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为了装修垃圾清运费的事,没少和物业闹心。现在不一样了,社区同志经常主动上门,我们还没开口,他们就先想到了。”家住上海市金山区临清佳园的业主黄先生感慨道。这种变化,正是金山区朱泾镇推行“一三〇”基层治理机制、从“事后应对”到“前置治理”带来的变化。
10月20日,(www.thepaper.cn)记者从金山区获悉,自2025年8月底运行以来,朱泾镇第二综合网格12345工单总量明显下降,9月份环比下降8.86%,试点小区临清佳园第三季度工单量较第二季度骤降82.1%。
“刚拿房装修,就被物业按住房面积预收垃圾清运费,我简单装修花的钱跟全屋定制的邻居一样多。”回忆起今年4月的经历,黄先生记忆犹新。当时,这样的投诉在小区里并非个例,但由于社区未能及时识别这是“一类事”的苗头,将其判断为“单户与物业的矛盾”,仅做简单协调,却未料投诉量愈演愈烈,导致5月份同类工单增长至56件。
这场风波让朱泾镇第二综合网格网格长陆卫建意识到,基层治理同样的“一件事”发生三次,就必须重视,要从“被动救火”转向“主动防火”。该镇打造“一类事”触发的前置治理实践项目,推出“一三〇”工作机制——1件事按常规处理,3件同类事立即触发“一类事”协调处置机制,最终实现后续同类问题“〇发生”。
“1件可能是偶然,2件需警惕,3件则基本可判定为‘一类事’。”陆卫建解释说,这个标准既能避免过度敏感,也能确保在问题扩散前及时干预。
这个机制在健康佳园小区也得到了验证。当社区同时收到多户居民反映物业费、停车费偏高等问题时,系统立即触发预警。第二网格在一天内就完成从常规处置到应急协调的“平急转换”,组织镇城建中心、平安办、物业等多方召开协调会,既督促物业整改问题,也向居民做好解释工作,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集体投诉。
“一三〇”机制的运行,源于金山区“六面体”工作体系一张多元主体共同编织的治理网络,其资源整合协同能力能够在“一类事”预警被触发时,召集各方力量。
此外,朱泾镇第二网格还积极牵头各社区,挖掘在地资源,组建符合社区实际的“一类事”共治委员会,引导社区干部、在职党员、热心居民、能人达人等共同参与前置治理,把社区的旁观者变成治理的参与者,大家的事让大家商量着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