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有先天性胆道闭锁的蒙古国宝宝小希内(化名)逐步进展为肝硬化,生命岌岌可危,肝移植手术成为挽救他生命的最后一根稻草。蒙古国暂不具备低年龄婴幼儿活体肝移植技术,患儿父母辗转联系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并在中国驻蒙古国大使馆等多方帮助下,来到上海治疗。
10月28日,(www.thepaper.cn)记者从接诊小希内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获悉,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仁济医院院长夏强教授领衔的肝移植团队帮助下,小希内父亲捐献出250克肝脏,帮助孩子重燃生命之光。

夏强前往病房查看患儿病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供图
据患儿家属透露,小希内出生后皮肤越来越黄,当地医生发现,小希内得了一种严重的肝胆系统疾病,会导致胆道梗阻,胆汁无法正常排出,长期胆汁淤积损害肝脏。历经一场葛西手术(胆道闭锁病人在接受肝移植前的一种过渡性治疗)后,仍然未能阻止小希内肝硬化的趋势,肝移植才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
在中蒙两国医疗团队的紧密协作下,患儿移植前的配型检查得以高效完成。仁济医院随即组织肝脏外科、重症监护室、麻醉科及护理团队开展多轮多学科会诊,为患儿量身制定涵盖术前评估、术中操作与术后康复的全流程治疗方案。小希内的父亲主动请缨成为供肝者,自愿捐献约20%肝脏。手术方案获得上级主管部门批准,为这场跨国救治铺平道路。
夏强介绍,本次手术的最大挑战,在于供肝存在复杂的血管解剖变异——这对移植手术的血管重建技术提出极高要求。为确保万无一失,团队术前设计了多套血管重建预案。最终,仁济医院肝脏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罗毅通过微创技术,成功切取患儿父亲的左外叶肝脏;夏强团队则运用团队原创的血管重建技术,将父亲约250克(占其肝脏重量20%)的健康肝脏安全移植至患儿体内。整台手术历时6小时,出血少、创伤小。
术后,小希内在移植重症监护室平稳度过感染、排异等危险期,顺利转回普通病房。目前,父子二人恢复状况良好,已康复出院,开启新生。
夏强表示,仁济医院将以此次手术为契机,进一步畅通中蒙疑难病例转诊通道,助力蒙古国提升包括肝病、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在内的多学科诊疗水平。
统计显示,作为全球儿童肝移植领域的标杆,仁济医院儿童肝移植团队迄今已完成逾4000例手术,手术例数连续十二年位居全球单中心首位,手术成功率及术后长期生存率均达国际领先水平。团队推动技术创新与国际传播,已为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十余国培养肝移植专业人才,持续提升中国儿科肝移植的国际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