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胜利闭幕,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称《建议》)。10月24日,中共中央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和解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建议》提出打造新兴支柱产业,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将催生数个万亿元级甚至更大规模的市场;提出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未来10年将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
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阴和俊介绍称,中国将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全链条推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高端仪器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决定性突破。
从催生“数个万亿元级市场”到“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这是中国科技事业从“跟跑”到“领跑”的信心宣言,也有赖于新型举国体制提供的深层支撑。
“新型举国体制”,并非传统举国体制的简单延续,而是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结合、战略需求与市场应用联动的创新模式。它既坚持“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战略定力,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既聚焦“卡脖子”领域的急迫攻关,又前瞻布局量子科技、脑机接口等未来产业的长期培育。
中国科技突围战正在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从嫦娥六号实现人类首次月背采样返回,到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在上海临港首次点火成功;从超导量子计算(“祖冲之三号”)横空出世,到自研脑机接口植入人脑取得突破……来自中国的科技成果接连惊艳世界,中国更在量子计算、深空探测、高端装备等“无人区”实现领跑。
这些也见证新型举国体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和效能。我国完全自主研制的大型水陆两栖飞机AG600“鲲龙”,源于296家企事业单位、16所高校协作攻坚;CR450动车组样车从研发到下线仅用3年时间,远短于国际同类产品的研发周期。
我们看到,中国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由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中国研发投入强度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科技人力资源、研发人员总量居全球首位;工程师数量位居世界前列……中国把科技命脉和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是中国的科技底气所在。
“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的蓝图正在展开,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振奋人心。“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新型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持续释放,14亿人的智慧与力量在科技赛道上奔跑。未来已来,中国将以制度优势、历史主动的精神答好“科技强国”时代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