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到达上海一大会址,相当于来了一个彩蛋。”7月1日,沈铁(化名)从上海的20路公交车下来,结束了一场历时16天的“公交旅行”。每一条线路坐完,沈铁都会数站数,最后加起来约2100个站点。
沈铁的公交大致线路。本文均为 受访者 供图
7月1日,沈铁在一大会址前留影。
沈铁是辽宁锦州人,出生于2003年,目前是山东烟台一所大学的学生,在社交平台上,他把自己备注为“烟台铁腚哥”。他对记者表示,自己从幼儿园开始就是“公交迷”,想用自己最热爱的公交车出行工具,走出串起中国东西部的一条城乡图景。
6月16日,他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乘坐公交向东出发,途经西宁、兰州、西安、郑州、洛阳、合肥等城市,最终于7月1日到达上海。背包里装着换洗衣物、常用药和一个充电宝,16天下来,沈铁的手机相册中装满了各地街景生活、各个城市公交车的照片。在这趟旅程中,他见证了从中国西部到东部的地方语言和人文变化,用独特的方式重新定义了旅行与成长。
“公交车是我完成个人目标的‘流动自习室’。”沈铁说,他曾把考试题下载到手机上,坐在公交车上复习大大小小考试,也顺利拿到了导游证和公交驾驶证。
公交内外
沈铁擅长记地图,时常不用导航,“到一个地方看几眼地图就能记住,还能快速掌握要坐几路车、走哪条路。”
这次出发前,沈铁提前做好了计划,首先是研究路线。原本,他想把始发地再往西部延伸,但由于地广人稀,公交路线连不起来,于是最终将始发地定在青海。每天早上6点起床出发,下午3、4点到达当天计划的目的地,总花费约2900元,其中公交费用595元。
沈铁介绍,这次公交旅行费用是平时攒下的,其中包含了兼职收入和奖学金。他现在做自媒体账号后,偶尔接些广告收入,还有少部分是父母给的,这些钱支撑着他完成一次又一次的长途旅行,“只要注意节省,基本都够用。”
沈铁觉得,每天坐公交就像是踏入了一个小社会,这一趟旅行让他获得了不少难忘的体验。
坐车经过祁连山
西海镇跳舞的人群
在沈铁的手机里,存着一段名为《触觉》的藏语歌曲,这是他在青海湖边的西海镇,偶遇一群跳着藏族特色广场舞的人时听到的,就用音乐软件识别下了这首歌。他觉得音乐是带有记忆的,“以后只要播放这首歌,就能回到那个夜晚。”
在河南巩义的公交车上,他还亲历了一场爱心接力。那辆车基本坐满了,一名高中生模样的男生突然不舒服,便让司机停车下车呕吐。沈铁看到男生上来后十分虚弱,就从包里拿出塑料袋和纸巾递给了对方。“大家(乘客)都很有爱心,有热水的就给了杯热水喝,我记忆很深刻。”
西安钟楼
语言是沈铁观察地域文化的标尺,一路上,当地方言逐渐发生变化。饮食同样如此,他喜欢专挑本地人光顾的小店,听他们用方言唠家常。
旅行中也有小插曲。比如在河南,沈铁原本计划坐轮渡穿过一条河,到了岸边才发现无人摆渡,险些导致行程“断线”。“岸边小屋里留着摆渡人的联系电话,接电话的人说外出有事,最近一周都不回来。”沈铁说,当时头顶是37℃的高温,他慌了一下,立即在地图上查看,寻找Plan B。最后,他走了2公里,终于找到了能和下一条路线接续上的公交站,继续行程。
幼儿园就有的“公交瘾”
沈铁从小就坐不住,“有些人喜欢宅家看电视,吃点零食就很舒服。但我就不是这样,我出去时就挺舒服的。”
公交探索始于沈铁的老家辽宁锦州。上幼儿园时有午睡时间,但他并不想睡,“我比较精神,就拉着家长带我坐公交环线,坐一圈,下午回来接着去幼儿园。”
这座辽西小城也成为他最初探索世界的乐园。初中时,他在互联网上发现了“公交迷”群体在网上发的视频,于是也想自己走一番,“光看他们发视频我可能不会得到满足和兴奋,得自己去做。”
2017年,上初二的沈铁开启了首次独行。有一次乘火车到邻近的葫芦岛游玩,在返回家的火车上,他因太困趴在硬座车厢的桌子上睡着了,醒来时车门已经关闭,只能多坐40分钟到下一站下车。“列车员给我开了一张客运票据,才顺利回到锦州。”
看到才十三四岁的孩子独自旅游,父母总是很担忧。“他们没事就会给我发个消息,问我到哪了、什么时候回家。”沈铁说,等到他上了高中,父母就已经基本适应了他独自旅游。
2024年,他从北京到香港,坐公交用了13天,然后坐飞机去越南,从南边的胡志明市慢慢往北走,走到首都河内,再往北到芒街。
沈铁说,从越南芒街的一个汽车站上车,大概半小时就回到中国了,可以到达位于广西东兴市北仑河东岸的中越边境商贸核心区的东兴国际旅游集散中心。
考取公交驾驶证
与一般的公交迷不同的是,沈铁不仅仅满足于乘坐本身。
在大学期间,他不断进阶考取驾驶证:2021年开始学车,2022年7月考出小型汽车C1驾驶证,2024年开始增驾,2025年6月考出城市公交车A3驾驶证。
沈铁考取的公交驾驶证证件
坐在公交车上练车,是什么样的体验?沈铁说:“方向盘很大,视野特别开阔,按按钮能开关门,对我这种公交迷来说,开车的快乐加倍。”不过,他考A3科目二时正值冬天,室外有零下十几度。考试车内的温度与室外差不多,上车每一次呼吸都有浓重的雾气。
在考试的众多项目中,大多数项目的操作都需要大幅度打方向盘,再加之寒冷的气温,时间一长,沈铁的手就开始发红、发痛——但他还是坚持了下来。“听到系统中播报‘考试合格,请回中心打印成绩单’时,感觉一切的付出都值了。”
谈及考公交车驾驶证的原因,他说很大的一点是个人爱好。“也不只是开公交,开正常的小车也能让我体会到驾驶的乐趣。而且驾驶证是一项很有用的技能,等到A3驾照满两年后,有时间我会继续增驾到A1驾照,届时可以开大型客车、大型货车和城市公交车等车型。虽然以后我可能不以此为工作,现在趁着空闲的时间考下来,以后不会产生遗憾。”
沈铁的导游证件
不仅仅是公交驾驶证,沈铁还考取了导游资格证。
沈铁说,不同于别人的旅游是到达目的地后才真正意义上开始,他的旅行从坐上公交的那一刻就开始了。“当然,我也不是单纯的交通迷。我去到一个城市会下车,逛一逛老城区,也会骑车或走路看看当地城市风光。”他告诉记者,比起之前的“赶路式”公交行程,这次到上海的行程他刻意放慢了节奏,也会坐在车窗前发呆,思考着未来。
7月1日,沈铁与这次旅行最后乘坐的一班公交车合影。
7月1日,他特意将终点设为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石库门建筑我之前在课本上也见到过,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他说,真正到达目的地后,书本的理论知识得到了具象化的表达。站在举着自拍杆的游客与一些外国人面孔中间,沈铁想起一路上那些“毛细血管般”的公交网络——从西到东,它们像针脚一样缝合起中国的城乡。
7月2日,沈铁又从上海出发前往拉萨,开始了他新的旅程。对他来说,这像是跑马拉松,“跑到中间或者后半程可能会上不来气,但咬咬牙坚持一下,到最后就很轻松了。”沈铁想让喜欢自己的朋友看到,线路只是载体,而把人文和公交车线路结合到一起,也是一种独特的旅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