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总会被赋予很多特殊的意义,对一个人是如此、对一个平台也是如此。18年是一段很长的路,这个节点被视为成熟的标志,或许走过的当下无甚感怀,但当未来回首,这或许就是那个关键的转折。
2008年,浦江创新论坛呱呱坠地。一直以来,这个高层次的国际创新论坛汇聚全球顶尖智慧,打通跨界链接,关心科技最前沿,促成国际新合作。今年9月20日-22日,它迎来了自己的18岁“成年礼”,论坛规模和参会嘉宾数量都将是历届之最。
应该说,论坛是在万众瞩目中走到现在的。习近平主席于2014年、2023年两次为论坛致贺信,希望浦江创新论坛为推进国际科技合作、增进人类共同福祉作出新的贡献。俄罗斯总统普京、巴西总统卢拉、匈牙利总统舒尤克等各国领导人也曾为论坛致贺信或视频致辞。2021年,比尔·盖茨通过视频方式在浦江创新论坛发表主旨演讲,他表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包容性创新的一股重要力量。
在无数殷切期待中,浦江创新论坛走向“成年”,又将呈现新的面貌,承担新的责任。
更国际
今年的论坛明确将“全球科技共同体”作为主题。作为全球科技创新浪潮中的一个关键航标,浦江创新论坛今年的开宗明义让其视野和站位更上一层楼。
2023年的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上,中国首次提出《国际科技合作倡议》,倡导并践行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国际科技合作理念,坚持“科学无国界、惠及全人类”,携手构建全球科技共同体。而浦江创新论坛和这一设想的碰撞,让理念得以在更具全球性的舞台上被讨论,也让平台本身获得了对自身更高的阐释。
2012年,浦江创新论坛首创主宾国机制,主动将更多国家以更具分量的形式纳入进来。今年的主宾国是白俄罗斯共和国,而更特别的是,一年前,两国政府发布联合公报,表示将共同举办“2024-2025中白科技创新年”,继续扩大科技合作,支持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之间的务实合作,鼓励建立联合实验室、联合应用研究中心、合资企业、高科技园区和其他科研机构。
一年后,浦江创新论坛将举办中白科技创新年闭幕式、中白合作成果展、“中白之夜”,集中见证一批合作成果落地、生根、发芽,进一步推动双边及多边务实合作。中白科技创新年期间,两国已共同举办了50余场科技交流活动,成功搭建了30多个合作平台,并正在积极推进65个联合研究项目。
中白之外,本届论坛还有中欧医学影像人工智能合作与发展论坛、“一带一路”专题研讨会、中瑞工程院健康老龄化研讨会、中德绿色科技与产业合作论坛等一系列国际合作交流。总的来看,论坛已邀请来自45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家机构,共计550位嘉宾参与主论坛和各专题论坛,其中近40%来自白俄罗斯、美国、德国、瑞士、丹麦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
当前上海的国际科技合作持续深化,积极推进与主要创新国家、地区开展双多边科技合作,目前累计签订20多份合作协议,支持建设6家国家级、43家市级“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累计建设623家外资研发中心。
以上海链接全球的科创动能作为支撑,以十余年来不断激荡的国际顶尖智慧交流为储备,浦江创新论坛得以在“成年礼”发起关于“全球科技共同体”的讨论。科技部二司司长吕静在2025浦江创新论坛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这一方面更加凸显了中国科技界推进国际科技合作、增进人类共同福祉的理念和愿望,另一方面也是顺应全球科技合作大势的重要体现。
更年轻
青年力量历来是浦江创新论坛不会忽视的。本届论坛报告人的平均年龄仅约为45岁。
在上海,青年科技力量不断崭露锋芒。8月26日,2024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正式颁发,10名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得主中最年轻的上海频准激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张磊,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作为获奖代表发言。不到40岁的他瞄准量子科技和先进工业应用对精准激光器的需求,带领团队攻关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实现了60余款高端精准激光器的自主研发制造。
而从数据上看,上海科学技术奖的所有获奖人中,45岁以下的有1171人,占比为65%;第一完成人中,45岁以下的有82位,占比达43%;两项比例均高于2023年度。除此之外,在获奖项目第一完成人中,还有两位“90后”的身影。
今年5月,《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Innovators Under 35,简称“TR35”)中国区名单在上海发布。35人中,30岁以下的有5人,最年轻的只有27岁。而更值得注意的是,名单中AI人才占据极大比例,有大概一半的研究领域与AI直接相关。
这便不得不提起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模速空间时所说的,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
那份获奖名单中,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无问芯穹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戴国浩也在其中。33岁的他开创了融合推理与行动的智能体范式,并推动智能体技术在通用系统操作与知识密集型领域的应用。他在接受采访时说:“面对AI技术的浪潮式迭代发展,此时此刻站在这里,与其说是我的主动选择,不如说是对领域核心突破方向的紧密跟随。作为研究者,我认为攻克这些前沿问题正是我们的根本使命所在。”
2023年,浦江创新论坛首次设立青年特别讲席,而今年戴国浩也将站上这个讲席。与此同时,去年首次设立的青年创新论坛今年也将延续,科技前沿的青年声音将汇聚在一起,展望人类未来的新形态,剖析科技与自然的关系,畅想未来的立体城市,期待“不治之症”越来越少。
青年的声音聚在一起,便能看见闯入“无人区”的勇气,看见未来科技发展的方向,看见全球科创的“源头活水”所在。
更扎实
2024年,上海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4.4%左右。原始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涌现出一批高水平原创成果,上海科学家在《细胞》《自然》《科学》三大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58篇,占全国29.6%。
同时,上海不断加快新质生产力培育,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5万家,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超5200亿元,同比上涨7.2%,其中科研事业单位技术合同成交额实现翻番。
这些数字表明的,是上海科创的底气。这座城市在建设国际科创中心的进程中拾级而上,浦江创新论坛也实打实地更求专业,更见扎实。
科研的特别之处在于,总是既溯源头,又望未来;或者从某种程度上说,越溯源头,越见未来。因此,浦江创新论坛一方面聚焦策源功能,一方面培育未来产业。多场高规格专题论坛聚焦量子智能、AI for Science等不同领域,邀请了诺贝尔奖、沃尔夫奖、图灵奖获得者等国内外重量级嘉宾,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领域进行最具思想深度的交流碰撞。同时,一场场聚焦可控核聚变、具身智能、神经科技等领域的论坛,在谋未来创新之路。
聚焦科研本身更专业,服务产业落地则更扎实。InnoMatch技术转移大会今年也迎来第六届,过去五年共释放21000余项技术需求、35000余项全国科技创新人才岗位需求,展示4080项创新产品与优质成果,达成意向合作金额近180亿。今年,大会将面向全球发布10000项技术需求,企业投入资金超200亿,发布人才需求岗位2000个,展示80余项前沿领域首发首秀产品和体验场景,各方面的规模体量皆是空前。
WeStart创业投资大会则创新“一会一赛一展”多元化形式,吸引全球范围内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未来产业四大前沿领域1487个团队报名WeStart TOP100创赛。更值得关注的是,大会上还将成立由科技部发起成立的“投早投小联盟”,首批成员包括头部投资机构、龙头企业以及生态合作伙伴,发布由未来产业基金与上海市科委共同发起的“未来启点科创社群”,社区化集聚投资人、科学家和创业者,加速培育科创CXO。
作为浦江创新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大活动携手升级,将构建起一个成熟的从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到创业投资的全链条创新服务体系,为全球创新要素的汇聚与对接提供高水平平台。
立于浦江潮头,浦江创新论坛眼望全球,在18岁时带着一个更高远的命题奔向科技书写的未来。此处风华正茂,必将是“全球科技共同体”的关键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