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子兴评《文明的追求》|野人脚印:鲁滨逊的恐惧与文明焦虑

article/2025/5/9 11:35:54

《文明的追求:现代英国的礼仪与文化探源》,[英]基思·托马斯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思想会,2025年1月出版,496页,98.00元

在笛福那部脍炙人口的海洋小说中,主人公鲁滨逊落难荒岛后,他不时提起自己的恐惧。刚刚逃难登岛时,因为缺乏衣服、食物、淡水和武器,他像疯子一样惊惧。夜幕降临,他害怕被野兽吃掉,甚至不敢在地上过夜。当他在岛上遭遇地震,感染疟疾,进入可怕梦境时,他的灵魂恐惧万分。在荒岛生活的第十五年,他在海滩看到一个野人的脚印,他于是魂不守舍,害怕至极。

这三次恐惧都有特别的意义。它们就像界标,将鲁滨逊的海岛生活划成三个阶段。它们也是每个阶段的起点,是鲁滨逊努力克服、摆脱的对象。第一次恐惧是生存的恐惧。鲁滨逊经历海难,被抛上荒岛,他就陷入了生存的困境与危机。生存是他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于是,他想尽办法,从沉船上抢救出食物、衣服、武器和工具,并在岛上建筑工事,防范莫名的危险。鲁滨逊建好了居所,这是一座生活的堡垒,足以让他维持生计,保障安全。第二次恐惧是灵魂的恐惧,也是道德觉醒时刻的恐惧。“当我的精神由于重病的负担而开始消沉,体力由于高烧的强烈而开始耗尽,那沉睡已久的良心开始苏醒,我开始悔恨我过去的生活。”([英]丹尼尔·笛福:《鲁滨逊漂流记》,周伟驰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98页)鲁滨逊受到恶梦的启示,开始阅读《圣经》,敬拜上帝,反思过往的人生。这时,“我感到恐惧,我的罪太可怕了,我的灵魂对上帝别无他求,只求能把我从罪的重担下解救出来,这些重担压得我不得安宁”(同前,105页)。在一个摒除了社会关系、虚荣竞争的世界里,鲁滨逊借助双手和身体与自然相往来。鲁滨逊一边阅读《圣经》,一边反求诸己,反思曾经犯下的罪过,体认良知的觉醒,在精神上与上帝相往来。在与自然和上帝的交往中,他终于改造了自我,学会了孤独的生活,获得精神的自足与安宁。于是,在鲁滨逊的眼里,曾经的囚牢变成了救赎之地,曾经的囚徒也成为了这片土地的国王与主人。他感受到了神的恩宠,内心不再孤独。他甚至认为,“我在这被抛弃的孤苦处境中,是可能比我在人世间其他地方更为幸福的”(同前,123页)

《鲁滨逊漂流记》周伟驰译本

第三次恐惧则是文明的焦虑。鲁滨逊在荒岛上劳作不休,汲汲以求地重建文明。他造桌子、种庄稼、养牲畜、做陶器、烤面包……他总是有条不紊地安排自己的生活。他不仅要维持生存,还要维持一个文明人的体面。“一个赤脚的脚印”暗示了,野蛮人即将登场。不久之后,他就看到了野人生番举行“人肉盛筵”的痕迹,也透过望远镜看到野人大啖人肉的场景。鲁滨逊意识到,在野蛮的生活方式面前,孤独的文明生活是脆弱的。他开始渴望同伴,期待重返文明社会。为了抵抗、防范野蛮的袭扰,文明需要社会的堡垒。没有堡垒的文明就没有力量。在与野人正面交锋之后,鲁滨逊先后救下星期五、星期五的父亲和一个西班牙人。他开始缔结社会关系,建立起一支军队,打造了自己的王国。他仿佛是荒岛上的立法者,从无到有,创造了一个微缩版的帝国:

我的岛上现在有了人丁,我觉得自己的部下不少了。每当想到这我就喜不自禁,看上去多像一个国王。首先,整片土地都是我的财产,因此我有无可争议的主权。其次,我的臣民都极为顺服——我绝对是主人和立法者——他们都欠了我救命之恩,如果有必要,都准备为我献出生命。还有一点值得一提,我虽然只有三个臣民,却分属三个不同的宗教——我的仆人星期五是一个新教徒,他的父亲是一个异教徒和食人族,西班牙人是一个天主教徒。然而在我的领土上允许信仰自由。当然这只是顺便一提罢了。(同前,264-265页)

这无疑是一个文明的帝国。鲁滨逊虽然允许他的王国信仰自由,并不强迫星期五的父亲和西班牙人改宗;但是,所有臣民都必须接受文明的生活方式。他费心改造星期五,教他如何炖煮和烤制羊肉,悉心传授耕种、烘焙等文明技艺。星期五彻底戒掉了吃人的习惯,并表达了对文明的认可,以及文明相对于野蛮的优势。鲁滨逊曾与星期五谈及乡愁,并且问他:倘若重返故土,他是否会复归野蛮。星期五的回答很坚定,他不仅不会重新变野,还要做文明的使者,向族人传授文明的生活方式。“星期五告诉他们做好人,告诉他们祷告上帝,告诉他们吃谷物面包,牛羊肉,喝牛羊奶,不再吃人。”(同前,246页)文明优于野蛮,这是无可争议的普遍真理。文明的优势足以超越宗教与种族的分歧。所以,老野人无需像星期五一样经历改造过程,比较文野间的优劣,而是直接接受文明洗礼。救下星期五的父亲和西班牙人后,鲁滨逊招待他们的第一顿饭吃得非常讲究,仪式感十足。

鲁滨逊先是命令星期五“从羊圈里挑了一只不大不小的一岁的山羊宰了,把后半截砍下来,剁成小块,让星期五去煮炖,汤里加上些大麦和大米,做成了十分美味的羊肉羊汤”。然后,鲁滨逊为他们“摆了一张桌子”,坐下来,有说有笑,和他们一起吃了晚餐(同前,265页)。这无疑是荒野中的文明盛宴。文明的富足、雅致、慷慨在这一刻得到充分绽放。它超越种族、语言和信仰的差异,向新来者展现美好的生活图景,将这些素昧平生的人凝为一体。在此之后,他们达成共识,一起开垦土地、耕种庄稼,一边迎接受困于野蛮部落的西班牙船员,进一步壮大这个文明的共同体。

确实,借助鲁滨逊与野蛮人的相遇相交,笛福也表达了他对文明与政治的思考。不同于生存的恐惧与道德的恐惧,文明的恐惧和焦虑是鲁滨逊迈进政治社会的契机和原因。当然,只有在克服了生存的恐惧与道德的恐惧后,鲁滨逊才能应对文明的恐惧,以政治的方式化解文明的焦虑。生存、道德与政治代表了鲁滨逊荒岛生活的三个阶段,也是人性在不同层面的展开。所以,文明植根于普遍人性,奠基于人类的才智与勤劳(鲁滨逊在荒岛上无休无止的劳作)。文明能够超越宗教与种族差异,促进人的联合,塑造新的秩序。易言之,在鲁滨逊的王国中,文明成了最高的政治原则:人们因文明而凝聚在一起,王国成员既为安全而战,也为文明而战。鲁滨逊终于摆脱了孤独的生活,进入了政治社会(civil society)。他有了武装,也拥有了守护文明的力量。他的王国既是文明结下的果实,也是保卫文明的堡垒。在某种意义上,鲁滨逊是时代精神的化身。在笛福的时代,商业社会兴起,封建社会瓦解,人们感受并体认着文明的脉动。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分析了现代文明的演化脉络。他也强调:国家智慧的一大职责在于,建立常备军,防范野蛮社会威胁,保卫文明。

《文明的追求》展现了历史学家基思·托马斯(Keith Thomas)对文明的焦虑。基思·托马斯发现,自十八世纪后期以来,civility与civilization分道扬镳。civility意味着“良好的礼仪和公民素质”(第6页)。civilization既可以指文明化进程,也可以用来描述开化之人在文化、道德和物质等各方面的状态。civilization“这个词被广泛使用,带着无可质疑的优越感,暗示‘文明’国家是人类社会最完美的典范”(第7页)。在十九世纪,欧洲国家试图确立国际社会的“文明标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最新版本的国际法(ius gentium)原则。“如果其他国家未能达到这一正式标准,国际法就拒绝承认它们为主权国家,并允许外部势力干涉它们的内政。”(同前)于是,西方的文明观念逐渐走进了傲慢的歧路,变得单一、封闭、狭隘,也导致了残酷的种族屠杀和政治迫害。“以欧洲为中心的单一文明标准,表现出对其他文化行为准则的‘蔑视’。炒作西方优越感的概念,并在‘文明化传教’的名义下,西欧诸国对其所认为的‘野蛮’民族展开强行殖民和商业剥削,从而向全球落后地区输出欧洲的法律标准和治理标准。”(同前)这一傲慢的文明观念重新划定了人类社会的界限,最终导致了二战中对犹太人的屠杀,以及战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对敌视政权者的无情迫害(323页)

基思·托马斯站在历史的荒原里,在观念的草丛中检索着现代危机的思想源头。他仿佛历史荒原上的鲁滨逊,在观念的世界里劳作,守护文明人的体面,警惕文明礼仪(civility)可能遭受的威胁。civilization的概念仿佛就是那野人的脚印,让基思·托马斯恐惧不安。在基思·托马斯看来,civilization打着文明的旗号,却带着野蛮的气息:对自身文明标准的傲慢,以及对外族“文明教化”使命的迷恋最终酿成历史苦果。所以,我们要在观念中刺破傲慢的文明幻觉,返回英国现代早期的风俗与礼仪,找回并弘扬civility的本义,防范civilization带来的潜在危险。

在《文明的追求》中,基思·托马斯重构了“文明礼仪”的精神史,既呈现了文明观念从civility到civilization的蜕变,也论述了不同时代的“文明反思”。基思·托马斯这部著作出版于2018年,它刻画了一场观念的航行。全书共七章,每章的标题就像是路标,很好地展示文明观念在欧洲思想史中的历史航线,以及作者为之规划的未来航向。

按照基思·托马斯对civility与civilization的区分,《文明的追求》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前三章构成第一部分,其标题分别为:“文明行为”(civil behaviour)、“风俗与社会秩序”(manners and social order),以及“文明的境况”(the civilized condition)。这三章重点阐述了:在英国的近代早期,civility在个人行为、社会风俗层面的内涵,及其在社会境况中的具体指征。中间三章则构成了第二部分,其标题分别为:“文明进步”(the progress of civilization)、“输出文明”(experting civilization),以及“重思文明”(civilization reconsidered)。这三章重点讨论了:文明(civility)概念中隐含的社会发展模式,从中衍化出来的文明进步学说,及其对殖民扩张的影响。正如英国在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的殖民扩张一样,文明的观念也经历扩张与畸变:进步的历史哲学施展神奇的魔法,将civility变形为civilization,“文明”便从关注个人行为与社会风俗的礼貌,转变成“基于种族主义的帝国主义狂热”(276页)。第七章“变化中的文明模式”(the changing modes of civility)则构成全书的第三部分。在这一章里,作者将关于文明征服的思想争论、礼仪准则的观念分歧都纳入“变化的文明模式”。通过这种方式,基思·托马斯凸显了人们对文明的多元理解,以及重新找回“civility”与“barbarism”在英国近代早期所具有的那种修辞性含义的重要性:

在英国近代早期,“文明”(civility)和“野蛮”(barbarism)这两个词的运用,基本上是修辞性的。无论说话人碰巧赞成怎样的行动方针或生活方式,都可以用“文明”这个词来辩护。同时代的人坚决维护他们所习惯或渴求的政治和文化规约,将其描述为“文明的”(civilized)。同样,他们称反对之物为“野蛮的”(barbarism)。

他们对文明社会的含蓄定义,远不止是不假思索地假设自己行为方式是正确的。通过强调国内和平、法律法规、人身自由、国际贸易、战争中的人性、科学、学识和艺术的重要性,近代早期的思想家描绘出一种关于人类可能性的观点,这种观点被广为接受。当然,它们也是全球资本主义扩张的必要条件。但其核心思想是,文明是由各种信仰、习俗和制度组成的,所有这些使人们能够共同生活和繁荣。它提倡克制、包容和相互理解。野蛮则恰恰相反,它意味着混乱、残忍和无知。这两种情况的对比并没有失去意义。(324页)

基思·托马斯强调civility的修辞性含义,为之赋予一种“含蓄定义”。在他的笔下,文明(civility)就变成了对个人行为、社会习俗与制度的外在描述,并与具体社会境况下的诸多指征联系在一起。在某种意义上,这样的文明概念是内向的,可用来评价一切社会内部的行为、风俗与制度。它具有一定的规范效力,意味着丑恶与无序的对立面。但是,它也只能对优美与秩序描画出一个十分外在且粗疏的轮廓。也就是说,基思·托马斯抽空了文明跨越地区差异的实质内涵,或由“进步”呈现出来的比较优势。如果我们要把社会发展维度的地区差异纳入落后与进步的谱系,我们就必须找出文明的核心标准、文明的基础,以及促进文明进步的原因与法则。循此标准、基础与法则,文明与野蛮就可纳入一个普遍的历史进程之中,处于不同发展水平上的社会体(与地区)亦可安排在同一个文明谱系里,彰显其高下之别。因而,相对于较低等的文明,较高等的文明就有其优越性。基思·托马斯抽空了文明的实质内涵,也就否定了围绕文明建构起来的历史哲学传统。按照他在观念史中打捞起来的“含蓄定义”,文明呈现在具体的习俗与民情中,也因习俗而有所不同,丧失了内在的一致性。至少,这一概念不再追问人类文明的普遍基础与原因,亦不追问其走向完善与进步的可能性,它满足于对社会内部的善恶美丑做一粗率区分。它在最大程度上包容差异,从而剥夺了任何针对他者的整体性的比较优势,也摧毁了“输出文明”的必要性与合法性。

基思·托马斯以“文明的追求”(in pursuit of civility)为名,讲述了一个文明的故事。但实际上,他也讲述了一个反文明(civilization)的故事。在这部著作中,他致力于重访、再现(乃至再造)“文明”(civilization)的前史。他重新拾起过去的文明观念,借以反思、批评并超越流行至今的文明观念。在他看来,civilization是civility的畸变,是一个“野人脚印”。鲁滨逊从野人脚印中看到了文明对政治社会的需要,进而归化生番,联合一切可能的力量,创造一个新的“王国”,为文明锻造政治堡垒。基思·托马斯则从“野人脚印”中看到了欧洲“文明标准”的傲慢,及其借助政治力量可能产生的罪恶,从而后撤到历史当中,退回英国近代早期的社会风俗当中。基思·托马斯认为,文明教化的信念让欧洲迷失在进步的幻觉里,也走进了一种罪恶的无意识,并因此变得野蛮。文明的傲慢是一种破坏性力量。他致力于浇灭输出文明的狂热火焰,刺破欧洲中心主义的幻想。基思·托马斯面对的“野人脚印”是一种文明的幻觉。所以,他也做出了与鲁滨逊相悖的选择,他着力拆除欧洲围绕文明建造起来的观念堡垒,升起从历史中拼凑起来的稀薄的教养意识帷幔。在他看来,透过这层稀薄的帷幔,我们能够更加真切地认知社会与世界。

笛福笔下的鲁滨逊是文明的守护者。他珍视欧洲文明的比较优势,却又批判欧洲国家以输出文明之名行征服劫掠之实。当鲁滨逊第一次见到生番食人的野蛮场景时,他也曾怒火中烧,试图开火。不过,他此时已经皈依基督教。信仰(以及对安全的理性思虑)在此刻开始起作用,促使他转变视角,反思自己的愤怒与冲动。他意识到,与他一样,野蛮人也是上帝的造物。在这一点上,野人与欧洲人是平等的。“他们的罪行是全民族性的,我应该把他们交给正义的上帝,上帝才是诸民族的统治者,他知道全民族的罪行该如何用全民族的惩罚来做出正义的报复,并对那些以公开的方式犯罪的人予以公开的审判,以上帝自己的方式。”(《鲁滨逊漂流记》,188页)因此,既然野蛮人未曾伤害他,他也就没有权利施加报复。在此意识中,他也批判了西班牙人“在美洲的野蛮暴行”:

西班牙人在美洲杀了成千上万的土人,这些土人虽然是偶像崇拜者和野蛮人,其习俗中有几种血腥而野蛮的仪式,比如将活人献祭给他们的偶像神,可是对西班牙人来说,他们却是非常无辜的人。把这些土人赶尽杀绝,这种行径无论是在西班牙人自己中间,还是在欧洲所有别的基督教国家中间,一谈起来都会引起最大的憎恶和痛恨,被视作一种纯粹的屠杀,一种血腥而反自然的暴行,无论在上帝还是在人的眼里都不合理。(同前,187页)

鲁滨逊珍视并守护更高等的文明(civilization),同时也将文明奉为政治权力的圭臬,文明因此成为缔造和平、孕育自由,乃至创造财富的基础与原则。鲁滨逊的作为与成就表明:civilization已经包含了civility,亦即civilization既意味着较高的社会发展程度,也代表着更加文雅合理的行为与习俗。所以,对基思·托马斯的“反文明故事”而言,笛福的鲁滨逊故事就成为了一个反题。

有趣的是,基思·托马斯在《文明的追求》中频频引用笛福。他既要借笛福的言论阐释civility在个人行为与社会秩序层面的内涵,也要揭示civilization与暴力之间的关联。在第一、二章,基思·托马斯各引用一次笛福,以展现civility对“优雅谈话”(56页)与“教化普通百姓”(90页)的要求。在第五章,基思·托马斯引用了笛福的《发现的普遍史》与《英国商业规划》,以表明笛福赞成“输出文明”,用武力强迫野蛮人通商。

十八世纪,丹尼尔·笛福把世界分为“文明国家”和“野蛮国家”,“文明国家”进行贸易,“野蛮国家”则不进行贸易。例如,北非在古代曾是繁荣的商业中心,但后来被“野蛮国家”占领。费斯和摩洛哥王国有“商业和耕作的破坏者”。他们“几乎没有做生意的想法”,建立了“一个贪婪、残忍、暴力和独裁的国家,这个国家没有任何工业和技艺,忽视所有的文化和进步”,其国民沦为小偷、强盗、海盗和奴隶贩子。笛福敦促西欧的航海大国联合起来,把摩尔人(“世界上最野蛮的人”)驱逐出沿海地区,并将其赶入内陆,在那里他们将无法继续掠夺其他国家,而必须靠诚实劳动来谋生(202-203页)

实际上,这段引文不是很有说服力。笛福在《鲁滨逊漂流记》中也曾提起摩尔人:他们是强盗与海盗的民族,鲁滨逊就曾遭到摩尔人的劫掠,并被摩尔人俘虏,被抓去做了奴隶。正如这段引文所言,笛福之所以主张“西欧的航海大国联合起来,把摩尔人驱逐出沿海地区”,原因不在于他们“不进行贸易”,而在于他们“掠夺其他国家”。否则,我们就难以理解,笛福为何要严词批评西班牙对美洲的殖民,将之斥责为“野蛮的暴行”。

在第六章,基思·托马斯引用了《鲁滨逊漂流记》中关于野人吃人的记录,以及鲁滨逊的反思。“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提供了赤身裸体的野蛮人吃人的证据。但在蒙田的影响下,经过成熟的思考,丹尼尔·笛福得出结论:毫无疑问,相比基督徒在战争中拒绝宽大处理战俘,野人的这种习俗差不到哪里去。”(262页)这段引文旨在表明:欧洲在以傲慢姿态教化外族时,也有许多人对欧洲的文明标准进行了反思。这些反思认为,与野蛮人的行为与习俗相比,所谓文明人的某些行为并不见得更为高贵。确实,笛福(鲁滨逊)看到了基督徒处死战俘与野蛮人吃掉战俘之间的相似性。他将两者并举,意在表明:我们不能因为野人吃掉战俘就判定他们有罪,并据此对他们进行杀戮。相反,西班牙在美洲的杀戮不仅出自“文明的傲慢”,更是对自然法与神圣法的违背——它是“一种纯粹的屠杀,一种血腥而反自然的暴行,无论在上帝还是在人的眼里都不合理”。笛福确实是殖民帝国的反思者与批判者,他也因此必定是所谓文明世界的反思者与批判者,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彻底否定文明。鲁滨逊在海岛建立的文明帝国部分呈现了笛福的政治构想:他希冀依据文明原则来重塑帝国秩序。尽管就如何对待战俘而言,笛福将基督徒与野人并举;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对文明的否定,反而凸显出,他在一种更加广博的文明视野中,克制了文明的傲慢,也理解了野人在行为与习俗上的差异。

基思·托马斯对笛福的引用撕裂了笛福。在基思·托马斯笔下,笛福既是文雅礼仪的阐述者,又是暴力输出文明的倡导者,甚至还是文明世界的反思者。他以六经注我的方式来引用笛福,以至于断章取义,忽视了笛福对文明的整体理解,及其相关论述的具体语境和真实意图。实际上,基思·托马斯对笛福的引用也很好展现了他运用思想史素材的方式。在《文明的追求》中,他旁征博引,试图将古今文明论述一网打尽。然而,他的征引时常断章取义,其论述也显得十分零碎。这部著作就像是一幅思想碎片的拼图。他致力于呈现的“文明”(civility)形象也因此变得斑驳。透过这破碎的文明,我们如何能更好更真切地认识社会与世界,实现历史的救赎呢?

笛福在《鲁滨逊漂流记》中呈现的文明思考具有浓厚的政治经济学风格。随着封建秩序的瓦解、商业社会的兴起,以及欧洲的扩张,一种致力于理解社会变革的文明意识也变得越发强烈。鲁滨逊的文明焦虑便是一个重要例证。在这个时代,欧洲不仅要理解自身经历的社会转型,也要理解不同社会体在生产、习俗等方面的差异。斯密、弗格森等思想家将这些变迁与差异纳入一个普遍的历史进程中,将之理解为文明演化的结果。到十九世纪,约翰·斯图尔特·密尔对前人的文明观念加以总结,撰写长文《文明》(Civilization),系统论述了文明的原因、性质与结构。密尔也因此成为文明概念的经典阐释者。不过,《文明》并不是帝国征服的宣言。在密尔笔下,文明是人性的展开,具有极强的道德色彩,也彰显出内省与自我批判的品格。所以,在《文明》中,密尔深入反思了英国社会的弊病,并提出矫治的政治方案。文明构成了政治的规范,而非相反。所以,基思·托马斯在将许多现代政治灾难归因于civilization概念时,他很有可能正在制造一个思想冤案。这些灾难在本质上仍然是权力的暴政。它们以文明为借口,犯下屠杀等罪行。这是对文明的伤害,而非对文明的遵行。

    责任编辑:丁雄飞
    图片编辑:张颖
    校对:施鋆

    http://news.xdnf.cn/sKmBhHbbqN

    相关文章

    壹基金发布2024年度报告,公益项目惠及937万人次

    近日,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正式发布2024年度工作报告,详细公开披露公益项目的实施成效,全年共惠及全国1744个县(区、县级市、自治县、旗),超过937万人次受益。报告显示,自2007年创立至2024年底,壹基金在党委政府的统筹指导下,累计获得超过98.7亿人次捐赠支持及信任托付…

    吉林市马拉松5月18日开赛,奖牌、参赛服公布

    吉林市是全国唯一省市同名的地级市,2025后谷咖啡吉林市马拉松将于5月18日在吉林市人民广场鸣枪开赛,目前赛事各项筹备工作进入倒计时阶段。5月8日,2025后谷咖啡吉林市马拉松赛前新闻发布会举行,会上公布了赛事筹备情况、完赛奖牌和参赛服,以及赛事期间的文旅大礼包。据微信…

    明明睡够了,怎么还有黑眼圈?可能是身体在求救

    原创 腾讯医典 审核专家:石磊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 参考文献*腾讯医典内容团队出品 原标题:《明明睡够了,怎么还有黑眼圈?专家:这种黑眼圈是身体在求救!》 阅读原文特别声明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

    胳膊一抬就疼,炒菜都成问题?警惕这种“炎症”找上门

    原创 腾讯医典 “啪搭——啊呀!”厨房里传来东西掉地和张阿姨的惊呼声。 “唉老了老了,炒了几十年菜,连锅铲都拿不住了!”张阿姨叹息道。 这段时间,她一直偶尔感到小胳膊(前臂)和手肘一阵阵疼痛,也没怎么在意。 但这一次,连炒菜做饭都很难了,实在得上医院了! 问…

    东洋学人|滨田青陵:近代日本考古学第一人

    滨田耕作(1881-1938,号青陵)早年在一篇题为《风弦录》(题目源自白乐天的“风弦自有声”)的文章中指出,“大凡人物有大小三类。一曰,其人生死无关世间痛痒者,凡人也。二曰,生前其名甚显,死后渐为人所忘者,世间英雄也。三曰,方其生时名不甚高,殁后其人愈受追慕者,洵…

    国博馆刊|北朝至唐初夏州酋豪李氏家族的发展与身份记忆

    《李寂墓志》1989年4月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洪庆镇路家湾村向阳公司工地五〇〇号墓。墓志长72厘米、宽72厘米,大致呈方形。志文23行,满行23字。志文书法隽美,极具初唐时期正书之风采。李寂的祖父李和、父亲李彻、兄李誉在《周书》《北史》《隋书》和新旧《唐书》中皆有专…

    一周文化讲座|城市移民与数字时代的新工作

    北京|没有人是这个社会的陌生人——《人性的深渊:吴谢宇案》新书分享会时间:5月9日(周五)19:00-21:00地点:海淀区成府路28号PAGEONE书店2F嘉宾:吴琪(《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王珊(《三联生活周刊》主笔)、甘阳(清华大学新雅书院讲席教授)、梁鸿(作家、中国人民…

    前4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同比增长2.4%,增速较一季度加快1.1个百分点

    海关总署5月9日发布数据:今年前4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14.14万亿元,同比增长2.4%,增速较一季度加快1.1个百分点,延续平稳增长态势。其中,出口8.39万亿元,同比增长7.5%,进口5.75万亿元,同比下降4.2%,4月当月我国进出口同比增长5.6%,其中,与上月相比,虽出口同…

    援藏博士张兴堂已任西藏农牧学院党委书记、副校长

    澎湃新闻从权威渠道获悉,此前担任西藏藏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的张兴堂,已于今年4月出任西藏农牧学院党委书记、副校长。公开资料显示,张兴堂,男,1969年7月出生,山东省聊城市人,先后就学于聊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清华大学,法学博士(政治学博士后),教授…

    第一集|《刑警的日子》很生活,《执法者们》有班味

    【编者按】帮大家看剧的“第一集”,最近开播的剧集,值不值得入坑?也许有的剧会渐入佳境,也许有的剧高开低走,所以本文仅供参考。后续如有打脸,随时通知大家。《刑警的日子》播出平台:CCTV-8、腾讯视频开播时间:5月5日《刑警的日子》由高群书、肖一凡执导,欧豪、张佳宁…

    重温经典|《南郭先生》:不模仿别人,不重复自己

    《南郭先生》由钱家骍、王柏荣编剧并执导,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上美影”)于1981年出品的剪纸动画片,近日在“重温经典”频道播出。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特别邀请上美影导演、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南郭先生》动作设计沈如东老师回顾该片的创作历程,讲述主创人员…

    “爱鸟周”为何不能像FI和花展那样“市区联动”

    文旅商体展融合发展,市、区如何联动?F1上海站、“爱鸟周”和上海国际花展主展场(主赛场)都在郊区,距离市中心较远。但今年,F1上海站在北外滩滨江设置了“格子旗嘉年华”,“双区联动”;花展将黄浦的新天地和上海植物园设置为双主场。唯独爱鸟周的主场地和市集依然在崇明…

    印巴战火LIVE丨印巴互相发动无人机袭击,巴官员称两国已在国安层面接触

    【编者按】4月22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发生针对游客的枪击事件,导致印巴局势骤然紧张。当地时间5月7日,印度对巴基斯坦发动大规模袭击,两国战事一触即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将在此报道链接中每日更新,持续追踪印巴局势最新发展、整理各方发声表态,探究局势如何演…

    毕赣新作《狂野时代》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易烊千玺舒淇主演

    当地时间5月8日,第78届戛纳电影节的最后一批片单揭晓。令人惊喜的是,中国导演毕赣的新作《狂野时代》成为主竞赛单元中唯一增补的影片,将参与金棕榈大奖的竞逐。《狂野时代》由易烊千玺和舒淇主演。《狂野时代》是毕赣继《路边野餐》《地球最后的夜晚》之后的第三部剧情长片…

    长三角地区中华老字号品牌景气指数发布,哪些牌子是你熟悉的?

    2025年5月8日,《长三角地区中华老字号品牌景气指数》在上海发布。 主办方供图继2024年首次发布《上海中华老字号品牌景气指数》后,5月8日,《长三角地区中华老字号品牌景气指数》在上海发布,力图更全面地反映长三角地区老字号品牌的发展态势与景气水平。研究显示,综合表现…

    遇冰雹天气,西安机场新航站楼成“水帘洞”

    5月8日20时许,陕西西安遭遇冰雹天气,有市民反映西安咸阳国际机场T5航站楼多处漏雨。极目新闻记者注意到,多位网友发视频提到,遭遇冰雹天气后,新修的T5航站楼变成了“水帘洞”,登机口弥漫着灰尘。另有网友称,T5航站楼里刮起了大风。航站楼变“水帘洞”(图源:视频截图)…

    国家税务总局泰安市税务局:山东泰山啤酒公司欠税超536万元

    一季度逆势增长15%后,泰山啤酒被曝欠税超500万元。4月28日,国家税务总局泰安市税务局发布欠税公告决定书(泰税欠公字〔2025〕2号),涉及泰安长城实业有限公司等158户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欠税情况。公告显示,山东泰山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泰山啤酒”)存在大额欠税情况…

    中国以优化营商环境为支点,为全球企业提供可预期市场环境

    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暗流涌动、地缘政治博弈加剧的背景下,中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不仅为跨国企业构建起抵御风险的“稳定锚”,更以制度创新的“确定性”对冲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从《外商投资法》的立法突破到自贸试验区的规则试验,从“一网通办”的政务革命到“无事不扰…

    纪念|古文字学泰斗裘锡圭:“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5月8日,著名古文字学家、古文献学家、历史学家,复旦大学文科杰出教授、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教授裘锡圭先生在上海逝世,终年90岁。毕生致力于出土文献与古文字整理研究裘锡圭,祖籍浙江宁波,1935年生于上海。高中时,裘锡圭对清代史产生浓厚兴趣。1952年,他以优异成绩…

    来论|建设性推进缅北和平进程——中国的智慧与担当

    当地时间2024年8月10日,缅甸腊戍,驾车者经过一座因冲突被烧毁的建筑物。视觉中国 资料图近日,缅甸政府军与缅北民地武果敢同盟军和平移交腊戍城区管理权,引发外界广泛关注。中国作为缅甸邻国与负责任的大国,为此所作努力得到当事双方赞赏和感谢,备受国际社会和地区国家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