建全年度、高稳定的中欧贸易“备份通道”,提升供应链韧性。(来源:解放日报)
上海
上海先进能源装备产业集聚区揭牌
10月23日,上海先进能源装备产业集聚区正式揭牌,将聚焦“12345”发展战略,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该集聚区围绕先进能源装备和绿色低碳两大方向,升级清洁高效发电等三大优势产业,培育聚变能源等四大未来赛道。空间上形成“一核一带”联动格局,依托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和江川路工业基地,构建“创新策源—成果转化—规模生产”全链条。现场发布专项政策、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并签约10个重点产业项目,推动政企协同打造世界级产业高地。(来源:解放日报)
江苏
“苏超”赛事IP激活江苏消费市场
统计数据显示,江苏省前三季度消费市场活力增强,“苏超”足球联赛作为特色体育IP发挥重要拉动作用。赛事直接推动体育服务业增长,1-8月体育服务业营收同比增长13.0%,其中体育组织营收增速达27.9%。同时,“苏超”有效联动文旅消费,博物馆、艺术表演场馆、旅行社等服务收入均实现10%以上增长,休闲观光、娱乐等行业同步提升,形成文体旅娱多板块协同发力格局,成为江苏消费提质扩容的重要引擎。(来源:上观新闻)
苏州园区海关推出集成电路“惠企新10条”
10月24日,苏州工业园区海关发布2025版集成电路产业“惠企新10条”,在去年政策基础上迭代升级。新措施聚焦精细化服务与监管创新,包括深化“一企一档”服务、优化AEO信用培育、提升减免税审批效能、引入AI赋能原产地申报、扩大无尘室查验适用范围等。此次升级旨在通过精准监管与服务创新,助力集成电路企业拓展市场、提升通关效率,推动行业外贸稳增量优结构。(来源:苏州日报)
浙江
杭州市人形机器人中试基地揭牌
杭州市人形机器人中试基地于近日正式揭牌,该基地总投资近2亿元,面积超1.5万平方米,采用“室内精准测试+室外场景验证”模式,提供从技术验证到产业应用的全栈服务。基地设有测试验证、产品试制等四大中心,并配套1500亩真实场景,旨在破解机器人从研发到量产的“死亡之谷”难题。活动现场,共建方五八智能与三家产业链上市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并与七家投资机构完成融资签约,汇聚政企央地资源,加速人形机器人技术迭代与产业集群发展,为杭州打造人形机器人产业高地提供关键支撑。(来源:中国日报)
无锡微纳星空智能化园区主体封顶
近日,微纳星空智能化园区项目在无锡经开区完成主体结构封顶,正式进入内部建设阶段。该项目总建筑面积超4.8万平方米,规划建设商业卫星总装测试大厅、智能化生产线等设施,是全国首个民营企业自主可控的卫星自动化产线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卫星150颗,将填补行业空白,为无锡商业航天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来源:无锡市人民政府)
安徽
皖企联手落子陕西,“陕电入皖”取得关键突破
近日,为加速推进“陕电入皖”国家战略工程,皖能电力联合阳光新能源、国轩新能源在陕西延安正式成立合资公司。该公司将作为项目投资主体,统筹开发配套的4×100万千瓦火电及超千万千瓦新能源项目,确保安徽在跨区域绿电输送中的权益落地。作为国家“十四五”电力重点工程,“陕电入皖”特高压直流线路建成后年输电量将超360亿度,绿电占比达50%以上,显著增强安徽能源安全保障与绿色低碳转型能力。(来源:安徽省人民政府)
合肥“共享实验室”赋能产业创新
近日,合肥创新推出“共享实验室”模式,遴选28家新型研发机构开放66个高端实验平台,覆盖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此举显著提升科研设备使用率至68%,助力企业研发成本降低40%、成果转化效率提升两倍,有效破解创新资源孤岛问题。通过“预约共享+技术协同”机制,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为长三角科创一体化提供了实践样板。(来源:安徽日报)
(本文作者奎一鸣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硕士研究生,付晓晴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本科生。)
-------
“长三角议事厅”专栏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研究中心和澎湃研究所共同发起。解读长三角一体化最新政策,提供一线调研报告,呈现务实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