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如何清醒而勇敢地,活好属于自己的时代——与彼得·亚当森面对面聊哲学史
时间:9月27日(周六)10:00-12:00
地点:朝阳区东四环南路56号远洋国际中心E座27层先知书店
嘉宾:彼得·亚当森(哲学史家、德国慕尼黑大学古代哲学研究院教授)、关群德(图书编辑)、李绍猛(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
世界哲学史的书写,历来是一项宏伟而艰巨的智识工程。传统哲学史著作往往聚焦于西方主流传统,或受限于文化视野与史料局限,在不同文明和时代之间留下诸多“缝隙”,使读者难以窥见人类思想发展的全貌。如何真正实现哲学史的全球性转向,如何在保持哲学严谨性的同时避免文化割裂与碎片化,仍是学界未能圆满解决的难题。彼得·亚当森教授以其恢弘的学术工程A History of Philosophy Without Any Gaps(中文版引进为“写给大众的哲学史”系列),对这一困境做出了有意义的回应。9月27日上午,亚当森教授将携此系列首卷《古典哲学》中文版莅临先知书店,与李绍猛、关群德、蔡震宇三位领域内知名学者展开一场关于哲学史书写范式、翻译的哲学性以及跨文化阐释方法的深度对话。
北京|在漂泊与回归、家庭与欲望之间——托宾《布鲁克林》《长岛》分享会
时间:9月27日(周六)14:00-16:00
地点:海淀区复兴路69号五棵松万达广场二层方所
嘉宾:科尔姆·托宾(作家)、李静睿(作家)
9月27日,在方所北京店,著名作家科尔姆·托宾将同作家李静睿畅谈隐藏在艾丽丝“离家”“回家”里的家庭羁绊与个体欲望。
北京|徐皓峰×张志浩:原来《红楼梦》还有这些潜台词!
时间:9月27日(周六)15:00-17:00
地点:朝阳区光华路5号院1号楼二楼建投书局
嘉宾:徐皓峰(导演、作家)、张志浩(知名文化博主)
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相”,才子看见缠绵,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电影导演徐皓峰看《红楼梦》,看见的是什么?9月27日,“原来《红楼梦》,还有这些潜台词!——徐皓峰《通灵宝玉与玫瑰花蕾》新书分享会”将于中国建投集团旗下建投书局举办。作者徐皓峰将与B站UP主@张志浩在剥柚展开对谈。让我们跟着电影导演的镜头,看看这大观园中,还有多少“未解之谜”?
北京|我们的野心与突围——《野心是看不见的排名》新书分享会
时间:9月27日(周六)15:00-17:00
地点:朝阳区北苑路98号院1号楼DT51三楼RENDEZ-VOUS
嘉宾:闫晓雨(畅销书作家)、专三千(野草文化创始人)
在东亚传统文化语境下,如何摆脱“野心”的内在枷锁,转化为健康的自我驱动力?当物质和工作不再成为唯一目标,年轻人如何构建属于自己的价值体系?9月27日下午,我们邀请到95后畅销书作家、《野心是看不见的排名》作者闫晓雨,与野草文化创始人、《付费短篇写作》作者专三千做客DT51,一起来聊聊,有关我们自我实现过程中的故事。
北京|每个孩子牵走一个心愿——《给孩子的诗2》新书发布&金秋读诗会
时间:9月27日(周六)19:00-20:30
地点:海淀区复兴路69号五棵松万达广场二层方所
嘉宾:北岛(诗人、作家)、西川(诗人、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蓝蓝(诗人、作家)、赵健(读书博主)、三川玲(媒体人)
在《给孩子的诗》出版十年后,为了延续和深化这个初衷,北岛再次编选了《给孩子的诗2:每个孩子牵走一个心愿》,继续守护童真的使命。值新书发布,又逢初秋,我们将举办一场特别的新书发布&金秋诗会,邀请编选者北岛老师,以及诗人西川、诗人蓝蓝、读书博主赵健、教育自媒体人三川玲,还有“给孩子”系列的大小读者朋友们,共同做客北京方所书店,在北京最美的时节,一起读诗、谈诗,聊聊诗歌对于孩子成长的意义。
北京|彩云之南的家国史诗与铁路传奇——范稳长篇小说《青云梯》新书发布会
时间:9月27日(周六)19:00-21:00
地点:朝阳区建国路87号SKP购物中心四楼SKP RENDEZ-VOUS
嘉宾:范稳(作家)、白烨(评论家)、李洱(作家)、李银和(云南人民出版社社长)、韩敬群(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
一部铁路史,半部家国书。范稳最新长篇小说《青云梯》即将进入读者的视野,带领我们踏上一条贯穿云南百年风云的文学之路。 9月27日晚,我们特别邀请著名作家范稳,著名评论家白烨,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李洱,云南人民出版社社长李银和,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以及主持人、北京作家协会会员奕丹做客SKP,共同奔赴这场文学之旅,跟随《青云梯》,抵达历史深处,也驶向未来和远方。
北京|托宾与他的恩尼斯科西宇宙
时间:9月28日(周日)19:00-21:00
地点: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馆报告厅F116
嘉宾:科尔姆·托宾(作家)、张悦然(作家)
9月28日晚,作家科尔姆·托宾将做客中国人民大学,与作家张悦然一起分享他的小说世界。
北京|形形色色的象征性行动:不入城及其他
时间:9月28日(周日)19:00
地点: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北京大学第二体育馆B101
主讲人:王汎森(历史学家)
此讲主要是讲形形色色的象征性行动,譬如人们如何透过是否进入某些空间作为象征性行动。在形形色色的象征性行动中,将会谈到“不入城”的现象,明清易代后,清初士人所表现出的一系列消极行为与心态,如不入城、不赴讲会、不结社等行为,以自我边缘化,反映了亡国之痛与文化反思。这些“不”字开头的行动,如焚弃儒服、不入城、远离县庭、拒绝参与社会交往,既是悼念故国,也是对明代文人文化之奢靡、矫情的反省。这些象征性行为,在当时不仅为个人道德选择,更是政治立场的表现,成为一种“消极的积极”的行动。
上海|凡人必修:关于衰老、无常与生命的真相
时间:9月26日(周五)19:00-21:00
地点:浦东新区浦城路150号3楼融书房
嘉宾:王一方(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曹柠(播客主播)
衰老、病痛、死亡——这些词太沉重,压得人想逃避,以至于当“老病死”的考题,以最突如其来的方式,砸向我们或我们所爱之人时,我们才恐惧、茫然地被迫应战。我们用尽现代科技的一切手段去逃避、否认、对抗,却发现最大的痛苦,来自于对生命真相的陌生与误解。9月26日晚,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医生不曾告诉你的生命哲学课》作者王一方,和播客“咸柠七”主播、b站知识区up主“边缘人小曹”曹柠将做客陆家嘴读书会,从医学与哲学的双重视角,带我们穿透生理与病理的局限,看清衰老、失能、病痛与死亡的本质,为自己的人生做出更好的决策。
上海|素月分辉,明河共影——《长河》夜读会
时间:9月26日(周五)19:00-20:30
地点:黄浦区复兴中路517号思南书局
主讲人:三三(作家、知识产权律师)
一个善良女孩如何变成恶女?幽微的恶意为何如影随形?三三全新小说集《长河》,收录九篇关于爱与存在的故事。9月26日晚,作家三三将在思南书局,与大家一起阅读《长河》中的精彩段落,穿越生活的迷雾,在故事中看见月光升起。
上海|李白懂外语吗——《李谪仙醉草吓蛮书》的虚与实
时间:9月27日(周六)14:00-16:00
地点:黄浦区福州路401号上海古籍书店4楼博雅苑
主讲人:邵毅平(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距今正好四百年前,晚明冯梦龙所撰“三言”之一的《警世通言》(1624)里,有一篇《李谪仙醉草吓蛮书》,写李白利用其卓越的外语能力,“书草和番威远塞”“吓蛮书草见天才”,为大唐打赢了一场外交仗。9月27日,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邵毅平将为大家介绍该故事的来龙去脉、虚构写实,解读该故事产生的时代背景和蕴含的象征意义,勾勒中文在历史上的强势地位及中国人对外语态度的古今变迁。
上海|重返一七九三:对一场反法国大革命运动的社会学解剖——《旺代》新书分享会
时间:9月27日(周六)14:00-16:00
地点:杨浦区政学路158号内铺位B110号朵云书院·复旦管院店
嘉宾:陈周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熊俊诚(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1793年3月中旬,法国西部的旺代地区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起义,将法国大革命逼到了生死存亡的境地。这场曲折而复杂的反法国大革命运动,催生出了大量文学作品以及学术研究。“21世纪社会学之父”查尔斯·蒂利历经8年打磨的专著《旺代:1793年反法国大革命运动的社会学分析》,则针对这场运动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与分析。9月27日,在朵云书院·复旦管院店,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陈周旺,《旺代》译者熊俊诚,将带你重返一七九三,跟随蒂利的经典之作,开启对这场反法国大革命运动的社会学剖解。
上海|你相信奇迹,奇迹才会出现——唐颖长篇新作《通往魔法之地》分享会
时间:9月27日(周六)14:00-16:00
地点:黄浦区复兴中路505号思南文学之家
嘉宾:唐颖(作家)、王宏图(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张屏瑾(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你是否相信,人生中途仍有可能迎来一场“魔法”?你是否好奇,三位各怀心事的上海女性,如何在遥远的苏格兰小镇重逢,揭开埋藏多年的情感暗涌?9月27日,我们邀请到《通往魔法之地》作者、著名上海作家唐颖,学者、作家王宏图,评论家张屏瑾,以及出版人曹元勇,共同围绕这部聚焦女性情感与成长的小说展开对谈。
上海|时空的旅行——梦回洛阳寻伽蓝
时间:9月27日(周六)14:00
地点:浦东新区合欢路300号上海图书馆东馆7楼研讨室7-03
主讲人:赵曈(图书编辑)
《洛阳伽蓝记》现在比较流行的版本都是传统的译注或者校注,冗长的注释部分容易让人感觉疲累,逐字逐句的翻译很不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很多人、事、物要来回翻书才能串联起来,故事读起来也不流畅,而《伽蓝记》里形形色色的各种小故事正是它的魅力之一。为了让更多的人能走进这本书,品读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故事,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编辑和译者做了一次体例上的尝试。9月27日下午,上海古籍出版社《洛阳伽蓝记》全新译本的责任编辑赵曈将和大家分享这本书的独特魅力与新译本的创新之处,并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洛阳伽蓝记》,包括其历史背景、文学特色、人物形象等,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的内涵和价值。
上海|你可曾真正知道,一寸山河一寸血
时间:9月27日(周六)14:00
地点:浦东新区合欢路300号上海图书馆东馆1F阅剧场
嘉宾:胡军(演员)、李乃文(演员)、宋家腾(演员)等
9月27日,胡军、李乃文将带领正在热播的《归队》剧组,共同走进上图东馆,和我们一起纪念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归队》不仅重申了抗战的卓绝和伟大,小人物拔地而起的时刻,真正让全国观众认识了什么叫一寸山河一寸血,而且,在中国影像史上,罕见地表达了东北抗联的民间发生,以及中苏联合抗日的历史。
上海|大学里的悬疑,高校中的推理——黄平教授小说集《松江异闻录》分享会
时间:9月27日(周六)14:00-15:30
地点:闵行区名都路85号闵行区图书馆
主讲人:黄平(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关于《松江异闻录》,黄平在后记中写道:从二〇二二年春天到二〇二四年的春天,过往两年里,我主要写的东西是小说。我当年考中文系,本来以为中文系就是培养作家的。初中时我写过赌场小说,扑克牌满天飞;高中时我写过武侠小说,暗器满天飞;大一时我写过爱情小说,情书满天飞;博士快毕业的时候我写过一篇凶杀恐怖的推理小说,《校庆典礼上的杀意》,校庆典礼上尸体满天飞—由此可见心理状态每况愈下。以往的写作我没提过,主要是写得太差;其次是不写论文写小说,在大学越来越专业化的今天,难免被视为不务正业。一个大学教授为什么选择写推理小说?本周六来上海市闵行区图书馆听听作者的分享。
上海|新书分享会:《护生画集》与生命教育
时间:9月27日(周六)15:00-16:30
地点:虹口区四川北路989弄今潮8弄5号楼106室2楼乐开书店
嘉宾:杨子耘(丰子恺外孙)、宋雪君(丰子恺外孙)
人和动物的关系是什么样的?生命教育是如何帮助我们理解生命和死亡的?《护生画集》中蕴含着对万物最深切的慈悲与关怀,引导我们思考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乃至人与自身内心的关系。9月27日下午,乐开书店邀请了丰子恺后人杨子耘、宋雪君两位老师进行《护生画集》新书分享。听他们说一说自己眼中的丰子恺,以及生命教育的意义。
上海|解密树木的朋友圈——《树的秘密伙伴》译者分享会
时间:9月27日(周六)19:00-20:30
地点:徐汇区龙华中路759号绿地缤纷城1楼钟书阁
嘉宾:戚译引(自由撰稿人、图书译者)、杨欣露(图书编辑)
无论是扎根于大森林、城市公园还是后院,每棵树都有一个关于秘密伙伴的独特故事。9月27日,《树的秘密伙伴》译者戚译引与责任编辑杨欣露将做客钟书阁·徐汇店,从这本书出发,和你一起解密树木的朋友圈。
上海|从茶馆到咖啡馆:近现代都市的公共生活与社交方式
时间:9月28日(周日)18:00-20:00
地点:黄浦区福州路401号上海古籍书店4楼博雅苑
嘉宾:王笛(澳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讲席教授)、唐小兵(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郑诗亮(《》“半卷书”工作室主理人、播客主播)
茶馆是成都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当地人习惯在那里打麻将、掏耳朵、约会、看戏等。市井中的茶馆,既是私人生活的延展,也是成都最具有标本意义的公共空间。如今,中国城市街角更多的是咖啡馆。咖啡馆作为现代都市新社交载体的崛起,已逐渐成为快节奏生活里的 “临时栖息地”。茶馆与咖啡馆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公共空间,如何勾勒近现代都市社交的变迁轨迹?9月28日晚,著名历史学者、澳门大学讲席教授王笛将携新著《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50-2000)》来到上海古籍书店,做客“401號下午茶”,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唐小兵、《》“半卷书”工作室主理人郑诗亮展开对谈,围绕“从茶馆到咖啡馆:近现代都市的公共生活与社交方式”这一主题,从成都的茶馆与上海的咖啡馆出发,探讨二者如何分别塑造不同时代的公共生活,又共同见证近现代都市社交方式的演变。
上海|用尘埃铸造星辰——皮埃尔·米雄与法国传记式虚构写作
时间:10月1日(周三)15:30-17:00
地点:杨浦区伟德路51、53号1层悦悦书店
主讲人:田嘉伟(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讲师)
1945年出生于法国西南贫困山区的皮埃尔·米雄内心极度渴望成为一个作家,但是,文学叙述发展到今天,他所要面对的“影响的焦虑”,让他感到文学的创新困难重重,像一个不太可能实现的梦。正是这份焦虑和困难合成的阻力,释放出了强大的反作用力,让米雄创作出了一部文学经典《微渺人生》,一本他用他的真诚、他的疲惫、他的抱负、他的犹疑、他的微笑、他的眼神,前后酝酿十多年却又一气呵成的生命之书。10月1日,青年作家、法国文学博士、《微渺人生》译者田嘉伟将以创作者、研究者、译者这三重身份为我们讲述皮埃尔·米雄的传奇人生和创作经历,带我们领略法国文学和传记式虚构写作的魅力。
南京|和太史公对话——《史记》的写法与读法
时间:9月27日(周六)10:30-12:00
地点:玄武区北京东路37-5号南京世界文学客厅
嘉宾:高盛元(古典文学解读者)、刘勃(历史作家)、张小路(高中语文教师)
司马迁,一个几乎所有中国人都知道的名字,知道他的人也都能说出一点他的人生故事——早年游历山川,后继承父亲遗志修史,因为给李陵求情于中年遭受腐刑,在人生触底之后,凭借强大的意志力完成了名垂千古的《史记》。一生只为一件事,只留下了一本书。可就是这本书让他的名字穿越时间,惊艳了历朝历代的人。那么,《史记》到底是如何练成的?它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为何对我们的文化影响如此大?除了我们知道的司马迁的传闻,他的一生还有哪些值得我们了解的故事?9月27日上午,高盛元与刘勃将带着他们的新书做客南京世界文学客厅,与读者讲讲与《史记》有关的那些事。
南京|爱在世界每一天——王计兵新诗集《世界把我照亮》分享会
时间:9月27日(周六)13:30-15:00
地点:秦淮区王府大街29号JLC金陵中環西区L5方所
嘉宾:王计兵(诗人、外卖员)、刘志权(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马铃薯兄弟(诗人、图书策划人)
新诗集《世界把我照亮》延续王计兵真诚温暖的创作风格,将劳动中的汗水和星光、家乡土地上的耕耘与守望、日常生活里的困顿与希冀,凝练成一行行照亮人心的诗句。9月27日,王计兵携新书《世界把我照亮》来到南京方所,与学者刘志权,诗人、图书策划人马铃薯兄弟展开对谈。他们将围绕新诗集的创作背景与情感内核,与读者朋友们探讨诗歌如何从日常生活中汲取力量,又如何以文字照亮普通人的存在。
南京|在别人的故事里,看见自己的河流——朱辉《万川归》新书分享会
时间:9月27日(周六)14:30
地点:玄武区珠江路699号锦创数字产业园A座锦创书城一楼和平剧场
嘉宾:毕飞宇(作家)、汪政(作家)、张娟(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韩松刚(评论家)、朱辉(作家)
当个体命运汇入时代洪流,每个人的生命轨迹将勾勒出怎样的精神图谱?在第三届凤凰文学奖获奖作品《万川归》中,作家朱辉聚焦改革开放初期的三位大学生:万风和、丁恩川、归霞。他们在时代浪潮中启航、坚守、迷惘,用各自的人生轨迹编织出60后知识分子的集体记忆。9月27日,鲁迅文学奖得主朱辉将携全新长篇小说《万川归》,与中国作协副主席、江苏省作协主席毕飞宇,江苏省作协副主席汪政,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娟,江苏省作协创研室副主任韩松刚围绕新书展开分享:一场关于时代、成长与生命的深度对谈。
南京|城市公共生活的命运与变迁——王笛《茶馆2》新书分享会
时间:9月27日(周六)15:00-17:00
地点:鼓楼区广州路173号先锋书店
嘉宾:王笛(澳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讲席教授)、周晓虹(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陆远(南京大学教师)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是学者王笛城市微观史研究的开篇之作,也是他极具特色的一张学术名片。而王笛的新著《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50—2000)》则是这一研究的续章。9月27日下午,在先锋书店五台山总店,我们邀请王笛教授,与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周晓虹、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师陆远一起对谈,从“成都茶馆”出发,走进城市空间的内部,探寻探究大众文化以及公共生活的兴衰起伏,理解当代中国的转型与变迁。
南京|自觉的反抗者:加缪与文学的清醒之光——从《孤独与团结:加缪访谈录》重思写作、责任与人的尊严
时间:9月27日(周六)19:00-21:00
地点:秦淮区王府大街29号JLC金陵中環西区L5方所
嘉宾:育邦(诗人、作家、《雨花》杂志主编)、张博(法国文学译者、研究者)
当我们谈论阿尔贝·加缪,我们在谈论什么?是《局外人》开篇那句“今天,妈妈死了”的冷峻,还是“我反抗,故我们存在”的哲思?在这些标签之下,他是一个用整个生命去体验荒诞、并以赤诚热爱回击世界的人。9月27日,我们邀请《孤独与团结:加缪访谈录》的译者张博,与嘉宾育邦一起,带读者们回到20世纪最炽热的文学现场,追问写作的良心、反抗的底线,以及人之为人的尊严。
南京|为何失败:晚清中国的变革和社会行动
时间:9月27日(周六)19:00-20:30
地点:鼓楼区金银街8号万象书坊
嘉宾:李礼(近代史学者、历史作家)、陆远(南京大学教师)
19世纪末十年的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无比深刻地体现了这个古老国度面对现代世界的挫折和转变。历史学者李礼新近出版的《失败:1891-1900 清王朝的变革、战争与排外》即聚焦于这一段历史,并以全球视野和崭新的文本重新描述。9月27日,我们邀请李礼老师莅临南京万象书坊,一起探讨清末思想变迁和“排外”运动。
杭州|你愿意再相信一次浪漫吗?——龚古尔奖获奖小说《守护她》新书分享
时间:9月27日(周六)14:00
地点:西湖区曙光路184号阅见西湖2F报告厅
嘉宾:黄雅琴(翻译家)、潘一禾(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
由法国作家让-巴蒂斯特·安德烈亚创作的小说《守护她》,在2023年摘得龚古尔奖,成为史上最畅销的获奖作品之一。这一次,我们邀请到《守护她》的译者、学者和出版人,与大家一起走近这部作品,聊聊书中隐秘的历史与当下依旧炙热的主题。
杭州|《补书》分享会——古籍修复中的“染”与“补”
时间:9月27日(周六)19:00-20:30
地点:西湖区体育场路533号弥陀寺公园内晓风·明远BOOK
嘉宾:汪帆(浙江图书馆古籍修复师)、陈谊(浙江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一本古籍,历经数百年的沧桑,残破不堪的书页如何重获新生?修补用纸与原书叶如何做到天衣无缝,“修旧如旧”的背后又有怎样的技术与美学?9月27日晚,在晓风书屋,我们将举办《补书》分享会,聚焦古籍修复中“染”与“补”的奥妙。本次活动特邀浙江图书馆陈谊与本书作者汪帆亲临现场,带领大家深入古籍修复的微观世界。
成都|文学的细节:一场文学结构的解谜游戏
时间:9月27日(周六)14:30-16:30
地点:天府新区麓山大道二段18号麓镇山顶广场寻麓书馆·报告厅
主讲人:张秋子(云南师范大学教师)
9月27日,青年文学教师、“赛博文学导师”张秋子将携新书《小说榫卯》,带我们走进文学的神秘宫殿。细节如榫卯,结构如谜题——在这场分享会中,我们将与她一同穿梭于文字的迷宫,解开文学背后的精巧构建,感受细节如何为作品注入灵魂。
成都|我们时代的图像——丢勒、瓦尔堡与迪迪-于贝尔曼的“快乐科学”
时间:9月27日(周六)15:00-18:00
地点:锦江区中纱帽街8号太古里负一层M68-70号方所
嘉宾:王慕洁(四川大学助理研究员)、王亥(跨界创意人)、田萌(近悦儿童美术馆联合创始人)
本次分享将以“图像如何思考”为线索,穿越丢勒、瓦尔堡与于贝尔曼之间的“记忆”连接,探讨于贝尔曼如何在个体与宇宙、迷狂与共同体、历史与想象的恒久张力中构想其史学方法论。这是一种将历史的记忆感知、审美判断与哲学之思交付于“图像间隙”的令人不安的“快乐科学”。
西安|从护书诅咒到深海巨兽——包慧怡《中世纪星空下》新书分享会
时间:9月27日(周六)15:00-17:00
地点:莲湖区星火路22号老城根G-park商业街区1F方所·设计力实验室
主讲人:包慧怡(作家、复旦大学英文系教授)
如果你对中世纪充满好奇,中古英语文学学者包慧怡的新书《中世纪星空下》将为你打开一道迷宫之门。沿着书中细致描摹的“路标”:动物寓言、护书诅咒、《贝奥武甫》手稿、“世界之布”......你会徘徊于中世纪人的感官世界和价值体系的各个角落,逐渐靠近其精神生活的隐秘内核。9月27日下午,西安方所邀请到包慧怡,她将化身“星空旅人”,带领我们穿行于中世纪的璀璨迷宫。
附:线上活动预告
《博我以文:清代前中期的古文与知识秩序》——访问胡琦
时间:9月27日(周六)15:00
地点:北大文研院微信视频号、哔哩哔哩、抖音
主讲人:胡琦(北京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
宋元明清以降,“文以载道”乃是中国读书人理解“文章”性质的基本观念:以古文为基础的书写语言系统,构成了古代士人传承知识、表达思想的核心载体。胡琦的《博我以文:清代前中期的古文与知识秩序》聚焦清代前中期这一传统学术体系的集成期,将“古文”视为一个“语言-知识共同体”,探讨古文读写与古典知识传承之间的血脉联系:一方面,基于科举、书院等制度而展开的古文教育,形塑了读书人阅读古书之视野,亦为其知识边界的拓展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作为知识再生产的具体途径,古文的笔法锤炼、文体经营乃至结集体例,皆润物无声地影响了知识表达和传播的方式。在写作实践中日用不匮的“文体秩序”,经由词章之学的反思与整合,成为塑造“知识秩序”的一种重要力量。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中国人文学科四十年
时间:9月28日(周日)9:30-18:30
地点:三联书店三联书情微信视频号
嘉宾:邓小南(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丁耘(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高峰枫(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李陀(批评家、作家)等
中国有着深厚的人文传统,人文学科却是20世纪的产物。如果从1920年代胡适提倡“整理国故”算起,现代中国人文学术诞生已逾百年;如果从1970年代末正式恢复大学招生和“改革开放”算起,当代中国人文学术已逾四十年。在汪晖主编《中国人文学科四十年》出版之际,我们召集哲学、历史、考古、古文献、文学、艺术史等多领域学者,共同探讨当代中国人文学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既分科述评过往四十年的成绩和问题,也直面当下的危机与困境,为正在深化的“数智化”时代探寻人文学术和人文思想的锚点、使命与空间。(现场不对外开放,欢迎观看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