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珊珊读《吾自绝伦》|摘掉皮普斯的“假发”

article/2025/4/29 1:55:23

《吾自绝伦——塞缪尔•皮普斯传》, [英] 克莱尔·托马林著,王珊珊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5年1月出版, 632页,138.00元

克莱尔•托马林的这部皮普斯传,2002年甫一问世,即获当年英国“惠特布雷德图书奖”(Whitbread Book Awards),广受好评,经久不衰。六年后,2008 年《读书》第三期刊登了吕大年先生的书评《佩皮斯这个人》,对本书和皮普斯本人都做了中肯精到的评介。又过了十七年,这部传记的中译本终于得以呈现在读者面前。

塞缪尔·皮普斯的名字,英文系师生无人不晓,但在“圈外”知者寥寥。他的姓氏Pepys常被误译为佩皮斯,民国时出版的《皮普士日记选》的译法大体是对的,但用“士”翻译尾音,有时代印记,本书译为皮普斯,希望能够起到一点“正名”的作用。他生于1633年,是个土生土长的伦敦人,父亲是裁缝,母亲婚前是个洗衣工,曾就读于圣保罗学校,日后靠奖学金进入剑桥大学。所幸皮普斯有一房显赫的远亲蒙塔古家族,复辟后他被爱德华·蒙塔古——皮普斯的恩主和仕途引路人、克伦威尔麾下名将、查理二世的复辟功臣、显赫的桑威奇伯爵——安排进海军处(Navy Board)担任书记官,一生的事业由此发轫。书记官虽然是海军处四个主政官员中职级最低的,但他的行政才干有了充分发挥的机会,任职八年后,他就能代表海军应对议会的质询,在国会发表了三个小时的长篇演说,引用详实的数据和文件,为海军的工作辩护,成为公认的能员干吏。他做事勤勉务实、周密谨慎,为海军效力二十多年后,终于攀升至海军行政方面的最高职位,成为海军部(Admiralty)秘书长。光荣革命后因不肯改换门庭,淡出政坛,直至1703年逝世。

皮普斯一生功业虽系于海军,身后大名却来自《日记》。他的日记始于护国政体濒临崩溃、王政复辟即将实现的1660年,结束于身患眼疾、妻子逝世的1669年,在九年半的时间里几乎一天不落。日记用速记密码写成,在他生前无人知晓,在他死后连同藏书、文件一起捐赠给母校剑桥大学,在书库中沉睡了两个甲子,直到1825年,部分日记才被转译成通行文字,首次由布雷布鲁克(Lord Braybrook)编辑付印。

皮普斯多才多艺,通晓多种欧洲语言,热爱音乐戏剧,颇有几分文艺复兴人的流风余韵,同时他作为一个“有文化的绅士”也从未忽视科学的“魅力”(默顿,《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范岱年等译,59页)。他壮年时正值十七世纪中叶英格兰科学的兴盛期(默顿的《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探寻1661至1670年间英格兰科学发现和发明的高峰,与皮普斯日记的时间恰好大体重合),对科学实验尤其是人体解剖怀有浓厚的兴趣,日后他还以皇家学会会长的身份签字批准出版牛顿的不朽名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Principia Mathematica)。他在日记中体现出来的冷静的观察、细致的记录、客观的分析,与科学家如出一辙,难怪托马林称他为“某种秘密的科学家”。

由这样一位妙人,根据亲见亲闻,对上自王公贵族下至引车卖浆者流做出的生动记录,其间还包含了复辟、伦敦大火、大瘟疫、英荷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该有多受学界和民众的欢迎,不卜可知。各种全本、选本、专题汇编本遂层出不穷。著名的如惠特里(H.B.Wheatley)于 1893 至 1899 年间陆续出版的十卷本,是十九世纪最好最全的版本,一直被视为皮普斯日记的标准版,但因为受制于维多利亚时代严苛的道德观,这个版本并不完整,也不完全可靠。例如日记开篇第一段写到妻子七个星期没来月经,皮普斯误以为是怀孕,月经这句话就在被删之列。比这更逾矩的内容,读者自然也无缘过目。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1970-1983),皮普斯日记最权威的学术型全本才得以问世,即莱瑟姆(Robert Latham)和马修斯(William Mathews)转录、编辑的十一卷本,这一版本至今仍是研究皮普斯日记的标准版本,日记的所有文字都被移译刊出,读者终于可以深切体会到皮普斯的无隐坦白。托马林读的就是这个版本。她起初把读皮普斯日记当作娱乐消遣,还推荐给女儿阅读,用来治疗抑郁症。

皮普斯身后颇为寂寞,只有少量著作例如他对查理二世口述的逃亡经过的记录被出版过,知者寥寥。日记的整理出版引发了公众和学者对他的强烈兴趣,连同他在海军处留下的各种文书,研究者好像发现了一块海军史的宝藏,对皮普斯爱不释手。当时正值大英帝国全盛期,英国皇家海军是帝国强盛的基石,饮水思源,作为海军专业化、正规化建设奠基人的皮普斯,自然赢得了历史学家的青睐。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皮普斯研究的先驱坦纳(J. R. Tanner)陆续发表了几部对皮普斯的重要研究著作,包括《塞缪尔•皮普斯与皇家海军》(Samuel  Pepys  and the Royal Navy)、《皮普斯先生:对日记的介绍和晚年生活的描述》(Mr. Pepy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Diary and a Sketch of His Later Life)等等,奠定了皮普斯研究的基石。随后布莱恩特(Arthur Bryant)撰写了皮普斯传记三部曲(Samuel Pepys: The Man in the Making, Samuel Pepys: The Years of Peril, Samuel Pepys: The Saviour of the Navy),发表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皮普斯研究领域的名著。这些著作大都把重心放在皮普斯的海军事业上,致力于塑造一个功勋卓著的杰出人物形象,刻意淡化他的性格弱点,对日记中记载的种种失德行径往往采取“为尊者讳”的态度。坦纳甚至认为相较于皮普斯对海军事业的伟大贡献来说,日记不过是他生活的副产品,记录了许许多多微不足道的细节,个人的小奸小恶,其存在妨碍了人们去公正地评价皮普斯的职业成就(Tanner, “Lecture I Introductory”, Samuel Pepys and the Royal Nav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20)

二战后社会风气转移,奥拉德(Richard Ollard)撰写皮普斯传记(Pepys:A Biography)时遂一改早期海军史家对皮普斯的歌功颂德,开始对其性格的复杂性进行客观分析,并不吝于展示其缺点。该书于 1976 年问世,是距离本书最近的重要传记。1995年托马林发表了一篇对莱瑟姆和马修斯版日记的书评之后,奥拉德给她写了一封信,信中的和善话语最终鼓励托马林写出了这部全新的皮普斯传记。

克莱尔•托马林生于 1933 年,比皮普斯小了整整三百岁,如今年过九旬,正在向期颐之年迈进。她和皮普斯一样是个伦敦人,也和皮普斯一样毕业于剑桥大学,后来担任文学编辑,撰写书评,最终成为职业的传记作家。她给雪莱、简·奥斯丁、狄更斯以及默默无闻的狄更斯的情妇内利•特南都写过传记,都获得了好评。

这部皮普斯传是她晚年的杰作,据托马林自述,她一开始就不打算把写作重点放在皮普斯对海军的贡献上,而是试图还原出一个活生生的皮普斯来。书中第十三章记述1663年11月,皮普斯决定让理发师剪掉自己的头发,并从理发师那儿买了一顶佩鲁基假发。介绍完假发事件的前因后果之后,作者评价道:

假发意味着……你看起来更像个画像,而不是个大活人。这就是为什么假发在肖像画上有如此窒息生命的效果,扼杀了巨大的卷发垫子下面的个性。不幸的是,在皮普斯的所有肖像画里他都戴着假发;你只要看看他同时代的少数几幅不戴假发的肖像画就可以看出他们有多生动:头发斑白的老伊夫林,牛顿的小半身像,稀疏的头发往后梳着,德莱顿的一幅罕见的不戴假发的肖像画。

这段话不经意间透露了托马林的价值取向和写作意图。在她看来,假发作为个人成就和社会地位的标志(symbol)同时也遮蔽了主人的真实个性,而她写作的目的之一无疑就是要摘掉皮普斯的“假发”,展现出他被掩盖在“巨大的卷发垫子下面”的真面目和真性情。这就决定了托马林撰写本书时所使用的最重要的材料是皮普斯的日记而不是海军部的公文档案。她说在日记之后,皮普斯的公文、书信等等都不能看出这个人的样子,只有日记才记录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甚至“比当下更真实”。这也决定了传记各部分的比例安排,全书除序言、尾声外,分为三个部分共二十六章,第一部分1663-1660年有六章,其中第六章题目已为《日记》;第二部分1660-1669年是皮普斯写日记的十年,占了十三章,是全书重心所在;第三部分1669-1703年有七章,讲述皮普斯的后半生。作为对照,前述布莱恩特的皮普斯传记三部曲,从 1663 年皮普斯出生到1669年停写日记,只构成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本书之迥异前贤可见一斑。

皮普斯写日记时正当盛年,精力旺盛,兴趣广泛,日记内容异常丰富,使托马林面临巨大的工作量。书中写道:“皮普斯的日记打从开头起就一下子做了很多事情,让人望而生畏。它列出了去过的地方、遇到的人,但没有解释是什么地方、什么人。”这没有解释的部分,自然就需要托马林做足功课,一一加以解释说明:“它(日记)既提供了他工作中的许多细节,也提供了他日常家居生活的点点滴滴。”工作的细节、日常的点滴,牵涉人物众多,信息庞杂细碎,也需要托马林条分缕析,一一理清头绪,串联起来。例如1662年4月23日皮普斯记录他在朴次茅斯出差时和克拉克医生同榻而眠,所有跳蚤都去咬克拉克,皮普斯则毫发无损。这类轶闻趣事一般人读后很容易就忘却了,托马林却独具慧眼,把它和1665年大瘟疫结合起来,作为皮普斯能免受传染的一个解释,由于跳蚤是瘟疫传播的媒介,所以“他有天然免疫力”。这两件事相隔三年,托马林依然能从草蛇灰线中发现因果关联,这是很高明的手法。

托马林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使她得以充分驾驭日记中的海量信息,加上多年文学编辑生涯练就的好文笔,她很擅长重构历史场景,用戏剧的手法再现皮普斯的人生经历,笔法细密轻盈,字里行间带着淡淡的讽刺,又不乏温柔和体谅。全书开篇就像猛然拉开幕布,把一月里的某个清晨,卧室里夫妇的激烈争吵展现在观众的面前。然后作者不失时机地插入一句冷静的旁白:“这场戏在皮普斯日记的这一页中呈现在我们面前:这天是一六六三年一月九日,星期五。”

受益于作者的生动文笔,读者可以读完这本五百页的巨著而丝毫不觉得烦闷。作者不虚美,不隐恶,对皮普斯的丑陋一面毫不隐讳。例如他从同事波维手中得到丹吉尔司库一职,却拒绝按照协定将灰色收入分给波维,对要求履约的波维恶形恶相,令人生厌。他在英荷战争中的表现毫无英雄气概,照托马林的话说,就像莎士比亚笔下的福斯塔夫(Falstaff),有时甚至比福斯塔夫更像个小丑、更加无赖。他从战争的采购中牟利,却在《海军白皮书》中把自己粉饰成一个无可指摘的勤奋工作者、令人印象深刻的行政长官。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皮普斯如此性格行事,或许与他自幼饱受病痛折磨,生命危如朝露不无关系。成年后他冒着生命危险接受了膀胱结石手术。手术没有留下正式记录,托马林查阅了大量原始资料,包括同时代人对膀胱结石手术的详细描述、外科医生的笔记,甚至有译自荷兰语的《膀胱结石精论》等等,准确生动地还原了术前准备、手术过程、术后护理的种种细节,非常精彩。难怪吕大年先生夸托马林“功课做得好”。

在全书第一章,针对皮普斯早年的病痛经历,托马林评论道:

疾病似乎教给了他面对病痛的坚韧——因为没有止痛药——并让他下定决心只要一息尚存就尽力抓住能到手的一切并尽情享受。这一点后面还能看到,他兴高采烈地面对瘟疫之年,死亡无处不在,他却攫取一切可以享受的东西。……他对生命中快乐的贪求被疼痛和恐惧打磨得更加尖锐。

托马林对皮普斯的这一评价,在他此后的人生中不断得到印证。联想到1995年托马林为莱瑟姆和马修斯编辑的十一卷本皮普斯日记所写的书评,题目是《及时行乐》(“Carpe Diem”),她的确从一开始就把握住了皮普斯性格的核心特质。

若问皮普斯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物是谁?托马林大概会毫不犹豫地说:“伊丽莎白,他的妻子。”皮普斯一开始就把婚姻当作生活的中心,他的日记以对婚姻的考虑开始,也以对婚姻的考虑结束。在记日记的九年半里,皮普斯对自己的婚姻描述得如此细致,以至于托马林风趣地说“你可以把这本日记交到火星人手里来给他们解释(婚姻)这一制度及其运作方式”。

1669年日记的停笔,学者大都归因于皮普斯的眼疾。但此后三十四年的余生里皮普斯未曾放弃阅读和写作,还写过两本简短的日记,对此托马林的评价是:这两本日记“没有第一部日记的任何特点。缺少了某种本质性的东西——某种使他产生出珍珠的砂砾”。托马林认为日记停笔后不久就逝世的伊丽莎白就是沙砾之一:

他在感情上和想象上都与她绑定在一起。他与“我的妻子”朝夕相对,而又写下了对她保密的东西,这二者之间的张力显而易见;她在或不在,挑衅与愤怒,一次又一次地触动了他最深的自我。日记的存在离不开他对自己和伊丽莎白密不可分的感觉。

托马林把皮普斯日记的成功,部分地归功于伊丽莎白,同时认为伊丽莎白也是日记无法再度续写的原因之一,这是前所未有的观点,也具有很强的解释力。从这个大胆的结论还可以看到托马林的另一个写作意图:给皮普斯生命中的重要女性以应有的地位,而这一点恰恰是被以往的皮普斯研究者全然无视的。

托马林秉持鲜明的女性主义立场,对两性之间的权力关系极为敏感。如前面提到的皮普斯戴假发一事,他在日记中记录了他担心邻居、同事、上司甚至女仆会作何反应。托马林立刻敏锐地指出,他唯独无视了妻子的感受,尽管与他同床共枕的妻子才是受影响最大的人。在《婚姻》一章中,托马林用了很长的篇幅描述了皮普斯厚颜无耻地玩弄众多女性的恶行,他能够得逞无疑是因为他的社会地位和财富远远凌驾于这些可怜的猎物之上。造船厂木工巴格韦尔的太太在丈夫的授意下委身于皮普斯,无辜的女性成了两个男人——托马林称之为“恶棍”——交易的筹码。在皮普斯的婚外情中,惟有女演员尼普太太能够在完全平等的条件下与之交往,托马林总结道“毫无疑问,她的独立源于她能自食其力。”

托马林对皮普斯日记中女性的关注,最终凝结成本书最具特色的一章——《三个简》。三个简中,最重要的是简·伯奇,在日记的第一页她就已出现,是家里那个十五岁的小女仆。简和皮普斯夫妇在同一屋檐下朝夕相处,既尊卑有别又亲密无间,她忍受着繁重的劳作、责骂、殴打以及皮普斯的性骚扰,但她并不怯懦,知道如何为自己抗争,甚至经常以辞职相威胁。也许正因为学会了抵抗霸凌,她和皮普斯的关系反而能够维持长久,直到后者生命的终结。长期的共同生活使得简成了日记中仅次于伊丽莎白的女性人物,皮普斯的笔下“展现了她的温柔、善感、勇敢、倔强、幽默、活泼、努力工作并且工作出色、对母亲和兄弟忠心耿耿、对雇主诚实可靠”,以及“她是如何坚强地忍受他的严厉、不公和一贯的累人”。

在托马林看来,简·伯奇代表着一个人数众多却几乎没被记载、没有自己声音的群体,她们的生活细节几乎没有流传下来。借助散落在皮普斯日记中的零碎记录,托马林拼贴还原出了简·伯奇的人生经历,给后人留下了简的一幅令人倾佩的肖像画。

2003 年,塞缪尔·皮普斯协会召开皮普斯逝世三百周年纪念会,这部传记获得塞缪尔•皮普斯奖,这是该奖的首次颁发。托马林在会上做了演讲,题目是《“小老简”》,这是皮普斯在日记里对简•伯奇的称呼。纵观该协会成立一百多年来的演讲题目(协会成立于皮普斯逝世二百周年的1903年,创始成员包括皮普斯日记的编者惠特里,协会网站有演讲题目列表),几乎都是绕着皮普斯打转,托马林的选择尽显女性学者的勇气。

尼克松说过,“在伟大领袖人物的脚步声中,我们听到历史隆隆的惊雷”。这是不折不扣的传统(男性)英雄史观。托马林的这部书,虽然受制于客观条件,无法对历史上长期被忽略的群体做更详尽的描述,但依然让我们看到了另外一种可能的历史面貌:那就是在普通小人物,尤其是受到阶级、性别双重压迫的女性小人物——比如“小老简”——的体内,也蕴含着不逊于伟人足底雷声的日升月落、斗转星移。

    责任编辑:郑诗亮
    图片编辑:张颖
    校对:刘威

    http://news.xdnf.cn/gVrrtClKbr

    相关文章

    “很多中国企业竞争力独一无二”,这场对接会上他频频为协同供应链点赞

    4月22日,“工业供应链助企增效”系列对接活动东方国际专场在上海浦东新区的三枪工业城举行。 本文图片均为澎湃新闻记者 俞凯 摄 在美国随意挥舞的关税大棒下,上海的工业供应链如何应对?助力企业降本增效、打开市场、拓展客户,4月22日,由上海市经信委主办、上海长三角产业…

    我国已顺利实施20次航天员出舱活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月21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的神舟十九号航天员蔡旭哲出舱的画面。新华社 资料图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今天(4月23日)上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召开。发言人介绍,截至目前,我国已顺利实施了20次航天员出舱活动,任务可以分成4类:一是验证相关技术,包括舱…

    美国那点事|特朗普的“刀”砍向国务院,美国霸权迎来历史拐点?

    当地时间4月22日,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宣布美国务院将实施全面重组计划。鲁比奥在一份声明中表示,目前的美国务院机构臃肿、官僚主义盛行,难以履行其重要的外交使命。据美媒报道,国务院全面重组计划第一阶段将在美国境内削减约15%的员工,撤销132个办事机构。一些涉及民主人权、…

    大家聊中国式现代化|刘亮: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视频来源:文汇报(06:49)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下,中共上海市委网信办、中共上海市委外宣办、上海社会科学院与文汇报社联合出品的《大家聊中国式现代化》系列短视频今天推出第二集,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刘亮带你走进金…

    深一度|王励勤二次创业从未停步,带领中国乒乓直面挑战

    刘国梁辞去中国乒协主席。北京时间4月23日,中国乒乓球协会第十届会员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审议通过刘国梁辞去中国乒协主席职务,选举王励勤为新任主席,高元义、马龙为副主席,完成届中领导班子调整。为保证洛杉矶奥运会备战周期的完整性,刘国梁主动提出辞去中…

    金光耀:被激活的复旦记忆

    《复旦记》是读史老张写复旦人文历史的第三本书。第一本《相辉——一个人的复旦叙事》是由我们的老师张广智先生作序的,第二本《卿云——复旦人文历史笔记》是由比我们低一届的李天纲兄作序的。张老师和天纲兄不仅是学术界响当当的人物,还是文化圈读书圈中的名人。读史老张初…

    王励勤当选中国乒乓球协会新一任主席

    23日,中国乒乓球协会第十届会员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审议通过刘国梁辞去中国乒协主席职务的申请,选举王励勤为新任主席,高元义、马龙为副主席,完成届中领导班子调整。责任编辑:伍智超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听公交时听一听”,上海宝山街头遍布“有声图书馆”

    春风拂面书香浓,全民阅读正当时。在第30个“世界读书日”暨全国公共图书馆服务宣传周到来之际,宝山区图书馆携手上海宝山东方有线网络有限公司,围绕“文艺韵长滩”、“声共享悦读”、“春循迹寻香”、“童名家领航”四大板块精心策划近50场阅读活动,营造全民阅读高潮,让书…

    贵州省交通运输厅原副厅长冯伟已任遵义市领导

    澎湃新闻从权威渠道获悉,此前担任贵州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的冯伟,现已出任遵义市领导。他先后参加了遵义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等。公开资料显示,冯伟,男,汉族,1981年9月出生,200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5年毕业于长安大学公路学院土木工程专业,2005年7月参加…

    从香料到文化,跟着陈晓卿寻味厦门

    《风味人间》是一档美食探索纪录片,8年间拍摄5季,带领观众从全球视野审视中国美食的独特性,并从食物的历史流变到人与美食的深度关联。2024年末播出的第五季——《风味人间香料传奇》,首次聚焦香料这一题材,讲述了香料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影响世界,成为地域美食的个性标签…

    18米巨作绘写伏羲女娲,安徽展石虎最后十年重彩画

    伏羲与女娲是中华民族上古神话中的创世神与人文先始,如何在现代性艺术创作中呈现这样的人文先祖与内在精神?澎湃新闻获悉,4月22日,“兹山无尽——石虎最后十年重彩画展”在安徽省美术馆正式开幕并对外展出,其中18余米的巨幅布面重彩作品《伏娲纹铭图》是首次面向公众展出,…

    透纳仍是英国最好的艺术家,浦东美术馆有他的画展

    250年前的今天(1775年4月23日),一个男孩出生在伦敦考文特花园,他就是威廉透纳,被誉为“光之画家”,也被视为西方的第一位现代画家,他对印象派绘画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在上海,来自英国泰特美术馆的展览“对话透纳:崇高的回响”(Dialogues with Turner: Evoking the S…

    李公明|“小时光”与大时代中的地铁阅读者

    恐怕现在谁都难以逃脱“XX日综合症”,不过有些日子我们还是很愿意为它累趴的,比如每年4月23日的“世界读书日”。在庸常的日子里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阅读,在这一天让更多人奔走相告然后相聚在一起,让更多人在阅读中认识彼此的模样然后互道珍重。近日我有幸参加了巴金图书馆联…

    拍北京地铁上的读书人第七年:数字风吹散读书人了吗?

    【按】这是出版从业者朱利伟第7次以年为单位记录北京地铁上的读书人。从2018年2月随手拍下一张地铁乘客读《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的照片开始,7年多时间里,她已拍下2840个通勤阅读瞬间,每年在澎湃新闻翻书党栏目写下一篇年度观察文章。2023年起,她开始以“季度书单”形式推荐…

    “电化长江”的宜昌成果:船舶航运停靠都能用电,助力一江清水向东流

    为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在长江宜昌段,“电化长江”正展现出立体化实施路径。宜昌拥有232公里长江干线,是长江大保护的“立规之地”、湖北船舶制造四大基地之一、长江流域最繁忙的“黄金水道”之一。作为三峡大坝所在地,宜昌是“电化长江”的策源地之一。“电化长江”,通俗说…

    张广智当选陕西省慈善联合会会长

    4月22日上午,陕西省慈善联合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在西安举行。会议选举张广智为陕西省慈善联合会第二届理事会会长。原标题《张广智当选陕西省慈善联合会会长》责任编辑:李倩宁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门票在“缩水”,古镇怎么办

    2025年4月,被誉为"中国第一水乡"的周庄古镇宣布实施工作日门票降价50%,并推出“一次购票终身免费”的举措 ,尝试解决商户连续多日零营收的生存困境。古镇 “运营难”困境不是一天两天了。2023年,浙江南浔等4个4A景区古镇就实施免门票 。越来越多古镇希望逐步脱离…

    欧盟就中欧有关世贸争端案件提起上诉仲裁,商务部回应

    有记者问:我们注意到,日内瓦时间4月22日,欧盟就其诉中国标准必要专利禁诉令世贸争端案(DS611)专家组裁决提起“多方临时上诉仲裁安排”(MPIA)项下的上诉仲裁请求,请问中方对此有何评论?答:中方始终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中方高兴地看到,世贸组…

    对话地铁读书人|企业公关吴丑丑:阅读中相遇又重逢

    澎湃新闻记者 彭珊珊 摄像 樊晔亲 傅海峰 视频编辑 徐储立(02:26)2025年“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澎湃新闻翻书党栏目推出特别策划——“对话地铁上的读书人”系列视频,记录10位上海地铁阅读者的故事。与其他偶遇的读者不同,丑丑是我们邀约采访的。她于2024年12月6日在通勤的…

    浦江观察|3.6亿元消费券,为上海餐饮业带来了什么?

    你会为中了一张餐饮消费券准备一场计划之外的聚餐吗?“乐品上海”餐饮消费券,对消费者和商家而言意味着什么?2025年,上海计划安排5亿元市级财政资金在4个领域发放服务消费券,其中餐饮方面达3.6亿元。刚刚过去的两个月,“乐品上海”餐饮消费券已完成两轮发放,第三轮报名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