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关系近来因一次被推迟的访问和一通外长间的通话而成为受关注的焦点。
据外交部网站消息,11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应德方请求,同德国外长瓦德富尔通电话。
王毅表示,中德历史文化、社会制度不同,存在差异不可避免,双方应坚持沟通对话、增进了解、消除误解、巩固互信,但不应搞“麦克风外交”,不能搞违背事实的无端指责。
按照德方的说法,瓦德富尔原定于10月26日访问中国,但在10月24日,德国外交部宣布,因行程安排问题,此次访问被推迟。德国执政联盟中的社会民主党议员批评此举发出“不良信号”,社民党外交事务发言人阿赫梅托维奇则表示临时取消访华行程并非“好兆头”。
路透社称,近年来中德关系因稀土、芯片等议题出现紧张,但作为出口导向型经济体的两国,都在美国总统特朗普大规模征收关税、重塑全球贸易秩序的背景下面临经济不确定性。
瓦德富尔事后解释称访华“只是推迟,不是取消”,并表示计划“尽快”与中方通话,并重新安排访华行程。在3日与王毅的通话中他表示德方高度重视对华关系,期待在中方方便时间尽早访华,就两国关系等重要问题深入沟通。王毅则欢迎瓦德富尔适时访华。
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崔洪建在接受(www.thepaper.cn)采访时表示,临时取消访问令瓦德富尔和默茨政府在德国国内受到了巨大的政治和舆论压力,同时,瓦德富尔因为自己的问题“导致中德双方高层互动陷入不确定性”,“这次通话就表明,一方面德方在试图缓和当前的事态,另一方面,也传递出双方还是愿意继续保持沟通的信号。”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理事胡琨对表示,瓦德富尔在取消访华行程后又主动约请中方通话,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中美元首日前在韩国釜山会晤时,就中美关系中的相关问题形成了共识,“也为德国与中国在有关问题上形成共识创造了先决条件,所以他要求通话。因为从本质上来讲,中德关系或中欧关系的症结可能不在于双边关系本身,很大程度上在于中美关系。”
通话释放缓和事态信号
事实上,瓦德富尔临近出发却取消行程的做法,在德国国内引发了不小的争议。德国《世界报》10月26日发表评论称,瓦德富尔在“最后一刻”取消了北京之行,而此行原本是要为德国总理默茨访华铺路,“不论具体原因如何,默茨和瓦德富尔都将面临一场风暴。”
德国《南德意志报》称,虽然瓦德富尔“因不能接受北京的有关要求而取消访华计划的决定合乎逻辑”,但为了德国和德国企业的利益,他更应该以大局为重,“此次取消访华行程,表明德国的影响力变得多么有限。德国外长取消访华行程,对德国企业来说无疑是一次惨痛的打击,但在中国,这件事却几乎引不起任何关注。”
崔洪建表示,不管是德国执政联盟内部还是德国学界和舆论界,都对瓦德富尔的“意气用事”有很多批评,因为“发展对华关系仍然是德国外交政策的重点,不能简单放弃双方重要的面对面交流机会”。他分析称,在这种情况下,瓦德富尔主动要求与中方通话,可以对内进行危机处理、缓解当前事态。此外,中方也展现了愿意与德方一起管控当前局势、进行持续交流的意愿。
路透社称,所谓日程安排上的挑战,是在瓦德富尔和其他德国外交官发表了一系列强硬言论,特别是涉及台湾问题的言论后出现的。瓦德富尔10月23日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表示,德政府坚持一中政策的立场没有改变,但将自行决定政策的具体实施,不支持以武力改变台海现状。10月24日,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维护台海和平稳定就必须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必须明确反对“台独”。只说维护台海现状,却不说反对“台独”,这实质上是对“台独”活动的纵容支持,将对台海和平稳定造成严重冲击。
王毅在11月3日的通话中也表示,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事关中国核心利益,事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一个中国原则是中德关系最重要的政治基础。中国曾无条件支持德国统一,希望经历分裂之痛的德国能充分理解和支持中国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一切“台独”行径。瓦德富尔则重申德方坚持一个中国政策没有变化,愿同中方妥处分歧差异。
胡琨表示,过去几个月里,瓦德富尔多次在台湾和南海问题上有一些不利于两国关系的表态,对中方维护自身利益的相关行动也置喙颇多,王毅在通话中特别提到有关中国支持德国统一,“也是为了给德国人提出预警,希望德国人能够更多关注到我们的核心关切,为进一步的会谈创造更好的氛围。”
一个“巧合”折射执政联盟内部的对华政策博弈
在瓦德富尔的访华行程被推迟后,德国媒体又发布了德国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德国社民党联合主席克林拜尔将于11月中旬访华的消息。报道称,克林拜尔届时将参加第四次中德高级别财金对话,并出席中国共产党同德国社民党第二届战略对话会议。
德国社民党发言人27日表示,此次党际对话是一次“充满活力且至关重要”的交流,将围绕外交安全、经济贸易及人权等议题展开。报道称,社民党与中方长期保持良好关系。该党前议会党团主席米策尼希表示,当前世界局势动荡不安,德国应与中国进行平等对话,而非采取说教式政策。
崔洪建表示,从默克尔时代开始,德国外交一直由社民党执掌,直到默茨政府才由同属基民盟的瓦德富尔掌管外交部。同时,社民党同中方有长期的党际交流,“社民党在对华关系上面对基民盟是有底气的。”他认为,从表面上看,两党肯定要避免“闹分裂”,但暗中较劲、特别是在对华政策问题上,肯定是不可避免的。
在瓦德富尔取消访华行程后,社民党外交事务发言人阿赫梅托维奇也曾表示,“在全球局势紧张的背景下,与中国保持直接对话尤为重要。”他呼吁德国重新思考对华战略,强调应以“对话、清晰思路和长远利益”为导向,推动务实外交。
胡琨则认为,克林拜尔的访华安排应该是既定行程,只是跟瓦德富尔推迟访华“在时间点上有些巧合”。他分析称,虽然德国执政联盟内部在对华政策方面确实存在分歧,但更多是“技术层面的分歧”,“总体来讲,两党在基本理念上,比如‘去风险’、减少对华依赖等问题上,两党没有什么太大的分歧。”
香港《南华早报》报道称,克林拜尔在访问期间或将就一系列引发欧盟与中国关系紧张的问题,与中方进行讨论,包括稀土等关键材料的出口管制问题。报道称,克林拜尔10月早些时候在华盛顿声称,七国集团(G7)内部已明确表示,“我们不同意中国的做法”。他同时说:我们正密切关注局势,并在政治上尽我们所能防止中美关系进一步紧张。”
德国对华政策“存在分裂”
实际上,不管是瓦德富尔临时推迟对华访问行程,还是默茨当选总理后始终无法敲定首次访华日期,都已经在德国国内引起了对中德关系向何处去的担忧。
《世界报》在报道中称,德国前总理默克尔任内,每年都会访问中国,而且每次除北京之外,还会访问一座中国其他城市,也正因为如此,默克尔卸任时,甚至被中国领导人称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时代虽然已经不同了,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同中国保持市场层面和政治层面的接触依然至关重要。然而,默茨和瓦德富尔却决心已定,不再为了保持这种接触而不惜一切代价。”《世界报》称。
崔洪建认为,默茨的首次访华行程迟迟无法确定,是本届德国政府试图调整对华关系的体现。他分析称,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默茨政府“并没有把中国视作外交领域最优先的对象”,而是要优先处理与欧洲和美国的关系,“这给中方释放了‘德国不再像以前那么重视中德关系’的信号。”
崔洪建表示,从中德近期在贸易领域和俄乌问题上的分歧来看,默茨政府在对华问题上处在一个显得比较冷淡,但又在试探可以合作领域的状态,“但这个试探期,或者调试期好像有点过长了,中德领导人间长期没有互动和对话,德国自身的对华政策也很难定调。”
根据德国媒体的报道,在瓦德富尔原定的访华安排中,随行者包括众多德国企业、汽车工业协会主席和稀土进口商代表等企业界人士。因此,访华行程取消引发了德国商界的不满。德国商品贸易公司董事总经理安德烈亚斯·克罗尔-皮奇原本是瓦德富尔访华团中的一员。他称自己无法对行程取消置评,但向德媒记者表示:“出于政治动机的贸易冲突和出口限制破坏繁荣,必须通过建设性对话解决……进一步升级不符合德国经济利益。”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是德国重要的贸易伙伴。根据德国官方初步统计,今年1月至8月,中国取代美国重新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其中,德中贸易额达到1634亿欧元,略高于德美之间的1628亿欧元。中国德国商会今年稍早时候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超过90%的在华德国企业决定深耕中国市场,50%以上计划加大对华投资。
但胡琨指出,实际上最早提出所谓对华“去风险化”的就是德国企业,从长期来看,德国不断减少对中国的依赖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也会对中德经贸关系带来结构性的冲击,“在这个背景下,我们也要思考,如何通过其他可行的方式维持与包括德国在内的西方贸易伙伴之间的关系,使我们仍然可以从国际分工中受益。”
崔洪建表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现在德国在处理对华关系上“确实有某种分裂”。他分析道,一方面,德国在经济上既要保持好与中国的合作,又要管控好与中国的竞争,“默茨政府提出了很多解决经济问题的主张,同时,面对美国的不确定性,都让德国对华合作的需求非常多。”另一方面,以瓦德富尔为代表,在涉及到外交、安全等议题时,受到整个西方氛围和美国的影响,“对中国展现强硬姿态的迹象越来越明显。”“德国的对外政策在政治目标、外交目标、安全目标,及其在产业发展和解决国内经济问题方面,出现了严重的分裂。”
“所以德国现在很多决策,一方面要全面看待中国的发展,不能说因为有一些竞争,就把中国上升为全面的挑战,”崔洪建表示,“另一方面,德国需要有真正自主的一个变化过程,不能受其他西方国家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