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博物馆热”的兴起带来流量与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近日在苏州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博物馆学大会上,来自国内多家博物馆的馆长围绕“可持续发展的博物馆未来”这一主题,结合近年的实践和探索分享经验,探索中国博物馆可持续发展实践路径。
“博物馆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殿堂’,它应该是每个人都可以获得愉悦体验的城市文化会客厅,尝试让博物馆有更多的打开方式,让所有人都‘乐享’博物馆。”一位知名博物馆界人士说。
让博物馆有更多的“打开方式”
纵观全球,博物馆普遍面临生存与发展的挑战。在中国,近年来兴起的“博物馆热”,在带来流量与机遇的同时,也引发业界关于博物馆发展未来的思考。业界专家表示,博物馆的应变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届中国博物馆学大会现场
“面对有限且日益紧缩的资源环境,博物馆需要通过积极求新求变,增强自身的‘造血’能力,才能在保障公共服务与学术使命的基础上,探索更加灵活、多元、具韧性的成长路径。”在当天举行的主旨发言环节,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以上博为例,分享上海博物馆近年来的实践和探索经验。今年8月刚刚落幕的“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创下了全球博物馆单个收费特展参观人数、总营收和传播总量的世界纪录,成为轰动一时的“现象级大展”,留下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
“我们既会策划更多全球首展、中国独家的‘超级大展’,也会打造具有独特视角、令人耳目一新、‘小而美’的展览,为海内外观众提供多维度、多视角的深度艺术体验。”褚晓波说。时代也赋予了博物馆更多内涵,他认为,博物馆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殿堂”,它应该是每个人都可以获得愉悦体验的城市文化会客厅,尝试让博物馆有更多的“打开方式”,让所有人都“乐享”博物馆。

第二届中国博物馆学大会主旨发言现场
褚晓波提到,上海博物馆在新时代迎来发展格局、内容、展示手段和体验等方面的重大改变,而博物馆的藏品和研究始终是不变的根基,初心和使命不改。到2030年左右,将逐步形成以上博东馆、人民广场馆和北馆三个场馆为核心的“3+X”新发展格局,三馆全部开放后,总建筑面积将超过20万平方米,年观众接待量预计达千万级。首个海外分馆项目启动,预计将于明年正式开馆。

第二届中国博物馆学大会主旨发言现场
南京博物院院长王奇志、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荣休馆长许杰、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苏州博物馆馆长谢晓婷等也从不同维度分享了他们对于博物馆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思考。
博物馆如何激活社区活力
博物馆与社区的关系日益密切,博物馆正从“文化殿堂”转型为“社区文化中枢”,而社区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文化生产的参与者。24日下午至25日上午,4个平行论坛同时召开。围绕“可持续发展观念下的博物馆与社区”这一论坛主题,与会专家、学者和多家博物馆馆长结合各自的实践经验,深入探讨了博物馆与社区互动中的双向赋能。
作为论坛主持,中国博协博物馆管理专委会主任委员、上海博物馆党委书记汤世芬提到,“以文化为纽带,推动博物馆在激活社区活力的同时也能提升社区居民的文化素养与归属感,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点。”
社区是连接个人与外部世界的最基层社会单元,复旦大学文博考古学教授高蒙河表示,“考古学也在自身的发展实践中越来越强调与社区共享成果,使文化遗产转化为可感知、可触摸、可共情的集体记忆。”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馆员彭文提到,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所在区域的人口流动频次因其开放有所增长,进而带动了文旅消费和区域经济发展,这是博物馆文化魅力的体现。

《中国博物馆无障碍建设指南》发布
湖南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会长、主持人汪涵关注博物馆无障碍服务及跨界合作机制;美国丹佛艺术博物馆终身教授和无障碍部门副主任丹尼尔·舒尔茨认为博物馆要通过其包容性为可持续社区做出贡献。
郑州博物馆、宁波博物院、广东省博物馆、南方科技大学博物馆等多家博物馆围绕“博物馆与社区协同发展”主题,分享了各馆在社区文化活动策划、公共服务延伸等方面的成功案例,也针对协作中的痛点难点提出破局思路。
“通过本次论坛,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博物馆与社区的深度融合具有广阔的空间,聚焦多元需求、实现高效共享、探索更具针对性的合作模式,以人为核心,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博物馆与社区才能在相互成就中不断焕发新的活力,实现价值共振。”汤世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