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中国短剧市场迎来结构性转变:儿童演员从边缘配角走向叙事中心。《穿书之炮灰变身天道亲闺女》《侯府丢弃的萌宝却是天道亲闺女》等萌宝题材作品播放量接连突破10亿大关;《选个纨绔当爹,养成皇帝就好了》一度登上红果热榜榜首。
5月,年仅9岁的小演员杨心妍在DateEye短剧演员周榜上超越“短剧一哥”柯淳,稳居第一,标志着儿童演员正式成为短剧市场的“新生产力”。
从业内数据来看,微短剧中的儿童演员片酬也非常可观。群演的日薪通常为100-200元,配角则是500-600元,而担任主演的小演员日薪可高达2000-5000元。更有一些“顶流”小演员的片酬,甚至突破了万日薪。
2025年上半年,萌宝题材短剧在整体短剧市场份额从2024年的不足5%激增至22%,成为增长最快的细分赛道。
这种变化直接反映在儿童演员的需求量上。一位短剧选角导演透露:“去年组里通常只需要1-2名儿童演员饰演主角童年或子女,现在全儿童主演的剧集越来越多,一个项目就需要十几甚至二十多名小演员。”
市场需求的激增直接推高了儿童演员的片酬标准。根据行业调研数据,目前儿童群演日薪约为100元/天,有台词角色上涨至200元/天,配角可达500-600元/天。
而像杭杭这样拥有上百部短剧经验、具备主演能力的小演员,日薪甚至达到2500-3000元,与成人演员持平甚至有所超越。
儿童演员市场的繁荣也改变了影视基地的生态。每逢暑假,横店影视基地便人满为患,各种剧组扎堆拍摄。不少家长全职担任经纪人,带着孩子在各个剧组之间奔波,形成了独特的“亲子式”从业模式。
随着儿童短剧市场蓬勃发展,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正在迅速形成。山东一家演艺公司的经纪人聂洋介绍:“我们提供多种类型的经纪合约,最受欢迎的是598元的入门套餐,包含一年的‘走秀+平面+广告+影视资源通告’服务。”
高端服务则达到“万元级别”,主要面向希望系统培养孩子走演艺道路的家庭。聂洋透露:“其实这笔费用主要用于购买摄影设备,一般由2-3个家庭‘拼团’购买一台价值几万元的摄像设备,我们拿着设备直接和制片人对接,把设备借给剧组,剧组则安排我们的孩子参与拍摄。”
这种模式形成了独特的资源置换逻辑。对于预算有限的短剧剧组来说,摄影设备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如果能以相对优惠的价格将设备出借给剧组,不仅能节省成本,还能为孩子争取演出机会。
然而,这种看似完整的儿童演员“造星”产业链,并不保证一定能走红。以杭杭为例,虽然交了29800元经纪费,但仍要从群众演员做起。一位名为杭杭的儿童演员刚开始演的第一二部戏其实是‘带资进组’,在没有经验、表演能力不足的情况下,经纪人通过关系让他先进去‘锻炼’。
对于没有行业资源的“素人”家庭来说,想要进入这个行业,往往需要先交一笔“学费”。多位受访的儿童演员家长表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某家长通过一个剧组通告群,最终选择签约了一家规模虽小,但影视资源相对稳定、口碑不错的公司。“2022年那时短剧还不多,我们签的是横屏长剧的合同,一年收费29800元,包含3次特约演员机会。”
并非所有家长都选择通过经纪人接戏。从去年10月开始拍摄短剧的灿灿,至今没有与任何经纪人签约。她的母亲许嘉表示,自己本身就从事相关行业,平时经常接触短剧制作,对这个圈子并不陌生。
“曾有经纪人向我推荐过一个‘5980元’的培训加资源套餐,但我觉得没有必要,我自己就认识不少拍短剧的人,可以直接把灿灿的资料推荐给剧组,没必要多花这笔钱。”许嘉说。
灿灿的第一部戏是机缘巧合的结果。某部短剧原本安排了儿童演员出演男主,但临时出现突发状况无法到场,而第二天就要开机。剧组在深夜紧急联系到许嘉,认为灿灿的年龄和体型符合角色要求,便询问是否能临时顶上。
这次偶然的机会开启了灿灿的短剧演艺之路。
在快节奏的短剧拍摄中,孩子们正一步步踏入演艺之路。光鲜背后,儿童演员所面临的不仅是早熟的职业化压力,还有短剧产业快速发展下尚未完善的规则体系。
短剧制作周期紧凑,通常5到7天就能完成拍摄,而为了压缩成本,有时甚至将两三天的戏份压缩成一天拍完,儿童演员也必须跟着熬夜工作。
杭杭的一次高强度拍摄经历:早上4点起床化妆,一直拍到第二天凌晨2点;休息4小时后,又在早上6点起床继续拍摄,直到凌晨1点。第三天同样如此。
如果是大牌演员,可以提出合理要求,比如保证孩子每天至少8小时睡眠,但普通人目前没有太多话语权,只能尽可能在空隙里让孩子休息。
短剧剧组快节奏运转得像是一个高压的职场环境,当天任务必须当天完成,一喊“开机”后,演员要能够马上进入状态,否则耽误了一场戏,全剧组的工作时间都得往后延。
这种工作强度对成年演员已是挑战,对儿童更是如此。
由于短剧需要在短时间内吸引观众,剧情往往追求冲突和刺激,早期流行的题材包括“霸总”、“虐恋”、“复仇”等,内容较为粗制滥造。很多短剧的台词非常夸张,放到长剧中,儿童演员是绝对不可能说出这样的话的。
有一次,灿灿饰演了一个反派儿童角色,对手演员说了一句:“你妈是个坏女人,你是个野孩子。”虽然灿灿不太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但拍完后情绪低落,对许嘉说:“我不想再演这样的角色了,我变成了‘坏人’。”
面对这种情况,许嘉认为家长的引导至关重要,她会告诉灿灿这只是表演,他只是在塑造角色,同时也会帮助灿灿分析人物,让他理解正确的价值观。
微短剧为争夺观众注意力,往往依赖高强度的情绪爆发和戏剧性反转,这种表演模式对小演员提出了特殊挑战。在反复演绎激烈情节的过程中,儿童演员看似逐渐掌握了“精准表演”的技巧,比如按要求即时哭泣或愤怒,实际却可能只是机械模仿,而非真正理解这些情绪背后的情感逻辑。
拍戏的连续性使得不少儿童演员需要在拍戏与学习之间平衡。家长通常会在横店等地为孩子找学校,拍戏时请假,无戏时上课。尽管如此,这种碎片化的学习方式难以保证教育质量。
今年灿灿即将升入小学一年级,许嘉已经主动推掉了不少剧组的邀约,不希望影响孩子的学习生活。在她看来,儿童演员的发展路径如何走,家长的取舍和平衡至关重要。
“这个行业门槛低,剧组质量参差不齐。我们曾经遇到过一个导演,才二十出头,坐在椅子上抽烟看监视器,觉得孩子演得不好就大声责骂,甚至把孩子骂哭了。我当时特别生气,直接说‘能拍就拍,不能拍我们就走’,我们也不靠这个吃饭。”许嘉说。
高片酬的诱惑使得许多家长带着孩子奔波于各个剧组,导致他们在7至10岁的关键教育阶段错过了正常的学校教育。这种长期影响是深远的,家长和社会应予以足够关注。
儿童演员的职业寿命相对短暂,尤其是婴儿演员更是稀缺资源,拍摄时往往使用假人代替。实际参与演出的儿童演员,最小也要两三岁,且最佳年龄集中在八岁到十岁之间,身高需在1.35米以下。
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听指挥、易配合,随着年龄增长和身高变化,便可能失去“可爱”的特质。因此,未成年儿童作为演员的花期通常只有两三年。
2019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未成年人节目管理规定》,其中明确指出:“邀请未成年人参与节目制作,其服饰、表演应当符合未成年人年龄特征和时代特点,不得诱导未成年人谈论名利、情爱等话题。”
然而,这种规定在短剧领域尚未得到有效落实。部分微短剧包含的情感冲突、暴力暗示等内容,超出了儿童的理解或承受范畴,并不适合他们参与演出,可能对儿童的情感发展和身份认同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
业内人士指出,短剧行业目前尚未建立针对未成年演员的专门保护机制。拍摄时长、工作强度、内容适宜性等都缺乏明确标准和有效监管,主要依赖制片方自律和家长监督。
据某短剧工作室负责人透露,家长对孩子出演短剧的剧本审核相对宽松,只要不涉及擦边、血腥暴力等内容即可。这种宽容态度可能使孩子暴露于不适宜的内容环境中。
很多微短剧里,小孩人物形象占据的篇幅比重越来越大。参演的小演员们凭借天真可爱的外貌以及极具反差感的角色设定,收获了大批观众的喜爱,参演作品频频创下播放新高,屡屡跻身热榜前列。
这一趋势背后,实际上是微短剧的创作思路发生了改变。一方面,观众已经对以往男女主人公之间无休止的推拉撕扯,女主角与女配角之间千篇一律的钩心斗角等程式化的戏码产生了审美疲劳。在这种情况下,萌娃角色逐渐从边缘配角成长为故事核心,从单一的“助攻工具人”转变为推动剧情发展的“团宠小福星”。这种转变不仅丰富了内容维度,更通过童真视角为都市情感剧注入了温暖治愈的新鲜质感。
另一方面,微短剧在题材融合上大胆创新,将萌娃元素与战神、穿越、重生等热门题材巧妙结合。这种混搭不仅拓展了故事的可能性,更通过高密度的剧情反转,为观众带来更具冲击力的爽感体验。
值得注意的是,中老年女性群体正逐渐成为这类萌娃题材微短剧的核心受众。“懂事孩子+逆境成长”的叙事模式精准契合了她们的情感需求,让她们既能在“云养娃”的过程中获得情感慰藉,又能从孩子的成长故事中汲取温暖与力量。
随着短剧市场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学院派”也开始入局,他们往往有较高的专业标准和更严格的底线,制作更精良。当发现某些内容或者项目不可靠时,市场和资金会迅速做出反应,淘汰掉那些无法适应的部分。
短剧市场的一个显著优点就是它的迅速迭代能力,能在短时间内自我优化和调整。
与传统影视剧相比,短剧确实为儿童演员提供了更多机会。参加过传统影视剧和短剧拍摄的汤圆家长孙晨认为,“好戏不分家”,不要对短剧演员戴上有色眼镜,觉得短剧演员就没有演技或者不专业。
面对儿童参演短剧带来的诸多问题,我们需要的是清晰的参与边界,而不是无底线地消费童年。应从制作端着手,建立起针对未成年演员的拍摄强度规范,明确每日拍摄时长和连续工作时间,切实保障其基本休息权利。
对于涉及特殊环境拍摄的场景,应提前准备必要的防护设备与替代方案。平台也应对涉及儿童出演的微短剧从内容设定、情节安排等方面严格把关,防止过度成人化、娱乐化的创作倾向。
此外,家长要担起作为监护人的责任,时刻关注孩子的身心状况,一旦出现异常,应及时介入、果断叫停。正如许嘉所做的那样,当发现剧组环境或内容不适合孩子时,勇于说“不”,保护孩子免受伤害。行业组织也应制定儿童演员保护指南,为制片方、经纪公司和家长提供明确指引。
归根结底,萌娃微短剧作为微短剧赛道上的一颗新星固然闪耀,却掩盖不住其背后的灰色地带。童年的世界,理应是自由、纯粹、充满想象力的空间,而非被“热度”“话题”“薪资”等标准裹挟,成为镜头下的表演工具。
守护孩子童真的底色,不仅需要行业自律,更需要社会共识和制度托底。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追逐“爆款”的浪潮中不失底线,不用孩子的童年为流量买单,让此类创作真正成为兼具温情与温度的文化产品。
原标题:《揭秘儿童演员“造星”产业链:短剧热潮下的儿童演艺生态深度调查》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的观点或立场,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