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山东省海阳市一名网友通过市政府官网咨询称,当地新一年的人才补贴都申请完了,2024年的补贴还没发。无独有偶,湖南省江永县近期也有网友反映人才引进补贴未及时发放,“已经拖欠8个月了,购房补贴也已拖欠了”。
面对质疑,海阳方面回应称,因为“申请数量较多、涉及金额大”,采取“逐步拨付”的方式;江永县则表示,引进人才补贴不在“三保”范畴,导致补贴没有及时支付。这些解释固然有一定合理性,但不能成为拖欠补贴的理由。
一个地方既然重视人才,主动推出补贴政策,应该提前规划安排好,对涉及的人数、可能的申请规模、资金需求进行评估,前期做好预算安排和保障机制。不能等到当事人申请了,再以各种理由推诿拖延,这无疑会让地方引才、重才的诚意打折扣。
人才补贴,表面看是一笔财政支出,本质上是地方政府向人才作出的郑重承诺。它既是对人才价值的认可,也是对人才未来贡献的期待。补贴能否按时发放,看似是“钱”的问题,实则是地方政府公信力的一种体现。
对于申请补贴的人才而言,他们期待的不仅是那笔资金,更是背后所传递的对人才的尊重与重视。如果当初承诺的补贴长期“打白条”,不仅削弱政策的吸引力,还可能让人才对地方发展环境产生质疑。退一步讲,即便地方财政确实有压力,地方也应该主动沟通,坦诚说明情况。
从更深层次看,人才补贴被拖欠,也反映出一些地方在人才引进上的功利心态,与之前个别地方招商引资承诺难兑现不无相似之处。
当下,“抢人大战”愈演愈烈,尤其是争夺人才的竞争白热化,有的地区可能盲目跟风,一股脑推出高额补贴政策,但没有充分考虑地方财力与政策可持续性,结果导致实际执行遇到种种困难,承诺难以按时兑现。
然而真正吸引人才的,未必是短期的金钱激励,而是地方的长远发展前景,包括管理水平、工作与创业环境、对人才的重视程度等。如果补贴变成了“画饼”,政府信用受损,人才对在当地发展的信心多少也会随之流失。
一诺千金,是最好的“城市名片”。面对当事人催促发放补贴的诉求,当地还得尽快行动,想方设法,将应发的补贴落到实处。对于确实存在资金困难的地方,可以分阶段发放,但要提前与申请者坦诚沟通,并给出相应的时间表。
那些正热情招揽人才的地方,也不妨以此为鉴,既然伸出了橄榄枝,就要有兑现承诺的能力与担当。唯有把政策落实到位,将补贴发放到位,才能真正赢得人才的心,让“引才”变为“留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