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抗日战争中的中国科学家——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暨“十四五”科技成就掠影展在京揭幕。现场,《科学群星闪耀时:抗战烽火中的科学家故事》新书发布与研讨活动举行。这部专为青少年创作的作品,聚焦 20世纪30至40年代那段烽火岁月,通过30余位科学家的故事,还原了他们“科学报国”的精神史诗,也让当代青少年得以触摸那段科学与民族命运紧密交织的历史。
《科学群星闪耀时:抗战烽火中的科学家故事》
书中所写到的科学家,覆盖军工、物理、化工、医学、地质、光学、农学、工程等多个关键领域。20世纪30至40年代,当北平沦陷、南京失守、武汉告急,当千万百姓在战火中流离失所,有一群科学家选择了一条最艰难的路:罗沛霖、钱志道等在物质匮乏的边区奇迹般地建起通信工厂、化学实验室,支撑起抗战的军事命脉;龚继成、茅以升等主持大型工程,在炮火中开路架桥,保障着维系国家生存的战略运输线;颜福庆、林可胜等医者仁心,穿梭在战地救护前线,守护战士与民众的生命;还有竺可桢、李四光等坚守讲坛,在流亡与迁徙中守护教育火种……这样一批“科学群星”闪耀在战场、在城市、在乡野、在简陋的工厂、在迁徙的课堂,无论身处何地,面临何种险境,“科学报国”是他们始终坚定的信念。
“这些选择的背后,是比‘科学探索’更沉重的命题——当一个民族的生存根基被战火摧毁,科学该如何自处?是躲进书斋做纯粹的学问,还是走向战场成为救亡的工具?”正如丛书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主任张藜所说:“抗战时期的科学家给出了答案。他们将实验室搬进防空洞,把论文写在焦土上,用科学的力量守护民族的‘生存线’与‘希望线’。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老科学家学术成长采集工程首席专家张藜介绍图书策划及创作情况。
为了让这段历史“可感、可视、可信”,张藜率领创作团队以“钻进去的严谨”与“跳出来的共情”,完成了从史料挖掘到故事撰写的全过程。
团队在有限的时间内深入梳理史料,翻阅档案馆藏、老报纸、科学家手稿与回忆录,力求每一个细节都贴合历史真实——小到科学家在边区实验时的物资短缺状况,大到工程建设时的技术突破难点,均有可靠史料支撑。张藜作为深耕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者,更将“老科学家学术成长采集工程”十五年的研究积累融入其中,让故事既有个人视角的温度,又有时代背景的厚度。
在内容呈现上,团队也针对青少年阅读习惯做了精心设计。每位科学家配有“科学家档案”,简明介绍其生平与贡献;正文部分详细讲述科学家的成长求学历程、抗战时期的工作实践与其后来在中国科学史上的影响。书中还设置“科学家剪报”栏目,用小词条的形式展示科学家相关的趣闻、事迹或科普内容,增强趣味性与亲和力;并附有“抗战时间轴”,梳理1931—1945年间与该科学家相关的重要事件,帮助读者建立历史坐标。
张藜强调,作为科技史研究者,自己深知历史认知的深度决定未来选择的高度;希望通过这套书的出版,让今天的青少年得以穿越时空,与八十年前在烽火中坚守的科学家们对话。老一代科学家们以其对科学的无悔奉献、对祖国的赤子之心,毕生奋斗,铸就了科学的丰碑,也激励今天的年轻一代勇于探索、敢于追梦,不断创造新的突破。
新书发布仪式。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党委委员、副总裁秦志华表示,张藜教授领衔的创作团队对这套书精心打磨,奉献了一部史料丰富、细节满满的科学抗战史,让青少年读者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科学理想与国家命运的血脉连接。
本次活动由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中国科学家博物馆、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主办,少年儿童出版社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