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会现场。本文图片均为记者 程婷 图
10月24日,《南海航运安全与发展报告(2025年)》(以下简称《报告》)媒体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报告》显示,中国航运量领跑全球,南海承载全球40%船舶挂靠量、30%集装箱运输量,串联中日韩、东盟、澳洲和非洲四大经济圈。经南海运输的原油、液化天然气和大豆分别占全球海运总量的40%、34%和21%。南海航运繁荣且安全有保障。
系全球首个基于大数据方法系统分析南海航运三要素的研究成果
从发布会现场了解到,《报告》由大连海事大学智库专家团队编制,作为全球首个基于大数据方法系统分析南海“港口、航线与货物”航运三要素的综合性研究成果,首次以客观、完整的数据揭示了南海航运体系的真实运行状况,深入分析了南海航运对全球贸易、能源稳定的重要作用,阐述了南海在全球贸易与区域合作中的战略意义,填补了国际相关领域的研究空白。

《报告》封面。
报告显示,南海水域汇集29个主要港口、14条海上航路,通航环境与交通组织复杂,途经航线通达全球所有的重要贸易区,集装箱、油气等货品中转量位居全球前列。南海海域港口的“船舶密度”是加勒比海的7.5倍、波罗的海的3倍,地中海的1.5倍,彰显其作为“超级缝合线”在全球化裂变时代维系产业链稳定的不可替代性。
报告指出,南海为大宗重点物资运输和航行安全提供保障。南海承载全球40%船舶挂靠量、30%集装箱运输量,串联中日韩、东盟、澳洲和非洲四大经济圈。为保障航行安全,南海建立了完善的航行管理体系,成为全球船舶通行和大宗 货物运输的“安全压舱石”。
报告显示,南海承载着全球关键大宗物资运输的显著份额:经南海运输的原油、液化天然气和大豆分别占全球海运总量的40%、34%和21%。南海港口群以新加坡和香港为“双核心”,形成多层次、高效率的协同网络,其船舶挂靠量与主干航路流量年均增速超过15%,货物运输总量保持约5%的年增长。南海已成为全球能源与粮食供应不可或缺的“物资生命线”,直接关系多国能源安全与产业链稳定。
“中国是南海航运安全的坚定维护者和贡献者”
“《报告》向世界展示了一个繁荣、自由、安全的真实南海。”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自然资源部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原所长、中国海洋法学会常务副会长张海文表示。
张海文指出,该报告是全球首个基于大数据研究方法,从“港口、航线和货物”三要素系统分析南海海上交通的成果,具备客观、完整与创新性。报告用大数据客观地展示出南海海上交通的繁荣景象,用事实证明了南海海上航行是自由的,南海航行安全是有保障的。
她强调,南海是关键的能源、矿石和粮食的重要运输通道。南海航行自由和航行安全,对于畅通世界贸易往来、维护和促进各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她认为,此成果意义重大,再次证明了中国是南海和平稳定的维护者和贡献者。
“《报告》为国际社会研究和观察南海提供有价值参考。”北京大学海洋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南海战略态势感知计划”主任胡波表示,报告提出的“南海是超级缝合线、安全压舱石和物资生命线”新概念,对于国际社会研究和观察南海有着非常有价值的参考。
胡波认为,南海稳定关乎全球经济发展,但各方存在过度反应。数据显示,尽管南海长期是地缘热点,海洋争议摩擦不断,但这些摩擦并未影响到南海的航行及飞越。中国作为南海局势最大利益攸关方和负责任大国,长期重视维护南海通道畅通,正为南海海上安全稳定作出越来越大的贡献。
《报告》执行主编匡海波、贾鹏指出,中国构建起完善的航行监管与服务系统,涵盖船舶交通管理等多维度,同时南海救助局打造现代化应急救助体系,为航行安全筑牢根基,南海已成为全球航运“安全压舱石”。在全球经济影响方面,研究发现南海是全球海运“物资生命线”,承载关键大宗物资运输显著份额,且航运发展动能强劲、全球影响力持续增强,是支撑全球经济运转不可或缺的海上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