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南京西路商圈的太古汇揭幕其全新概念地标“路易号”。时至今日,“路易号”已亮相两周有余。作为LV全球第三座以硬箱为灵感、唯一采用巨轮造型的艺术地标, “路易号”的打卡热潮能带来多少消费转化?“路易号”创造了怎样的消费新场景?网红消费场景如何实现长红?
2025年6月25日,上海,“路易号”吸引众多游客拍照打卡。记者 朱伟辉 图
7月1日至9日,澎湃研究所研究员多次造访“路易号”及其周边商圈,采访了13名前来打卡的市民和游客,7家周边店铺的店长,并采访了上海社科院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上海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包亚明,探讨消费场景的意义与可持续运营的方法。
何为消费场景?舒适物的集合,生活方式的容器
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布。文件在“完善大中城市宜居宜业功能”章节中提出“营造现代时尚的消费场景,提升城市生活品质”。这是“消费场景”概念首次出现在中央文件中。
但包亚明表示,在进入中央文件之前,“消费场景”这一概念已经在学术界持续了很长时间的讨论,形成了成体系的“场景研究”领域。美国新芝加哥学派学者克拉克(Terry N. Clark)将场景理论发展成城市研究新范式,强调城市空间中的文化消费实践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克拉克著有《场景:空间品质如何塑造社会生活》一书,他认为场景等于生活方式的容器。城市的场景主要由一些舒适的设施、活动和服务组合而成。这些舒适物组合不仅具有功能性,还传递了特定的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不同的场景会吸引不同的群体聚集,从而释放出场景的动能。该书译者、国内场景研究代表性学者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教授吴军认为,消费场景赋予了消费更多的意义,它不仅把消费看作经济行为,还将消费拓展为具有经济、社会、文化等多重意义的丰富概念。
“场景理论”在当下有较强的解释力,尤其在消费与城市空间的关系、新消费现象与形态上。“场景可以涵盖一个街区、一个景区、商业中心、园区,甚至把整个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来塑造和运营一个IP。所以它涵盖的内容包括餐饮、文化、演艺、非遗、购物,以及很多其他新型物理空间。它的带动力、涵盖广度和带来的体验复杂性,都是传统消费业态无法比拟的。”包亚明表示。
“路易号”创造出了怎样的消费场景?从内部业态来看,“路易号”并非旗舰商店,而是融合展览、美食、零售为一身的复合型概念空间,打造了一个新的消费场景。由于限流,7月的第一天,当月的全部名额已经预约满。这也意味着,大部分人无法体验巨轮内部的消费场景。
但该消费场景并不限于巨轮空间内部。在“路易号”开幕之后,兴业太古汇又启动了“邂逅瀚海”的艺术项目,集合了来自中、英、日的三位艺术家,共同做了一个海洋主题的项目,将整个商场的空间打造成一片浩瀚海域。
2025年7月9日,兴业太古汇中“邂逅瀚海”项目的艺术装置。本文除特殊说明外,均为戴媛媛 摄
“‘路易号’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场景消费尝试。首先,这是由奢侈品品牌特质决定的,为给消费者提供比较舒适的消费环境,它不能让很多人进去。但值得肯定的是,至少它并不是用钱来决定谁能进去。只要你预约了就可以进去,不买也没关系。其次,作为消费场景,最终埋单的是品牌方,而不是用公共资金来承担。LV愿意做这个事情,这对整个社会来说也是多赢。”包亚明表示。
“路易号”热在一周后明显消退
在“路易号”开幕的第一个周末,兴业太古汇的客流量达平时的3倍。6月28日,太古汇及周边达到客流高峰17万人次,说明了网红地标的客流带动作用。7月10日,静安区表示,展览启幕以来,兴业太古汇周边客流日均超8万人次,周边商业体和商户销售额普遍增长20%至30%。研究员在走访周边店铺时也发现,大部分店铺的人流都成倍激增。
吴江路上一家运动品牌店的店长表示,平时工作日的客流在200-300人次,周末700-800人次,“路易号”开幕后,人流量约为平时的1.5倍。另一家杂货店的人流增长更明显,约为平时的2倍,“工作日2000人次左右的客流变4000人次,周末3000人次左右的客流变6000人次”。
增加的人流产生了多少消费?业态不同,提升幅度也有差别。上述杂货店店长表示,营业额大约提升了20%,但运动品牌店店员却表示,“只增加了一两单的消费”。餐饮的带动作用更加明显,一位果汁店店员表示,营业额约提升30%,“高温天气,大家很容易口渴。”
受访的大部分游客都表示,“只是过来打个卡”。来自温州的21岁游客小侯自日本旅游回来,从浦东机场乘坐地铁到虹桥火车站,顺道打个卡,打完卡就走。“这个船在网上很火,一个奢侈品品牌造了一个庞然巨物,感觉很好奇,过来一探究竟。”
“巨轮-巨人”打卡视角。受访者供图
小侯只是路过,但来自山东的18岁游客小廉却表示,在上海的2天行程中,“路易号”是重要一站。她是“时代少年团”粉丝,“时代少年团”受邀参加开幕式,她此行也是为了去偶像去过的地方。但很遗憾没能预约成功无法入内,打卡完后,她打算就近就餐,晚上会再次来打卡,“据说夜景更好看”。
但是,研究员连续走访的一周多时间里,明显感受到人流的消退。周围的多家店铺表示,人流量的成倍激增只出现在“路易号”开幕后的一周内,一周之后,人流量明显下滑。附近一家炸串店店员表示,“6月的营业额和4月差不多,我们体感上觉得来了很多人,但在店铺的营业额上没有体现出来。”
网红消费场景如何避免昙花一现?超越景观,成为生活方式
为变流量为留量,7月10日,静安区商务委与文旅局携手启动“静安乐购之旅”主题促消费活动,联动14家周边商场、酒店推出“静安航线纪念船票”,将打卡地标“路易号”与周边商业资源串联起来,充分发挥“船票”的票根经济作用,扩大消费场景的范围。
“静安航线纪念船票”。上海静安 供图
“打卡地标,每个时代都有。上海有很多优秀的历史建筑,在武康大楼之前,标志性的打卡建筑是国际饭店,因为它是上海的‘零公里处’,那个时候它比武康大楼更有名。我觉得打卡地标所创造的消费场景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属于景观型,国际饭店和‘路易号’属于此类。二是生活方式型,典型的就是武康大楼,它是整个衡复风貌区的组成部分,背后有整个街区的支撑,其创造的消费场景在于空间叙事力的演绎。”包亚明说。
有网友表示“路易号”有超越武康大楼成为上海新晋网红打卡地标的趋势。但包亚明却表示,“不能比”。“‘路易号’只是抽取了航海和上海作为东方港口的简单符号,但支撑武康大楼的是背后的整个街区。在武康大楼所构筑的消费场景中,消费者体验的不仅是建筑物,而是它背后的历史文化,以及整个街区的生活方式。”
但是,包亚明也表示,公众需要对“路易号”持鼓励、包容的态度。他以巴黎的埃菲尔铁塔举例,“埃尔菲铁塔刚建好的时候,巴黎人觉得要拆掉它。但是后来大家更包容,把它保留了下来,慢慢发展成了一个长期的地标。”“路易号”最终走向如何,包亚明认为,“如果只是停留在奢侈品的层面,难以长存。需要考虑的是,如何与普通人建立情感上的共鸣”。
2025年7月1日晚间,很多外地游客打卡拍照。
--------------------
城市因集聚而诞生。
一座城市的公共政策、人居环境、习俗风气塑造了市民生活的底色。
澎湃城市观察,聚焦公共政策,回应公众关切,探讨城市议题。
欢迎前往征订公告页面,获取更多订阅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