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锋、孙于晨|东西贯通:丝绸之路研究的未来方向

article/2025/10/17 0:52:27

《丝路视域下拜占庭、中介民族与中国关系研究》,张爽、薛海波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年9月出版,295页,128.00元

丝绸之路是学界研究的热点领域,是国内学界参与国际学术前沿论坛的重要切入点。国内学人有关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国际学界的公认。从早期的夏鼐、张星烺、朱谦之到今日的王治来、余太山、蓝琪、刘迎胜,诸位先贤都为国际丝绸之路研究贡献了中国智慧(代表性成果有:夏鼐:《咸阳底张湾隋墓出土的东罗马金币》,《考古学报》1959年第三期;夏鼐:《中世纪中国和拜占庭的关系》,《世界历史》1980年第四期;张星烺:《欧化东渐史》,商务印书馆,2000年;张星烺:《中西交通史料汇编》,中华书局,2003年;朱谦之:《中国景教》,商务印书馆,2016年;王治来:《中亚通史[古代卷]》,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余太山:《古代地中海和中国关系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12年;蓝琪主编:《中亚史》,商务印书馆,2020年;刘迎胜:《古代中国与亚洲文明》,甘肃教育出版社,2023年)。丝绸之路研究不仅获得国内中国史研究人员的重视,也是国内世界史研究者的关注重点之一,代表性人物有王治来、蓝琪、张绪山、林英等前辈(代表性成果有:张绪山:《6-7世纪拜占庭帝国与西突厥汗国的交往》,《世界历史》2002年第一期;张绪山:《景教东渐及传入中国的希腊—拜占庭文化》,《世界历史》2005年第六期;张绪山:《中国与拜占庭帝国关系研究》,中华书局,2012年;林英:《唐代西域的可萨汗国》,《中山大学学报》2000年第一期;林英:《唐代拂菻丛说》,中华书局,2006年;林英:《公元1到5世纪中国文献中关于罗马帝国的传闻——以〈后汉书·大秦传〉为中心的考察》,《古代文明》2009年第四期)。国内学者研究丝绸之路的视域从中国史转变到世界史和中国史的融合,既反映了国内学人知识构成的合理性,又是丝绸之路研究的必然要求,是突破已有研究的重要创新点。张爽、薛海波的《丝路视域下拜占庭、中介民族与中国关系研究》(以下简称“《丝路视域》”)是国内学界这方面的代表性成果,呈现出世界史和中国史互融的特点,体现在史料、史实和视域三个方面。

东西史料贯通

无论是中国史学还是西方史学都强调史料的重要性。西方史学从兰克开始形成了系统的科学的史料搜集、整理和批判的方法,经由十八世纪史学的科学化历程,重视史料的考证成为史学从业人员训练的第一块基石。中国史学更是具有悠久的重视史料的传统,近代以来结合西方科学的史学理论和方法,形成了东西贯通的史料批判原则和方法。丝绸之路研究由于研究对象的独特性,更是要求在史料使用上贯彻东西贯通的原则。

从东西史料贯通的角度研究丝绸之路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领域:一是研究有大量史书记载的中国、罗马、拜占庭帝国的丝绸之路。中国和罗马-拜占庭均重视史学为现实服务,所以官方和民间都重视史学的发展。中国与拜占庭帝国可以说是中古时代最重视史学编撰的地区和国家。诚然古代的史学典籍极少记载经济内容,有关对外交往中的物资交流也不是外交史关注的重点,所以史书中有关丝绸之路的记载较为稀缺。只有中国和罗马-拜占庭帝国这类国家拥有的丰富史学典籍才能够提供有限的丝绸之路史料。而中国和罗马-拜占庭帝国正是丝绸之路的东西端点所在地,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参与国。中国和罗马-拜占庭帝国长期大一统状态与和平环境也为丝绸之路的发展和史学编撰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然而,丝绸之路的记载从认识论上而言本质上是不同区域的人群对世界的认识,既反映了当时当地人的世界史视域,也呈现了古人世界史认识的局限性。比如中国人中除了杜环外极少有人亲自前往地中海沿岸,中国对西部世界的认识局限在伊朗高原,而罗马-拜占庭人对东方的认识局限在中亚地区。(米南德[Menander]记载了拜占庭人到访中亚。有关提比略[Tiberius, 578-582]当政时期拜占庭帝国与西突厥汗国交往的详细情况可以参见Menander, The History of Menander the Guardsman, trans. R. C. Blockley, Liverpool: Francis Cairns [Publications] Ltd, 1985, pp. 171-179.赛奥费拉克斯·西摩卡塔[Theophylact Simocatta]也记载了诸多中亚的风俗。参见Theophylact Simocatta, The History of Theophylact Simocatta, trans. Michael and Mary Whitb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杜环,又名杜还,是唐代旅行家,也是著名史学家杜佑的族子。他在天宝十载[公元751年]作为随军书记官跟随将领高仙芝出征,深入中亚。唐军在怛罗斯城与大食交战。两军相持五日后,唐军因为葛逻禄部落背叛而最终战败,杜环随之被俘。他也因此得以在中亚及地中海东部地区游历十余年。宝应初年[762年]随商船从广州回国,将自身在异国的所见所闻写作《经行记》。此书主要记述了西域各国的基本信息与风土人情。现原书已失传,仅剩一千五百余字保留在杜佑的《通典》中。杜环的游记虽然未能完整保存,但残留部分文章短小精悍,关于各国的记载有独到的细节,是研究中西交流史和中亚、西亚国家历史的重要一手资料。)因此双方的史料也因认知的局限所涉及的空间范围有限,不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丝绸之路的真实情况,并且他们对中间地区的认识是模糊的。这个领域的史料贯通要求做到史料互相印证,通过合理的逻辑分析,用现代的眼光去检视古人的局限。

《丝路视域》第三章第一节“嚈哒与四到六世纪欧亚大陆丝路贸易”充分使用了中国和拜占庭的史料,在基于双边史料的基础上结合中外相关前人研究成果,构建出比较真实的嚈哒在中亚的扩张过程以及嚈哒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历史画卷。其中中文史料使用了《魏书》《梁书》《洛阳伽蓝记校注》,拜占庭史料使用了普罗柯比(Procopius)和米南德的记载。作者还引用了专业权威人士的研究成果,如阿卜杜·侯赛因·扎林库伯、余太山、白鸟库吉、沃伦·特里高德(Warren Treadgold)等(146-159页)。这节的书写可以视为使用中西史料相互印证的范例。

东西史料贯通不仅仅是停留在常见的东西方文献层面,丝绸之路研究的深入推进还需要重视挖掘非著名史料。中国蚕种西传拜占庭帝国一事是丝绸之路研究的重要历史。《丝路视域》在第二章第一节“四到六世纪拜占庭社会经济中的丝绸与丝绸贸易”中谈到了拜占庭史家普罗柯比的记载(81页)。如果能够找到相关的中国史籍的记载相互印证,则能更准确地构建史实。也可以进一步挖掘拜占庭史料,寻找记载蚕种西传的其他史料(张绪山提到拜占庭史家佐纳拉[Zonaras]和赛奥凡尼·拜占庭[Theophanes of Byzantios]的史书中都提及此事。参见张绪山:《中国与拜占庭帝国关系研究》,中华书局,2012年,87-88页)。挖掘非著名史料是丝绸之路研究进一步推进的必然要求。拜占庭帝国的传世文献有诸多记载丝绸之路历史的非著名作品。拜占庭史家普利斯库斯(Prisucs)、米南德和赛奥费拉克斯·西摩卡塔比较详细地记载了拜占庭与西突厥汗国交往的历史和中亚的风土人情,阿加西阿斯(Agathias)、米南德和忏悔者塞奥法尼斯(Theophanes Confessor)的作品较多记载了萨珊波斯帝国的历史。这些非著名史家的史料在书中多有使用。

第二个领域是研究丝绸之路上欠缺史书典籍的国家和族群。它们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没有文献记载传统的族群,多为游牧民族,比如该书重点研究的柔然人、匈奴人。他们参与丝绸之路的活动需要域外文明地区的记载提供最基本的史料。柔然人和匈奴人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都可能与罗马-拜占庭帝国有一定的关系(西方史料记载的相关族群是不是中国的柔然人和匈奴人仍旧存在争议,学界对匈奴和匈人关系的争议,可以参见余太山:《古代地中海和中国关系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12年,234-266页;约达尼斯:《哥特史》,罗三洋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译者序ⅵ-ⅻ页),所以东西方的史料为其提供了有限的材料。二是有文献记载,但是并无太多的史学典籍传世的国家和族群,比如印度和波斯。印度没有史学书写的传统,在伊斯兰教传入之前,印度并没有符合中国和西方标准的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学”典籍。印度史学对丝绸之路的记载有限,而印度及其影响地区又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区域。波斯的文献中史学文献也较少,由于阿拉伯人的毁坏,存世的史料几近阙无。而萨珊波斯帝国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参与者,是丝绸之路的主体区域。因此以萨珊波斯帝国为代表的伊朗文化区是丝绸之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它的历史建构更需要依赖域外东西方史料。《丝路视域》第二章第二节“四到六世纪欧亚丝路贸易中的波斯战争”使用了诸多拜占庭史家的文献记载,这些史家包括普罗柯比、米南德、苏格拉底(Socrates)、索佐门(Sozomenus)、阿米阿努斯·马塞林努斯(Ammianus Marcellinus)、佐西莫斯(Zosimus)。遗憾的是,中国史料在研究萨珊波斯帝国具体的历史问题上帮助较少。

兰克在史料批判原则中提出内证法与外证法。外证法要求使用不同的史料互相印证,对史料进行辨析。这种不同史料不仅是同一文明内部不同史家的记载,更是不同文明区域的史家对于同一事件的记载。由于记载丝绸之路历史的史家所处的族群、国家、文明的差异,其认知的程度、价值判断的维度、对事物的关注点等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他们作品的互相印证更能够突显兰克所强调的外证法的意义。

东西史实知识贯通

一般研究者重视史料,而轻视史实。这在单纯的中国史或者世界史研究课题中就存在一定的局限。而在丝绸之路研究中,这种局限性就愈发明显。由于中国和罗马-拜占庭人认知的局限,他们记载的域外文明的历史比较模糊,这些史料需要研究者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去加以辨析。而这种史实是东西贯通的史实。研究丝绸之路的学者需要非常熟悉东西方文献的作者、文献成书问题、文献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的史实、文献所涉及问题的国际学术史,所以贯通东西方史实是丝绸之路研究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内容。

阿瓦尔人是不是柔然人一直在学界存在争议。《丝路视域》根据东西方史料、史实和前人研究成果,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对于阿瓦尔人的族属问题,认为阿瓦尔人是被突厥击溃的柔然人的这一观点曾在中外史学界中占据主导地位。笔者认同余太山先生的研究成果,即阿瓦尔人是《魏书·西域传》中的‘悦般’人……本文所论的阿瓦尔人是由中亚西迁到欧洲的伪阿瓦尔人。在558年突厥消灭嚈哒前后,曾被西突厥征服的Ogor人西迁到高加索时,被当地民族误以为是可怕的阿瓦尔人,Ogor遂以阿瓦尔人自居,即迁到东欧的伪阿瓦尔人。”(136页)当然辨析阿瓦尔人的族源问题不是该书的重点,如果进一步研究阿瓦尔人的族源则需要探寻乌戈尔人(Ogor)的历史,并且基于历史记载中的柔然、阿瓦尔人、乌戈尔人的情况予以专业分析。这种分析是基于史实、研究者的思辨能力、研究者所具备的东西贯通的视域和知识广度才能达到的高度。罗三洋对匈奴和匈人的辨析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哥特史》,译者序ⅵ-ⅻ页)

前文所谈的中国蚕种西传拜占庭的历史也需要中国史书记载予以印证。但是可惜这一事件在中国史书中并无记载,所以是研究这一事件的重要缺憾。

总之,研究者只有在充分了解史实的基础上才能准确理解史料。这应该是史料批判中的应有之义。同时研究者熟悉书写对象国的史实才能更准确地判断古人史料的价值和缺陷,超越前人由于时代局限造成的历史解释的不足,推动学术研究发展到新的阶段。这个层面的意义对于丝绸之路研究更为重要。因为东西方史料对于丝绸之路上的诸多内容记载是零散、模糊的,相比于记载本国的历史,其准确性值得怀疑。而传统研究丝绸之路的专家由于近现代教育的局限,其学识局限在特定的中国史、汉学、拜占庭史等国家或者文明的框架之内,即使身为西方人的汉学家,由于学业有专攻,对西方古典和中世纪历史的深层次认知仍有一定的局限。而研究者对于萨珊波斯帝国和阿拉伯帝国历史的认知水平仍旧有足够大的提升空间。所以东西方史实知识贯通是研究丝绸之路的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内容。丝绸之路研究要重视史实的重要性,在史实贯通基础上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史料,形成合理的直觉认知,判断记载模糊的史料,形成相对合理的历史建构。

从东西贯通到全球史:丝绸之路研究视角的超越

虽然东西贯通是未来丝绸之路研究的发展方向,但仍旧不是最终目标。无论是东方史料还是西方史料都是某个文明区域的文明书写,带有文明史局域的特征,带有当地当时人世界史认知的局限。而丝绸之路所涵盖的历史既有从国家、文明视角深入探讨的内容,也有超越国家、文明视角的内容。用全球史的视域研究传统的历史研究对象,是一种视角的创新和超越。而丝绸之路研究是全球史研究比较适合的领域。丝绸之路主要是物资、思想文化的交流,正是全球史研究可以着力之处。

虽然在国际上全球史成为时髦的理论,但是国际上用全球史视域书写的史学成果较好的部分主要集中在物资、思想文化交流层面,而这正是丝绸之路的主要内容,因此使用全球史视角研究丝绸之路非常契合。这也是突破已有的以民族、国家、族群、文明为视域的传统丝绸之路研究局限的重要创新点。

《丝路视域》虽然没有开篇明义地提出用全球史的视角研究丝绸之路的相关问题,但是部分内容反映了一定的全球史视域。如第二章第三节中的“匈人对拜占庭内的侵掠与欧亚丝路贸易体系的物资流动”中,作者从黄金、丝绸、珍宝等奢侈品的角度解析匈人与拜占庭帝国的关系,透析了游牧民族侵掠行为背后的经济动机。作者指出“阿提拉所建的匈人帝国,是依靠阿提拉个人征战的权威、掠夺分配黄金等丝路硬通货以及联姻纽带等方式。将西罗马和拜占庭帝国周边匈人、图林根人、哥特人、格庇德人、苏维汇人、赫鲁勒人、萨尔马提亚人和阿兰人等中东欧众多蛮族,强制扭结在一起的蛮族共同体”。另外第三章第一节的“嚈哒丝路扩张对欧亚陆路丝路主要国家关系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全球史的视角。嚈哒人在中亚的活动影响了萨珊波斯帝国的内部皇室斗争和外部活动。最著名的事件是普罗柯比记载的历史:当查士丁尼的军队在意大利获得战果之际,东哥特使者前往萨珊波斯帝国宫廷,希望能够与波斯人结成同盟。波斯人利用拜占庭帝国用兵西部之际,趁虚而入入侵叙利亚等地,然而由于受到东方的嚈哒人的威胁压力,波斯人不得不撤军。嚈哒人摧毁波斯军队导致萨珊波斯帝国削弱,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拜占庭帝国,使其能够更专注于意大利战场。而嚈哒人获胜的原因之一是其擅长的一种战术。嚈哒人的战术影响到嚈哒与萨珊波斯帝国的胜负关系,进而影响到萨珊波斯帝国对拜占庭帝国的军事压力,再影响到拜占庭帝国与东哥特王国的战事。从中亚到西部地中海地区形成了一种全球史的联动关系。

结语

传统的丝绸之路研究是研究者以中国史或者世界史的局域去凝视各个文明区传世的文献史料,不可避免地带有民族、国家、族群、文明的视角局限,甚至是在此框架下的价值判断和史学认知。当然这是传统史学典籍生成的背景,在此基础上生产了琳琅满目的研究丝绸之路的优秀成果。然而对于当今的学界而言,丝绸之路研究的发展需要视域的创新,需要突破东西方史料和文明的局限,做到东西贯通,这体现在史料、史实、视域等各个方面。如此当今学人才能在先贤成就的基础上推动学术的发展,使丝绸之路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而现今国际学术交流频繁,研究者的知识结构的合理化也使得从东西贯通的角度研究丝绸之路成为可能的未来发展方向。这本身就是丝绸之路研究最需要的研究层域。当然,东西贯通的视域可以进一步发展为全球史的视域,以东西贯通为基础的全球史视域是一种新的创新和超越,能够引领丝绸之路研究进入另一个新阶段。  

(本文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古叙利亚文明史研究”[19JZD043]子课题“罗马-拜占庭时期的古叙利亚文明”)

    责任编辑:黄晓峰
    图片编辑:张颖
    校对:施鋆

    http://news.xdnf.cn/eGfiKivRIL

    相关文章

    日本执政党和在野党未能就在21日举行临时国会达成一致

    当地时间10月15日上午,日本国会参众两院议院运营委员会理事会举行。内阁官房长官林芳正出席会议,并正式传达将于10月21日召集临时国会。但在当天会议上,执政党和在野党未能就在21日举行临时国会达成一致。内阁官房长官林芳正。视觉中国 资料图责任编辑:伍智超图片编辑:沈轲…

    内江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苟小莉调任四川省文旅厅党组成员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官网近日更新后显示,原任四川内江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的苟小莉已任省文旅厅党组成员。苟小莉,女,汉族,1967年10月生,四川平昌人,中共党员。她曾任达州市通川区委副书记,渠县县委副书记、县长,渠县县委书记等职,2020年跨市升任内江市委常委、组织部…

    马上评|7年诈骗3.8亿,“成功学大师”的生意为何能做大

    以培训快速成功为名,骗取他人财物,自誉“亚洲第一潜能激励大师”的杨涛鸣(本名:杨武成),因犯诈骗罪一审被浙江省宁波市中院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没收个人全部财产。近日,浙江省高院对该案作出二审判决,驳回了杨武成的上诉请求,维持原判。浙江省高院认定,…

    大连万达商管集团被冻结5000万股权

    10月15日,据天眼查披露的信息显示,10月9日,大连万达商业管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增一则股权冻结信息,股权所在企业为齐齐哈尔万达广场投资有限公司,冻结股权数额5000万元,冻结期限自2025年10月9日至2028年10月8日,执行法院为成渝金融法院。工商信息显示,大连万达商业管理…

    宁德时代换电业务继续冲刺,与京东、广汽联合试水销售新业态

    宁德时代(300750.SZ/03750.HK)今年加码推进的换电业务频频爆出大动作,引发市场关注。澎湃新闻记者从宁德时代旗下主攻换电业务的子公司时代电服方面获悉,10月14日,京东汽车宣布联合时代电服和广汽集团共同推出一款“国民好车”。根据规划,该车将于双十一期间在10月14日当…

    54部世界中国学研究推荐书目发布,聚焦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

    为深入推进世界中国学研究,展示和推介优秀学术成果,促进中外学术文化交流,在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框架下,北京外国语大学、国家图书馆、上海社科院、北京语言大学等单位组织近百位海内外专家学者,联合开展了世界中国学研究书目的推荐工作,并在大会期间正式发布。本次书目…

    看展览|泰特美术馆举办李·米勒回顾展:从超现实到战地摄影

    2025年10月2日,英国伦敦的泰特美术馆举办了颇具规模的李米勒(Lee Miller)的摄影回顾展,从李米勒参与的法国超现实主义,到她的时尚摄影和战地摄影,以及一些鲜为人知的创作面向(比如1930年代拍摄的埃及风景作品)。展现了这位女性摄影家,同时也是1920年代末最受追捧的模特…

    抗抑郁还助眠,我愿称之为最适合秋天的运动

    铛铛铛~开篇省流——森林浴。 说人话就是,去有树有水的地方散步 比如这样的:图片来源:自己拍的 这样的:图片来源:自己拍的 这样的:图片来源:用户提供 + 网络 (替大家试过了,效果真的非常出色,以至于人在工位,心还在林子里。 去山里散心的朋友,纷纷迷上了那种…

    叙政权领导人沙拉“首访”俄罗斯,消息人士:将要求移交阿萨德

    叙利亚媒体报道,叙政权领导人艾哈迈德沙拉将于15日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会晤俄总统普京。这是沙拉自去年推翻阿萨德政权以来首次访问俄罗斯。这是2024年12月23日,艾哈迈德沙拉在叙利亚大马士革接受媒体采访的资料照片。 新华社/路透据叙利亚阿拉伯通讯社报道,双方届时将重点讨…

    今年产业规模有望破万亿,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如何实现腾飞

    10月13日-17日,2025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持续进行中。“链动全球 赋能产业”,在“十四五”收官之年,产业周披露一项喜人数据——2025年上半年,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规模为5005.66亿元,全年突破万亿大关在即。展望万亿元新台阶,此次活动全方位展现了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的应…

    叙政权领导人“首访”俄罗斯,消息人士:将要求移交阿萨德

    叙利亚媒体报道,叙政权领导人艾哈迈德沙拉将于15日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会晤俄总统普京。这是沙拉自去年推翻阿萨德政权以来首次访问俄罗斯。这是2024年12月23日,艾哈迈德沙拉在叙利亚大马士革接受媒体采访的资料照片。 新华社/路透据叙利亚阿拉伯通讯社报道,双方届时将重点讨…

    奔跑湃|赛道摄影师陈波娜,用镜头记录下城市写给跑者的情书

    武汉马拉松。当中国的大型路跑赛事动辄几十万人报名,关于“为什么越来越多人喜欢跑步”的讨论就更频繁地出现在社交媒体上。其实,一场跑赛所展现出的魅力不只是来自参赛者,还有赛事组织者、志愿者、沿途的观众,以及记录下这一切的摄影师们。正是所有人对于赛事的投入,才能…

    王瑞芳:长安书写的文化远征———评《长安内外》

    田卫卫所著《长安内外:唐代京城书写文化的东西流行》(浙江古籍出版社2025年版)是一部聚焦唐代长安书写文化跨地域流动的学术专著。作为“新时代敦煌学研究丛书”之一,该书以“文本—载体—人群”为线索,通过敦煌写本、日本正仓院文书等一手材料,揭示长安书写文化如何通过…

    视频|漫画家寂地:竺可桢,硬核科学家的柔软浪漫

    竺可桢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天道与人文》是竺可桢在爬梳历史文献之后,探讨中国气候变化及其规律的一本小书。本期漫画家寂地的《书中礼物》系列,就和大家分享这本书。漫画家寂地分享《天道与人文》(04:10)他是一名卓越的科学家,对科学的态度十分严谨,…

    云南一男子驾车别停他人车辆后“亮警察证”,涉嫌非法持有、使用警用标志被行拘

    近日,云南昭通一男子在公路上驾车别停另一辆车,下车后他亮出“警察证”称对方涉嫌危害公共安全罪。因怀疑该男子身份,另一名涉事司机果断报警。经查,男子的行为构成非法持有、使用警用标志,已被当地警方行政拘留。据介绍,司机陈某蓓报警称,其开车在昭阳区彩云路上因避让…

    历史缝隙里的人︱天上掉下个西太后:迎驾知县吴永的因缘际会与黄粱梦醒

    只要细细勾勒,人人都是传奇。“历史缝隙里的人”旨在调动密匝的清代史料,打捞历史夹缝中的跌宕人生。如果把晚清历史比喻成一台戏,对慈禧太后有一饭之恩的吴永可算个著名龙套。他与众多名角共过事、同过场,却从没有惊艳的亮相、大段的念白,更没有属于自己的故事——治晚清…

    访谈|刘连香:考古视角下的北魏丧葬与民族交融

    【编者按】北魏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入主中原并占据半壁河山的少数民族政权,在其将国都从阴山代北逐步南移至天下之中洛阳的二百年间,来自各个地域的不同族群加入到拓跋鲜卑统治集团之中。他们各自的文化之间存在冲突、矛盾和差异,但最终共存、融汇与统一,共同缔造了北魏以…

    链接世界舞台,第四届上海音乐学院国际音乐剧节闭幕

    “音乐剧是全世界人民共享的艺术形式,我们要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汲取文化精髓与智慧,同时以国际交流合作促进文明互鉴,让中国音乐剧在世界舞台绽放光彩。”近日,第四届上海音乐学院国际音乐剧节在沪举办,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如是说。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

    世界中国学大会|查尔斯·奥努奈居:中国的发展找准了自己的定位

    10月14日上午,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开幕式及主论坛在黄浦江畔的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开幕。500余位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围绕“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主题,通过开幕式、主论坛、5场平行分论坛及多项配套活动,进行深入探讨、交流。右为尼日利亚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查尔斯…

    前8个月我国制造业享受减税降费及退税近1.3万亿元

    国家税务总局10月15日发布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现行政策中支持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政策减税降费及退税12925亿元。同时,最新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制造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4.7%,占全国企业销售收入比重29.8%。在包括税费优惠政策在内的一系列政策支持下,今年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