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图书馆“你选我读好书榜”是由上海浦东图书馆联合上海新华传媒、翻书党栏目共同发起的沪版新书推荐活动,旨在将过去近一年在上海出版的优秀图书推荐给广大读者,同时也想帮助图书行业从业者了解读者的阅读偏好。
今年8月,上海浦东图书馆发布了从2000余种图书中精选出的100本候选书单。经过一个月的读者投票,2025年“你选我读好书榜”结果已产生,共有25本图书最终进入榜单。
颁奖现场
9月9日,主办方在浦东图书馆举行了颁奖仪式,现场揭晓了上榜的25本图书名单,并邀请上海译文出版社编辑顾真、浦睿文化总编辑余西、明室图书策划编辑孙皖豫和上海教育出版社科普品牌主理人章琢之分享了自己在编辑行业的心得体会。
以下为“你选我读好书榜”上榜图书:
文学:
1、《被困住的人:威廉·特雷弗短篇精选集(全三册)》
[爱尔兰]威廉·特雷弗 著,马爱农 译
出版方:浦睿文化
短篇小说大师威廉·特雷弗故事集,收录他20多年间创作的73个经典短篇,包括《我们因蛋糕而醉的日子》《浪漫舞厅》《里兹的天使》《那个时候的恋人》《边界之外》《来自爱尔兰的消息》6部短篇小说集中的所有篇目,均为国内首次出版。该书曾入选《纽约时报》年度十大好书,被誉为“故事写作的教科书”。
2、《阿特伍德写作课》
[加]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著,赵俊海、李成文 译
出版方:上海译文出版社
“加拿大文学女王”、《使女的故事》作者阿特伍德一生的创作经验谈。她结合亲身经历和写作轨迹,剖析了长久以来困扰写作者的关键问题,旁征博引,不拘一格,笔调轻松幽默,却又充满洞见。
3、《大口呼吸春天》
陈年喜、李若 等 著
出版方: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北京市朝阳区金盏乡皮村位于五环以外,这里生活着许多外来务工人员,其中有不少爱好文学的工友。本书选取皮村15位诗人近150首作品,他们的身份是矿工、家政工、泥瓦匠、育儿嫂、机械工人……他们的诗歌得以呈现各行各业不为人知的细节和只有亲历者才能抓住的诗性瞬间。这些诗歌风格粗粝、鲜活,在知识分子群体以外开辟了独特的审美风格。
4、《两个普通女人的十年通信》
仙人球爱水、污士奇 著
出版方:上海文艺出版社、重光relire、艺文志eons
两个无限接近却又相反的普通女人,在充实又悠长的求学生涯遇到了彼此。毕业之后,一个生活在小县城,一个求职在大都市,却意外发现这世界上的收获和困惑真的大同小异。于是用这种方式记录下了共同的十年,在寂静处写下了一百二十回的内心戏。
人文历史:
5、《云冈:人和石窟的1500年》
蒯乐昊 著
出版方:浦睿文化
云冈石窟是北魏时期由皇家开凿的石窟群,是中国石窟艺术宝库中不可错过的瑰宝。而《云冈:人和石窟的1500年》是关于云冈石窟与历代云冈人的历史非虚构作品,讲述了一段关于“人的信仰”“人的工程”的故事。
6、《教育何用》
[美]尼尔·波兹曼 著,章艳 译
出版方:明室Lucida
美国著名传播学家、媒介理论家、教育家尼尔·波兹曼总结一生教育经验、直抵教育本质问题的批判力作。从最初在小学执教,到在纽约大学设立媒介环境学专业,作为教育家的波兹曼不断思考着教育的本质与方法,提出了一种致力于培养人文主义价值观的教育理论。这些思考的结晶就是《教育何用》。
7、《陌生的阿富汗:一个女人的独行漫记》
班卓 著
出版方: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年夏天,班卓独自从新疆出发,从北至南、从南至西地将阿富汗转了一圈。班卓以她特有的好奇和谦逊,将目光诚恳地投向他者。在班卓笔下,一个个普通又鲜活的人出现在读者眼前,他们有着自己的喜悦、哀愁、梦想、困惑……
8、《电力消费社会》
[土]佳内·厄兹登-席林 著,袁俊 译
出版方: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薄荷实验
这是一部关于电力市场如何形成与维系的人类学民族志,突破了传统市场观中“理性博弈”或“政策产物”的单一叙事,揭示技术性知识与实践如何深度嵌入现代资本主义体系,塑造能源治理与日常生活的基础秩序。
9、《跟着人类学家漫游:探寻“边缘”文明》
[加]韦德·戴维斯 著,高伟豪 译
出版方:后浪(上海编辑部)
本书由加拿大著名人类学家韦德·戴维斯的五堂人类学启蒙课讲稿整理而成,带领我们踏上世界“边缘”之旅。语言平易近人,没有枯燥抽象的理论,在丰富、具体的案例中学习人类学的“他者的眼光”。
艺术:
10、《兼容的盒子》
夏意兰、[法]保罗·德沃图 著
出版方:文汇出版社
2011-2017年,在上海一条小商品市场弄堂内,开启了一个名为“兼容的盒子”的杂货铺实验空间,鼓励各路艺术家在此实践个人创意。该项目发起人以21个章节讲述这个项目在实践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故事,以及关于当代艺术的思考。
11、《阿涅斯的海滩:瓦尔达访谈录》
[美]T.杰斐逊·克兰 编,曲晓蕊 译
出版方:上海书店出版社·也人
阿涅斯·瓦尔达,是大胆无畏的影坛先驱,也是常青的“新浪潮祖母”,更是西方电影史和女性电影史中不可或缺的“电影之魂”。本书是瓦尔达访谈文章的合集,收录了1962—2008年间她接受的21次采访,涵盖其电影生涯的完整轨迹和诸部作品,涉及她与“新浪潮”、好莱坞、女权运动、不同社会人群、爱人及家庭间的关系。
12、《伦勃朗的眼睛:天才与他的时代》
[英]西蒙·沙玛 著,黄格勉、林晓筱 译
出版方:上海三联书店
历史学家、艺术史家、BBC纪录片撰稿人西蒙·沙玛以16至17世纪尼德兰波澜壮阔的历史为背景,通过解读荷兰艺术巨匠伦勃朗各阶段的重要作品,向我们呈现了这位绘画大师的天赋之才与起伏生涯。本书文史并进,历史部分鲜活好看,如小说般跌宕起伏;画作解读娓娓道来,从创作背景、艺术技法到哲思内涵,无不精彩。
13、《艺术与文明I——西方美术史讲稿:原始艺术--文艺复兴初期艺术》
范景中 著
出版方:上海书画出版社
本书为著名艺术史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范景中的《艺术与文明》三部曲之第一部全新增订版,书中不仅分析了各个时期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家,还探讨了艺术与宗教、政治、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揭示了艺术在塑造人类文明中的核心作用。
哲学·心理:
14、《迷宫:一场存在主义历险》
[法]本·阿尔冈 著,黄金狗 译
出版方: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本书以一只喜欢奶酪的老鼠在迷宫里的视角,通俗地阐释了萨特的重要思想,尤其是《存在与虚无》中的重要思想,比如何为自由、责任、与他人的关系,何为人生的意义等话题提供了一条进入萨特复杂且深刻的思想的捷径。
15、《家务,随便做做就行了》
[美]凯瑟琳·戴维斯 著,吴慧雯 译
出版方: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家务”不是简单劳动,它是复杂的系统性工作,做家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照顾自己。书中通过类似心理咨询的步骤,从理解状况、分析情景开始,帮助陷入混乱的人转变观念,寻找适合自己的整理家务方法,进而改善自己的心理状态。
16、《心的散步》
石榴Zakuro 著
出版方:明室Lucida
这本书记录了青年漫画家石榴Zakuro在近年经历亲人离世、搬家换城、适应新生活等人生节点后的成长。她以静谧细腻的画风捕捉心中的孤独与爱意,用“散步式叙事”串联情绪下沉与修复的过程。在一次次缓慢步行中倾听自我、重拾感受力,勇敢面对伤痛与离别,与内心重建连接。
17、《自我和解:给曾经受伤的孩子》
[韩]吴恩瑛 著,叶蕾 译
出版方:果麦文化
被誉为“国民育儿导师”的精神健康医学专家吴恩瑛的文集,写给那些“曾经受伤的孩子”。这本书用娓娓动人的讲述开解读者:过去的伤痛不是你的错;你可以不原谅父母,但请和自己和解——和束手无策、蒙受委屈的自己和解;和担心被父母毁掉一生的自己和解;和自我贬损、自我非难、自我厌恶的自己和解;和觉得什么都不配拥有、什么都不能做的自己和解。当你看清楚了痛苦开始的地方,也会看到幸福降临的地方。
童书·教育:
18、《和孩子一起玩创意:开启超凡艺术力的综合材料实验(第二版)》
[美]克劳迪娅·博尔特、[英]埃莉诺·梅瑞狄斯 著,张冉 译
出版方: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这是一本给小小艺术家们的完美礼物,围绕绘画、雕刻、摄影、插画、剪纸、建筑、服装设计、集体创作8大主题,运用生活中的常见材料,手把手带孩子们进行艺术实验。为孩子培养开放的艺术思维,提升艺术创造力,让孩子在充满乐趣的手作实践中成为小小艺术家!
19、《第一次去图书馆》
房芸芳、范茹茵 著,王可 绘
出版方:中国中福会出版社
这本书以徐家汇书院为蓝本,生动地讲述了小主人公第一次踏入图书馆的经历,小读者可以通过这本绘本全面深入地认识这座城市中重要的阅读空间,学会借阅图书、参与活动,从而爱上图书,爱上阅读。
20、《魔法阿姨的小书架》
张弘 著
出版方:上海教育出版社
被孩子们亲切称为“魔法阿姨”的张弘,是一位屡获大奖的儿童文学作家、译者。她创办了亲子阅读公益推广平台“魔法童书会”深耕亲子共读十年。在她的书中,我们悠游于中外图画书和经典儿童文学的魔法“书林”,一起探秘亲子共读如何幸福一生的魔法。
21、《孩子的脸变变变:会变的脸翻翻书》
[比]安妮·克拉何 文/图,谢逢蓓 译
出版方:少年儿童出版社
“会变的脸翻翻书”系列是一套为0-3岁小宝宝设计的带小翻页、模切圆角的互动游戏纸板书。这本《孩子的脸变变变》重点发展宝宝对人的面部表情和情绪、外貌特征与衣着服饰的观察与识别。书中呈现了10组共20种表情或状态。
上海故事:
22、《魔都往事》
徐静波 著
出版方:上海人民出版社
本书是一部散文体回忆录,记述了作者从幼年直到1979年参加高考的人生经历。伴随着对成长经历的叙述和生活空间的变化,作者回忆了虹口吴淞路、四川北路、海宁路一带,黄浦南京东路、汉口路、浙江路一带的街面风光和市井生活样貌,配以史料考证。
23、《上海出品:1848-2024上海品牌故事》
李羚靓 著
出版方: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本书选择上海近百年来10个经典品牌,围绕品牌背景、品牌主要事件、品牌形象与视觉设计、品牌跨界与延伸等方面,结合当时的文化、经济、社会、受众群体特征与心理等内容,让读者了解品牌从传承到融合式创新的转变及其背后的意义。
24、《叩街问巷:一个人的上海马路叙事》
独木成林 著,郑辛遥 绘
出版方:上海辞书出版社
围绕上海马路的今昔历史和发展变化,记录、阐述在City walk中的所见、所闻、所思;叙事角度自由,时空交错,强调个人视角,贴合当下的城市漫步风。全书以轨交站点编排,为读者出行提供“指南”。另一大亮点是著名漫画家郑辛遥先生的96幅建筑漫画作品。邬达克旧居、和平饭店、大光明电影院、上海影城、上海展览中心、大世界、海关大楼……以漫画视角阅读建筑,从文化切面了解建筑的历史。
25、《夏虫:小小博物家发现上海》
顾洁燕 刘楠 主编,杨梦霞 著
出版方:上海教育出版社
本书是《小小博物家发现上海系列》丛书之一,此系列图书以小小博物家的眼光看四季,分为《春华》《夏虫》《秋实》《冬泥》,浓缩上海自然博物馆精品课程和展品,绘本创造地将四季自然与博物馆展品进行有机融合,带领读者进入博物探索的世界,并让儿童化身博物家,注重培养其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通过配套的实验材料、线上资源,极大丰富了书的趣味性、功能性、拓展性,适合全家人一起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