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小红书、微博、快手、今日头条、UC等多个互联网头部平台接连被网信部门约谈,并被责令限期改正、警告、从严处理责任人,引发公众高度关注。
从相关部门披露的情况来看,不管是热搜榜炒作“明星个人动态”还是呈现“琐事类词条”,上述平台的共同问题就是扎堆呈现不良信息内容,破坏清朗的网络生态,未能尽到平台应该履行的主体责任和社会责任。
随着技术的演进和迭代,互联网平台不仅已经深度嵌入公众的日常生活,而且正在形塑社会认知并影响着普通人的行为。曾经,平台可以完成高效的内容分发,为大众提供广阔的表达空间,然而这些年来,这一公共领域却暴露出“信息茧房”与认知闭合等一系列问题,且有愈演愈烈的倾向。
具体来说,平台在加速扩散一些“热点事件”的同时,让更多事件被遮蔽在算法或热搜机制的阴影下,导致公共议程的有限化和收窄化。平台得到了流量和注意力资本,但对社会而言,却意味着更多信息和群体的不可见。从这个角度来说,公众苦平台生态久矣。
事实上,互联网头部企业并不缺乏相应的技术能力,也不是拿不出有效的管理措施。但问题的根源在于,只要社交平台紧紧抱着流量数据、商业利益不放,就会和公共利益存在冲突。一个理性、客观地讨论公共事务的平台可能带不来多少流量,而一个充斥着互撕、对立、八卦的热搜榜,却有可能制造出无数“爆款”。如果算法机制不断鼓励带有煽动性和情绪化的内容,最终就有可能形成恶性循环。
多个互联网头部平台被约谈后,均表示会深刻反思,“主动接受用户和社会的监督”,在回应中表现出了积极和诚恳的态度。但应该指出的是,平台破坏网络生态的现象由来已久,绝非一日之寒。相关企业此前也曾多次在有关部门的监管下进行整改和调整,但仍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因此,比起道歉和承诺,更关键的还是要拿出实实在在的行动,让公众看到热搜、热榜的内容生态出现明显改观。
首先,各大平台应该公开算法和热搜的机制,尤其是其中的计算逻辑、干预规则,让每一位用户清楚,一个“热点话题”是如何出现的;其次,平台不能唯流量论,必须引入公共价值权重,让技术更好地为公共利益服务。另外,配合炒作的MCN机构和水军,也应该被平台纳入信用惩戒的范畴,而不是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放任态度。
去年11月,四部门联合就曾发布《关于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的通知》,重点整治同质化推送营造“信息茧房”、违规操纵干预榜单炒作热点、盲目追求利益侵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杀熟”、算法向上向善服务缺失侵害用户合法权益等重点问题。
想要真正实现技术的向上向善,就必须将公平、准确、透明、可解释等价值原则嵌入技术的底层“座驾”中。互联网平台不该成为流量的角斗场、戾气的发酵池,而应该成为真实社情民意的晴雨表,记录每一个普通人真正关心什么、需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