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巨头为何纷纷用上中国机器人?

article/2025/8/15 17:38:38

金京浩/文

最近,我在日本的产业新闻里,发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甚至可以说,是颠覆很多人传统认知的现象。

我们一提到机器人,尤其是工业机器人,脑海里浮现的可能都是日本的发那科、安川电机,或是德国的库卡这些巨头。但现在,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正在日本的仓库和工厂里发生——主角,变成了来自中国的机器人。

就在今年6月,日本家居零售巨头尼得利(Nitori)宣布,他们正在测试一家中国公司“XYZ Robotics(星猿维克)”的机器人,用来解决物流中心里最头疼、最耗人力的一个环节——集装箱卸货。

无独有偶,日本最大的汽车用品连锁店澳德巴克斯(AUTOBACS),也引入了一家名为“GROUND”公司的自主协作机器人“PEER 100”,来提升仓库的分拣效率。而这家GROUND公司,其机器人技术和供应链,也与中国企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如果说,这些终端用户的案例还只是“点”上的突破,那么,日本工业零部件巨头米思米(MISUMI)的动作,则标志着“面”上的铺开。他们推出了一个惊人的自动化方案:导入机器人自动化系统,最低仅需600万日元(约合30万人民币)。而实现这一“价格破坏”的关键,正是他们积极采用了高性价比的中国机器人。

从零售巨头到工业品供应商,日本企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拥抱中国机器人。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理由一:极致的性价比,让“机器人自由”成为可能

这,或许是最核心,也是最直接的原因。

过去,在日本导入一套机器人自动化系统,动辄需要数千万日元,高昂的成本让许多中小企业望而却步。而米思米的“600万日元方案”,就像一枚重磅炸弹,直接将机器人应用的门槛拉到了“地板价”。

这背后,是中国机器人产业链强大的成本控制能力。它让日本企业,尤其是预算有限的中小企业,计算投资回报(ROI)的周期大大缩短。以前可能需要10年才能回本,现在或许3-5年就可以了。面对日本日益严重的劳动力短缺和高昂的人工成本,这笔账,日本的经营者们算得非常清楚。

理由二:惊人的速度与灵活性,精准打击“痛点”

与传统的机器人巨头相比,中国机器人企业展现出了惊人的市场反应速度和灵活性。

它们往往不追求做“大而全”的通用型机器人,而是瞄准特定场景下的“痛点”,提供“小而美”的解决方案。

比如尼得利测试的XYZ Robotics,这家公司最擅长的就是将3D视觉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复杂的物流分拣场景。他们的机器人不是一个只能执行固定程序的“铁臂”,而是一个有“眼睛”和“大脑”,能够自主识别、抓取不同形状货物的“智能工人”。

这种“快、准、狠”的打法,能够快速解决客户最棘手的问题,这在分秒必争的商业竞争中,显得尤为可贵。

理由三:从“硬件”到“软件”,中国AI技术力的崛起

如果说,十年前中国制造的优势是硬件成本,那么今天,中国机器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经越来越多地体现在软件和人工智能上。

无论是XYZ Robotics的视觉算法,还是各类仓储机器人背后强大的调度系统,都体现了中国在AI应用领域的深厚积累。日本企业发现,这些来自中国的“新势力”,带来的不仅仅是便宜的机器,更是一套能够提升整体效率的“智能大脑”。

这种“软硬结合”的能力,正在重塑日本市场对“中国制造”的认知——它不再仅仅是“便宜”,更是“聪明”。

未来展望:一场双向奔赴的产业融合

那么,这股潮流的未来会是怎样?

我认为,这绝不是昙花一现的短期现象,而是一场深刻的、双向奔赴的产业融合的开始。

对日本而言,面对无法逆转的“少子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引入高性价比、高智能化的中国机器人,是维持其产业竞争力的现实且理性的选择。

而对中国机器人企业而言,日本是一个绝佳的“试炼场”。这里有最挑剔的客户,最严苛的品质要求,和最复杂的应用场景。能够在这里站稳脚跟,本身就是对自身技术实力和产品品质的最好证明。

未来,我们可以预见,中日之间在机器人领域的合作,将从单纯的“买卖关系”,走向更深度的“合作研发”和“生态共建”。日本企业提供应用场景、品质管理经验和全球渠道,中国企业则贡献AI算法、软件能力和迭代速度。

这场发生在邻国工厂里的“静悄悄的革命”,或许正在告诉我们:全球化的今天,产业的边界早已模糊。开放、务实、拥抱变化,才是企业在未来立于不败之地的真正法宝。

作者金京浩系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北京代表处对外业务部副部长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的观点或立场,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http://news.xdnf.cn/ZeFwJTqAdJ

    相关文章

    龙湖集团拟提前偿还11月底到期的20亿元中票,正分批偿还12月到期的海外银团贷款

    8月13日,据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公告显示,龙湖集团(02007.HK)旗下重庆龙湖企业拓展有限公司关于提前兑付“2022年度第二期中期票据”的议案,获持有人通过。根据会议决议,龙湖集团将于2025年8月28日兑付“22龙湖拓展MTN002”。本只债券起息日为2022年11月29日,发行金额为20…

    中国目的地·入境游简报009|入境游各城也有“垂直赛道”

    本期简报为2025年7月1日至31日中国入境游相关内容:伴随入境游热潮深入各地,一线文旅市场也愈加呈现出“分赛道”趋势:因地制宜、各展其长,跨境地缘型、文化情缘型等特色路径纷纷浮现,成为城市间竞逐国际游客的“新赛场”。本期简报将围绕各城的“垂直赛道”,梳理典型类型…

    河南干旱的7月,那些埋头浇地的人

    干旱从7月持续到8月初,农民张华等了一个多月的雨终于下下来了,他家住在河南驻马店泌阳县铜山乡。8月6日,河南省气象台发布了暴雨蓝色预警。“河南气象”公众号提示,本轮降水过程对流性特征较明显,局地雨强大,需关注部分地区旱涝急转。此前的7月,河南省的周口、漯河、驻马…

    1.5亿元“网红”老洋房流拍,曾是多部影视剧取景地

    “网红”老洋房因无人出价而流拍。近日,阿里资产平台上架了一套位于老静安愚园路的花园洋房,起拍价为1.5亿元,该套房产吸引了超2.3万次围观。不过,8月14日10时竞价时间结束时,因无人出价,这套老洋房最终流拍。该房产之所以备受关注,是因为它曾是《安家》《三十而已》等多…

    用潮流语言沟通年轻一代, 和平精英竞游联动背后的秘诀

    刚刚过去的一个周末,“2025和平精英PSI总决赛暨空投节刺激之夜年度潮流大秀”在三亚圆满收官,在注重用户体验、与潮流拥抱的理念下,和平精英用一套组合拳诠释了自己为什么能够成为当代年轻人心目中的一个文化符号。潮流大秀的现场,360度立体舞台化身经典海岛,40米超长视效…

    云南怒江大雨引发泥石流:已致1人遇难、有人员失联

    13日傍晚,云南省怒江州持续强降雨天气导致部分地区出现滑坡泥石流等灾害,泸水市称杆乡堵堵洛村多栋房屋受损,已发现一人遇难,并有人员失联。灾害发生后,称杆边境派出所联合当地消防等职能部门紧急疏散居民群众,截至今日(14日)10时,已安全转移重点受灾群众10户23人。目…

    回看磐石抗日斗争史:纵万劫加身,亦坚如磐石

    苍莽的长白山脉在1931年的寒冬中沉默如铁。当东北沦陷于日寇铁蹄之下,一支仅由二十几名党员组成的赤色游击队,在吉林磐石的山林间悄然行动。谁曾想,这支以抗日锄奸为使命的武装队,竟在几年后,在杨靖宇的带领下,成长为威震南满大地的抗日中坚,在伪满洲国的心脏地带插进一…

    超2万次围观!上海这栋1.5亿元起拍的历史建筑因无人出价流拍

    因无人出价,以1.5亿元起拍的上海静安区愚园路一栋优秀历史保护建筑流拍。标的物外观 本文图片均来自拍卖网页8月14日,澎湃新闻记者在阿里资产平台看到,该建筑拍卖网页显示“本场竞价失败,无人出价”。本次拍卖于8月13日上午10时起开拍,截至14日10时,网页显示0人报名、0次…

    上海社科新人访谈录|王海军:建构中国检察学自主知识体系

    【编者按】作为上海市理论社科领域一项重要的人才选育机制,“上海社科新人”评选活动有力助推了一批青年才俊加快成长,对加强本市理论社科队伍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勉励本市理论社科青年学者潜心治学、勇攀高峰,第十二届“上海社科新人”评选活动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的指…

    上海社科新人访谈录|陈晓伟:突破王朝史体系,拓展“辽金元”研究视角

    【编者按】作为上海市理论社科领域一项重要的人才选育机制,“上海社科新人”评选活动有力助推了一批青年才俊加快成长,对加强本市理论社科队伍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勉励本市理论社科青年学者潜心治学、勇攀高峰,第十二届“上海社科新人”评选活动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的指…

    上海博物馆“两塗轩”升级,宋画《秋山萧寺》领衔

    在上博的古代书画收藏中,由菲律宾华裔企业家庄万里先生(1899-1965)捐赠的“两塗轩”藏书画是值得珍视的一部分。澎湃新闻获悉,“珠归海上:庄万里家族捐赠两塗轩书画展”将于8月20日起在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三楼举办,展出由庄万里先生捐赠的“两塗轩”藏书画,呈现上海博…

    跨越海洋和世纪:北洋水师遗产的跨学科研讨

    2025年7月21日至22日,由纽卡斯尔大学商学院主办的 “跨越海洋和世纪:北洋水师遗产跨学科研讨会”在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商学院隆重举行。本次研讨会由纽卡斯尔大学孔子学院、厦门大学、英国北洋水师遗存保护基金会协办,得到了中国驻曼彻斯特总领事馆、纽卡斯尔市政府、NorthSta…

    18世纪末法国旧制度时期的阅读热潮

    【编者按】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之前,法国社会文化发生深刻变革。法国历史学家乔治米努瓦 (Georges Minois)在其著作《旧制度时期的书报审查制度与文化》中描绘了这一时期法国社会的阅读热潮、学院派的分裂、报刊的兴盛,这预示着现代媒体时代的到来以及法国传统文化管理体系的…

    从乙未之役到淞沪抗战:沪台抗战精神的传承与嬗变

    1895年乙未之役与1937年淞沪抗战,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中相隔42年的两场标志性战役。前者是清廷被迫割台后台湾民众自发的保土抗争,后者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在淞沪地区的惨烈御敌。这两场战役虽时空悬隔,却在民族精神传承、军事经验演进与历史因果链条中形成深刻勾连…

    抗战回望47︱《上海第十四伤兵医院纪念册》:抗战时的伤兵救护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澎湃新闻私家历史与抗战文献数据平台合作,推出“抗战回望”系列,选取抗战期间的报纸、图书、日记等史料加以介绍,希冀带领读者前往历史现场,触碰抗战时中国军民的精神与生活。本文介绍的史料是《上海第十四伤兵医院纪念册…

    看普希金展之前先看这篇导览

    在俄罗斯文学的星空中,亚历山大普希金被称为“诗歌的太阳”。近日,“伟大的诗人,民族的骄傲——普希金与东方回响”正在上海中国近现代新闻与出版博物馆展出。除了私人物品中有关诗人生平的温情叙事,展厅中陈列了大量版画、油画和雕塑,让世人得以通过艺术家的视角来看待普…

    《何以中国》发布新书,第二季探寻唐代回应“世界的中国”

    在2025上海书展开幕之际,“光影与书香:走进‘何以中国’的历史之问——《何以中国》项目承启暨新书发布”仪式8月13日在上海广播电视台举行。图书《何以中国:考古里的万年中国史》首度亮相,预计年内与读者见面。《何以中国:考古里的万年中国史》书封同时,纪录片《何以中国…

    爱国志士还是附逆分子?戴笠密电中的曹炳生暗杀案真相

    1939年5月7日,上海各报以“惊人巨案”“惊人血案”之类的大字标题,报道了法租界警务处政治部督察长曹炳生被刺殒命的消息。由于死者位高权重,且具有良好的社会声望,此案顿使沪上震动,引起舆论的广泛关注。时值上海沦陷时期,民众基于朴素的爱国热情,纷纷猜测曹氏系因具有…

    AI之用②|从全能神笔到“一键生成”下丢失的人

    我们小时候可能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个穷孩子。他非常喜欢画画,可是家里太穷,连一支笔都买不起。白天他帮人放牛,晚上就用树枝在地上画画,用煤炭在墙上画画。他的画非常像真的,但他一直没法拥有一支真正的画笔。有一天夜里,他梦见一位白胡子老人送给他一支神奇的毛笔…

    男子诉慈溪国资中心就业歧视案败诉,今年招聘已无户籍限制

    2025年8月7日,江苏南通人陈先生拿到了浙江省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维持原判”的二审判决书。至此,这场持续近一年的“平等就业权纠纷”诉讼,暂时告一段落。一、二审法院均采信了被告慈溪市国有资产管理中心下属企业出具的情况说明。说明称,陈先生所报“工程类管理”岗位,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