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内壁画保护中“为保护而封闭”的思路是否可行?如何在开放环境中实现更有效的保护?如何科学区分并管理不同类型的拍摄行为,以平衡保护与公众需求?
由湖北美术学院、山西省文物保护基金会主办的“2025晋南壁画国际学术会议”第八场圆桌会议近日在山西举行,北京大学教授李松发言时直指当前文物保护中的普遍困境,他以部分壁画为例,剖析了“简单粗暴”的封闭式保护所带来的弊端,并援引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等案例,强调保护的核心在于科学干预而非“一刀切”的隔绝。

北京法海寺大雄宝殿明代壁画
北京大学教授李松现场谈到,“简单粗暴”的封闭式保护,如加装密闭门、限制光线,不仅严重影响了观众的观赏体验,更因阻断了文物原有的空气微循环系统,导致窟内湿度失衡,反而加速了壁画的褪色与损毁。
对此,李松系统性地提出了多项建议:一、技术升级:文物保护必须从“简单记录”转向“动态干预”,亟需在重点殿宇内普及温湿度监测设备,并建立有效的应对机制。二、科学管理:应科学区分闪光灯与普通拍照,摒弃“一刀切”的禁止政策,通过引导与管理满足公众的记录需求。三、构建“预展+数字开放”新模式:他强烈建议利用3D打印和数字技术,在博物馆内设立“预展大厅”,让游客在参观实体文物前,能通过高精度复制品和多媒体交互方式预先了解壁画内容与背景,从而提升观展质量,并缓解实体文物的展陈压力。他强调,这一模式必须有机嵌入整体观展流线,成为必备环节。四、推动数字资源开放:李松教授进一步呼吁,敦煌、故宫等机构应将以全民税收支持的文物高清数字资源向公众开放。他指出,提供官方高清下载渠道,是从源头减少观众盲目拍摄乱象的根本方法之一,文保单位的职责是“保护”而非“占有”,应以服务心态面对作为“主人”的公众。

“2025晋南壁画国际学术会议”第八场圆桌会议现场
针对李松教授的开放理念,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孟嗣徽从专业研究者的角度做了补充。她指出,“打卡式”拍照极易引发参观秩序的混乱,温湿度的剧烈波动是导致近二十年壁画褪色严重的罪魁祸首。她强调,管理单位在“开放”与“控制”之间承受着巨大的现实压力,亟需建立更高效、科学的观众引导与危机应对机制。学者研究和观众打卡要还是区别对待,要思考如何建立既能满足文旅活动所带来的大规模观众,也要尽可能保证学者的研究需求的机制。

榆林2号窟 金身水月观音
会议现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建宇提出了两点建议:“可以参照海外文化遗产的案例,建立博物馆分散人流。在海外,古建筑与遗产保护有一种修建博物馆的模式可以借鉴。”他建议建立专题博物馆,系统性地展示殿内壁画、道藏等文物,以此规避自然光线的影响,并能将晋南地区流失海外的珍贵壁画进行集中呈现,同时,他也认为,可以用好高清复制品(比如王岩松老师复制的壁画,即所谓的“下真迹一等”,可以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真迹观看体验),让爱好者既可以在光线条件更好的情况下观赏、打卡,又不会对壁画遗产带来伤害。

“2025晋南壁画国际学术会议”第八场圆桌会议现场
据悉,本场会议以“壁画保护及资源活化”为核心议题,会议由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变化保护研究院主任冯燕主持,汇聚了北京大学博雅教授李松、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孟嗣徽、澳门城市大学教授葛思康、人民大学教授张建宇、湖北美术学院教授耿纪朋、左奇志等学者。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原政协主席李建民、山西省永乐宫壁画保护研究院前院长席九龙、山西省洪洞县文旅局段建风分别作了主题分享。

流失加拿大的平阳府壁画《朝元图》
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原政协主席李建民就出自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珍藏的元代壁画《朝元图》的出处问题做了专题发言。他通过梳理史料记载,结合在山西省襄汾县汾城镇西圪塔村的田野考察,实地走访了村民回忆,提出了初步判断:这幅流失海外的国宝级壁画,其原出处可能是当地现已不存的修真观。这一发现为追溯流失文物的原始语境提供了一个的线索。山西省芮城永乐宫壁画保护研究院前院长席九龙就永乐宫的壁画的历史渊源与当前壁画保护所面临的挑战等问题展开了专题发言。他认为,壁画和人一样是有生命的,想让壁画永远不消亡也是不现实的,我们可以做的是尽力保护它们,使其消亡的速度无限减缓,让更多人可以看到古人留下的艺术珍品的真迹。曾在山西洪洞广胜寺工作三十多年的段建风也从古建筑与保护保护的忧思等方面分享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