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玩自然轻盈的玲珑雅器是清代雍乾两代帝王紧张严谨的政务之余,为数不多的以器怡情、消遣畅怀的途径。这些雅器或由宋代美学汲取精华,形色俱佳;或以瓷胎为地,将清新脱俗的文人画移植于方寸之间;又或将翰墨雅好作于茶器,品茗自娱;更有拟自然万物于瓷,仿生逼真。一色淡雅,彩瓷清新。
获悉,中国嘉德2025秋拍呈现的“玲珑”专场以掌间把玩的玲珑小品为主体,体现盈握方寸间的无穷意趣。这一专场汇聚的御制器用,集中反映了清代雍乾盛世的御瓷面貌,从中可见皇权、雅趣、仿古、创新,贯穿于清代雍乾之世的御瓷制作。
师古而不泥古
从北宋在金石学大力支持和推动下,“法古制器”演为时尚。南宋至明,文人燕闲清赏,古物的价值承载和文化意涵日益丰富。“师古而不泥古”是理解清代宫廷艺术设计理念的重要密钥。
此次“玲珑”专场中呈现多件追慕前朝之作,尤以雍正仿效几可乱真,如“清雍正仿成化斗彩折枝菊花纹杯” “清雍正仿成化斗彩如意灵芝纹折腰小盘”“清雍正仿官釉纸槌瓶”等。

清雍正 仿成化斗彩折枝菊花纹杯
成窑斗彩冠绝古今,不仅开一代彩瓷先河,且影响深远。康、雍、乾三代均对成化斗彩十分推崇,其间又以雍正仿效几可乱真,常言“明看成化,清看雍正”。雍正斗彩可分为两类,一类为本朝自创样式,另一类则为仿成化作品,精致逼肖,又揉入己意。其中“清雍正仿成化斗彩折枝菊花纹杯”即属后者。

清雍正 仿成化斗彩折枝菊花纹杯
小杯敞口、深弧腹、自口至足渐内收。外壁饰四组折枝菊花,每朵菊花均由八片枝叶呈拱卫之势衬托,叶片舒张,呈现向上伸展的姿态,与秀巧杯型相配,设色明丽淡雅。底落“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双方框寄托款。
雍正帝雅好花道,品味超俗,对秋菊的妍美有着深刻的体味和独特的标准。陶渊明爱菊,使得菊花成为文人传统中高洁淡泊的隐士的象征。故宫藏《雍正行乐图》册页中便有一幅雍正帝着汉服扮作陶渊明形象的东篱赏菊的图画。

故宫博物院藏成化作品
本品成化朝原型,与成化葡萄纹杯同为斗彩名品,可见如一例,藏于故宫博物院。同类型一对康熙仿成化作品曾于2012年在香港苏富比上拍,同类雍正仿成化作品则存世更为稀少。

燕笙波先生旧照
这件作品为燕笙波家族旧藏。燕笙波先生(1910-1994),字延骏,室名宝蒙堂,江西南昌人,近代书画鉴藏家。燕氏乃张大千挚友,曾同游日本与瑞士,与溥心畬、王季迁等艺文同好经常唱酬往还。1949年,燕笙波先生移居香港,专注收藏古董、书画,并与葛士翘、罗桂祥、杨永德、张宗宪、曲桂流、梁义、陈烘等人于1979年12月共组“求知雅集”,为香港著名收藏家团体。

清雍正 仿成化斗彩如意灵芝纹折腰小盘
另一件“清雍正仿成化斗彩如意灵芝纹折腰小盘”也不失为一件雍正御窑追摹成窑作品的经典之作。
敞口、折腰、圈足。整器简洁雅致,斗彩清新悦目。内外以斗彩为饰,其中外壁以斗彩绘饰五朵灵芝纹,盘心环套六瓣如意纹饰,取“六合如意”之吉祥寓意,设计颇具巧思。该件“如意灵芝纹折腰小盘”为雍正斗彩追摹成化斗彩而来,以名品仿名品,堪称官仿官之典范。成化官窑斗彩折腰盘早在明代嘉靖时期就有追慕之作,足见成窑瓷器其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

清雍正 仿官釉纸槌瓶
“清雍正仿官釉纸槌瓶”盘口,直颈,折肩,筒腹及底内收,内挖式圈足。通体施仿官釉,釉面古雅厚润,纹片舒朗自然,观之古意盎然,颇具宋器古韵。外底心以青花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官窑作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颇受清代帝室所喜爱。至清代雍乾时期,已不满足于对官古器的把玩,更希望将这些经典作品重现于世。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唐英《陶成纪事碑记》中总结御窑厂仿古和新增釉色品种中,“仿宋铁骨大观釉”就在其列。碑文记载“仿铁骨大官釉,有月白、粉青、大绿等三种,俱仿内发宋器色泽”。传世可见宋代纸槌瓶有汝窑、官窑、龙泉窑作品存世,本品当以内发宋器为范本,慕制而成。
纸槌瓶,其祖型来自西亚地区的玻璃器皿。北宋末年传入中原,后经改造而制为瓷器,成为宋代经典瓶型。就其功用而言,历朝皆多作花器使用。如明代高濂于《瓶花三说》中记载“(书斋插花)瓶宜短小,以官哥胆瓶、纸槌瓶、鹅颈瓶……具可插花。”
推陈出新
根植慕古之下的创新可以说是清代宫廷最为精绝的部分。新技法、新材料的引入,对于不同门类艺术风格的借鉴,自上而下的艺术创作构成了绚丽的艺术风貌。“清雍正粉彩过枝芙蓉蜻蜓图盘”“清雍正粉彩神仙人物纹茶圆”“清乾隆洋彩一路连科图小尊”等几件精彩纷呈的创新之作将在本次“玲珑”专场呈现。
清代御窑之粉彩,始于康熙晚年,是在五彩瓷基础上,融合珐琅彩技艺而成的新品。雍正时粉彩技艺臻于完善,制作精良,名垂后世。

清雍正 粉彩过枝芙蓉蜻蜓图盘
“清雍正粉彩过枝芙蓉蜻蜓图盘”,盘绘一丛芙蓉夹杂几缕芦草,起于底沿外侧,花叶扶疏,玲珑过枝,芙蓉花鲜妍妩媚,几枚蓓蕾则有含羞待放之态。蜻蜓振翅飞舞,似将落于花朵之上。笔触细腻清晰,花瓣、枝叶、蜻蜓翅膀上的纹理、爪上的凸刺俱纤毫毕现。芙蓉花以色彩深浅浓淡多半著称,有“一日三变”之名。花朵底铺玻璃白,近花心处白中微带黄绿,花瓣上以尖器依花瓣伸展的方向刮刻出透明的筋脉痕迹,宛然如真,充分体现了芙蓉花以色彩深浅浓淡多变著称的“一日三变”之名。
本品布局构图之妙在于“过枝”技法之运用。过枝又称“过墙”,即绘画布局将碗盘内和外壁相连通,图案自盘外壁攀延过盘边伸展铺陈于盘心,使内外图案既独立成章又浑然一体。凡运用此法者,皆品质非凡。

左:邹一桂《芙蓉双鹭图》局部 右:沈阳故宫博物院藏蒋廷锡 《花卉草虫图册》局部
考其画样,必是出自宫廷画师蒋廷锡、邹一桂之手,二者师出恽寿平门下,写生写意并重,笔调雅逸。清秦祖永《桐阴论画》曾评邹一桂之花卉特点以重粉营造质感,以淡色渲染的风格,与本品如出一辙,想其粉本应与邹氏大有渊源。可见如邹一桂《芙蓉双鹭图》,其上芙蓉花与本品画法相同,而蒋廷锡《花卉草虫图册》一开中的蜻蜓,与本品别无二致。宫廷画师和御窑高手配合无间,最终成就了这件精雅美妙如写生小品的粉彩珍瓷。
本品带有木质包装,包装题识“雍正粉彩过枝芙蓉花盘成对”。包装囊匣垫衬内用民国报纸为地,可见开滦矿物总局、天津曙街及各式日文字样。由此可知,本品于民国时期为津门寓公宝藏,历经烽火,保存至今,殊为难得。

玫茵堂藏品
与这件瓷器画面构图相似,曾见于公私收藏的有玫茵堂藏品、帕墨家族旧藏等。
雍正一朝,瓷器绘画之工整、内涵之丰富均超过前朝,特别是于康熙晚年初见雏形的粉彩,在雍正时期发展至鼎盛。其构图讲究深远和层次感,突出主题,更具书画韵味,人物纹样极富文人情趣,栩栩如生。由此反映了世宗皇帝柔丽细腻的审美追求。

清雍正 粉彩神仙人物纹茶圆
“清雍正粉彩神仙人物纹茶圆”外壁绘仙人骑鹿图,朝岚夕霭山秀润,白发仙人骑鹿,着粉衣,腰间系羽裙,双手并置鹿背,神情恬澹,瑞鹿攸伏,身后一男子赤脚,身背锄头花篮,篮中灵芝如列,辞别仙人。

完整纹饰
另一侧一片山石层叠,勾勒精细,石间以细密横皴分隔,左右两端山石隐约泛青灰,又将青灰彩料叠于短皴之上,彩料渲染细致自然极具趣味,烘托表现出石块的立体质感和阴阳向背。山石后草木逸出,两旁红点零星点缀地面,整体艺术效果飘逸高雅。

故宫博物院藏品

上海博物馆藏品
据嘉德拍卖瓷器部相关负责人介绍,类似本品的款识较为少见,据其书风可判断为雍正早期作品。款识相似者另见故宫博物院所藏“雍正粉彩人物鹿纹梅瓶”,题材与本品极为相似,推测或为同时期烧制。此外,对比上海博物馆所藏“雍正粉彩春夜宴桃李园图笔筒”,款识结字亦与本品相类。此外,上海博物馆另藏有“雍正墨彩山水图笔筒”,款识书写亦与本品相似,其构图、笔法追摹清初四王山水,极具文人画意。通过对比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所藏几件瓷器的款识与画面构图、纹饰细节,不难看出,凡落此类雍正青花款识者,多见于雍正御窑中颇具文人气质的器物上,不同于一般的制式化官窑瓷器,或为雍正皇帝授意下生产的专为其使用和把玩的传办作品,颇具收藏和研究价值。

清乾隆 洋彩一路连科图小尊
尊口沿描金,颈部自上而下辅以各式纹样,施彩丰富而不繁缛。腹壁以粉彩描绘通景荷塘白鹭图。池水中,嫩绿的叶柄、花梗从水中升起,托起硕大的荷叶、鲜艳欲滴的荷花与饱满多子的莲蓬,摇曳生姿。其间点缀四只形态各异的白鹭,羽翼丰满洁白,姿态悠然自得,轻逸出尘。呈现出一派自然恬静的夏日荷塘美景。
“鹭”与“路”同音,“莲”与“连”同音,旧时科举考试,连续考中谓之“连科”。鹭鸶与荷花组成的图案即称“一路连科”,是对科举时代赶考生的祝颂语,谓此行可连中三元,仕途顺遂。

吕纪《秋鹭芙蓉》图局部
乾隆时期以一路连科图为饰的瓷器并不多见,这种特殊的画意图象器物之制作,必先让宫廷画师绘出图样,经皇帝批阅同意之后下发御窑厂烧造方成,其画面灵感来源往往为清宫藏画。观明代画家吕纪的《秋鹭芙蓉》中鹭鸶的动作和神态,或为本品母本。
皇权意趣
对于制器意图的理解,才能深入发掘艺术品背后承载的内涵。清代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康熙帝迎来六十大寿,为此万寿节,宫廷内外均竭力筹备,与之相关的瓷作只有结合这段史实才能更好地理解。而带着乾隆皇帝十余首与雨前龙井的御制诗文,才能更好理解应运而生的一些列御制茶器。养心殿西暖阁三希堂壁上的十四只壁瓶,亦昭示着乾隆皇帝“随行供啸咏,沿路撷芳华”的意趣。

清康熙 五彩麻姑献寿图“万寿无疆”折沿大盘
折沿,弧腹,下承圈足。整体施透明釉,五彩装饰,口沿处绘锦地梅花纹,其中间以“万寿无疆”四字。盘心绘麻姑献寿图,麻姑手捧如意,侍女跟随其后,手持寿桃,神兽拉车,车上载有一盆灵芝。外底心青花双圈内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此式“万寿无疆”边饰图盘另见有花鸟图,此种绘麻姑献寿图盘见有四种画片,其一仅绘麻姑与侍女,二人手捧酒壶和爵杯;其二麻姑持葫芦,侍女提花篮;其三侍女持灵芝,瑞鹿拉寿酒;其四即为本品。此几种制式中,本品式或最为少见。
本品所绘画片另一特殊之处在于,常见麻姑献寿多绘瑞鹿,本品所绘神兽更似《山海经》中所记载的“狡”。据《山海经》记载,“其角如牛,其名曰狡。其音如吠犬,见则其国大穰”,即每当狡出现,其所在的国家便会迎来丰收。本品将鹿改为狡,或有为国祈福之意。
据介绍,从本品麻姑献寿题材及“万寿无疆”四字推测,本品当为宫廷寿诞宴仪时所用,且很有可能为康熙六十寿辰时,宫廷专为康熙帝定制的祝寿用瓷。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康熙帝迎来六十大寿,为此万寿节,宫廷内外均竭力筹备,此前一年,郎廷极便榷窑江西,精心制作一批寓意吉祥、质量上乘的瓷器上供御用。《陶雅》有载:“仁庙六旬万寿,所制瓷品颇多。盘碗碟盏。花鸟虫鱼。几于无美不备。”其档次之高,寓意之祥瑞,颇值珍视。

清康熙 斗彩贺寿图大盘
本品敞口,浅弧腹,圈足。内外以斗彩为饰,盘心以青花寿字、斗彩寿桃与仙鹤共同组成“贺寿图”,图案环环相扣,主题明确,用极具创新的装饰手法将仙鹤献寿这一传统题材表现的淋漓精致。内壁以贯套五色卷云纹间以团寿字及寿桃为饰。盘外壁绘以翠竹、灵芝纹、寿石组成“芝仙祝寿”吉祥图案。可谓内外呼应,寿意主题凸显。底部青花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本品画法清隽典雅,敷彩鲜嫩,绘制精细,层次分明,呈现出鲜丽清逸的艺术风貌,为康熙斗彩器中的精品。正如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赞曰“斗彩,康雍至精,若人物、若花卉、若鸟兽,均异彩发越,清茜可爱”。其画意吉祥,胎釉、画工、写款皆无一不精,彰显了熙朝斗彩烧制工艺的高度成熟。
此外,从本品贺寿、团寿、芝仙祝寿等画意主题推测,其当为宫廷寿诞宴仪时所用,且很有可能为康熙六十寿辰时,宫廷专为康熙帝定制的祝寿用瓷。

清乾隆 矾红绿料彩御制诗“雨前茶”盖碗一对
胎体轻薄,内壁口沿处与胫足处矾红彩绘如意云头纹,碗心饰山茶花,碗外壁与碗盖以同样纹饰装饰,其间以绿料书写《雨前茶》御制诗。诗云“新芽麦颗吐柔枝,水驿无劳贡骑驰。记得湖西龙井谷,筠筐老幼采忙时。第一泉花活火烹,越瓯湘鼎伴高清。聂夷中句蓦然忆,新榖新丝合共情。咏雨前茶二首。乾隆丙戍(1766年)暮春御制”,尾钤“乾”、“隆”圆、方阳文印。外底与盖底心矾红双方框内矾红书“彩秀堂制”四字双行楷书款。
常见三清茶制作以嘉靖撇口盅为型,见有矾红与青花品种,其为每年正月固定在重华宫举办的君臣三清茶宴所做,茶宴完毕后,乾隆皇帝将茶碗赏赐给大臣珍存,借此提醒大臣们要心清如茶,当个爱民的清官。而本品以三清茶碗为型,本品御制诗文为《御诗集·清高宗弘历》三集卷五十六《雨前茶》。二首诗描述了乾隆皇帝在暮春品茶之余,感念百姓劳作不易之情。

《雨前茶》诗
本品款识为矾红彩“彩秀堂制”,器身诗文用料彩书写。“彩秀堂制”款见于雍、乾二朝,且见有一式料彩所书款识。如香港佳士得2024年11月29日拍卖会“清乾隆粉彩万花锦纹碗”,落蓝料“彩秀堂制”楷书款。中国嘉德2021年春拍“清雍正珐琅彩万花锦纹小碗”落蓝料“雍正年制”款。三者对读,推测本品烧造应与雍、乾此式料彩款万花锦纹器物有所关联。

清乾隆 矾红描金海鹤来朝图壁瓶
侈口,束颈,折肩,弧腹及底内收,下承外撇式圈足,其下具仿木莲台座。瓶身均以矾红描金装饰,颈部绘缠枝花卉一朵,腹部绘海鹤来朝图,下绘海水江崖,间生灵芝两丛,海浪描绘颇具装饰效果。共绘八鹤,下方四鹤立于海水江崖中,其余四鹤翱翔天际,间以流云。
明人文震亨《长物志》中称之“壁瓶”,清代则称为“挂瓶”或“轿瓶”。其主要用途为插花,陈之厅堂、轿辇,以作装饰。壁瓶自明万历年间开始逐渐流行,此时壁瓶体型壮硕,悬挂于居室。明代高濂《遵生八笺·卷七·起居安乐篇·高子书斋说》云:“床内后柱上钉铜钩,用挂壁瓶,四时插花,人作花伴,清芬满床,卧之神爽意快,冬夏两可”。清宫壁瓶颇受乾隆皇帝青睐,造型上多有巧思,如僧帽壶式、扇形等。而最大宗的壁瓶为方、圆两式,其中方式多见四方、六方,圆式则多为橄榄式和葫芦式,若本品圆式折肩的造型颇为少见。

宁波博物院“瓶壁生辉—中国历代壁瓶精品展”中一件矾红描金夔凤纹壁瓶
另外,壁瓶多饰仿生座,其中多为仿漆座,以矾红或紫金釉描金装饰,多具托泥。若本品仿木纹者相对较少。检索公私收藏资料,仅见宁波博物院“瓶壁生辉—中国历代壁瓶精品展”中一件矾红描金夔凤纹壁瓶,其装饰技法与本品颇类。另外,本品所绘海鹤来朝图应在乾隆七年(1742年)进呈乾清宫的一对“洋彩海鹤来朝玉环胆瓶”纹饰基础上发展而来,其纹饰主体亦为海水江崖、灵芝及仙鹤,据《活计档》记载,此次进呈三十七件“着配匣入乾清宫头等”,可见对此式之认可和喜爱。本品以海鹤来朝入饰,或具更深层的寓意,较之寻常壁瓶“随行供啸咏,沿途撷芳华”的功用有所区别。无独有偶,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佚名《松鹤图》亦以海水、灵芝以及仙鹤装饰,而且与本品同样描绘八鹤,画作具阙岚风格,时代与本品相若,或可作为此类题材在这一时期流行之佐证。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佚名《松鹤图》

明宣德 御制掐丝珐琅宝箱花纹法螺
此件宣德的掐丝珐琅法螺为明代宫廷藏传用器,造型端庄,胎壁厚重,形制规整。周身饰以缠枝莲花纹,多以单线勾勒枝干,再用曲线串联不同色彩的盛开花朵,花头硕大,在多层次花瓣的衬托下,中心形成珊瑚花蕊。珐琅料质地细腻洁净,色泽纯正,具有宝石般质感,是明代宣德珐琅显著的特征。
明代宣德珐琅颜色品种有红、黄、蓝、绿、白等,在珐琅色彩的运用上,极其注重典雅之美,对于掐丝珐琅图案装饰方面起到了开创作用,影响颇深。在佛教中,法螺作为一种宗教象征物,承载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深远的文化意义,其象征意义有三,一为法音远播,二为清净无染,三为吉祥如意。

明宣德 御制掐丝珐琅宝箱花纹法螺
掐丝珐琅器是一种“舶”来物。以目前所掌握的实物和文献资料看,它是在13世纪晚期至14世纪初叶,吸收并借鉴了由阿拉伯半岛传入我国的“大食窑”制作工艺发展而来的。由于金属珐琅器具有金属的贵重性和珐琅装饰性的特点,特别是它那金碧辉煌,富丽华贵的艺术效果,深得封建帝王和权贵们的赏识,明清二代均在宫内设立专门机构(明代御用监,清代造办处珐琅作)制作生产金属珐琅器,以供宫中使用。
明代“御用监”为制作珐琅器的官方机构,宣德为明代最早的带有官方年号的开始,收藏在大英博物馆和瑞士私人收藏家中的“掐丝珐琅云龙纹罐”上有“大明宣德年制、御用监造”款。明确地说明了宣德珐琅的制作地点。从流传的实物看,宣德珐琅的数量很少,半件难求,极为罕见,一旦出现在拍卖市场,就屡创高价,从而成为掐丝珐琅收藏者梦寐以求的终极目标。
链接
中国嘉德2025秋拍“玲珑”专场
预展时间:11月5-7日
11月8日 嘉德客户日
拍卖时间:11月9日
拍卖地点:嘉德艺术中心B1层 A厅
中国嘉德2025秋拍“宸赏——明清御瓷珍玩”专场
预展时间:11月5-7日
11月8日 嘉德客户日
拍卖时间:11月9日 19:30 顺延
拍卖地点:嘉德艺术中心B1层 A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