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消息,近日,欧洲多国迎来今年夏季第一波热浪。6月30日,多地出现4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天气,刷新有记录以来同期最高纪录,进入7月,高温仍将持续。
据新华社报道,6月以来,高温天气席卷北半球多国,各国气象和卫生部门呼吁民众注意防暑降温。随着全球加速变暖,极端天气事件将变得更频繁、更强烈,且夏季高温来得越来越早,多地同时经历极端高温也变得更为常见。因此,各国政府不仅应加强预警、帮助民众应对高温天气,从长远看更需积极推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全球变暖。
当地时间2025年6月30日,意大利罗马,游客撑伞遮阳。当日,罗马受到热浪侵袭。
多国遭遇高温“烤”验
虽然刚入夏不久,北半球多国已遭遇高温天气。意大利卫生部发布的27日至29日高温预警显示,该国主要城市迎来大范围高温天气,罗马等多个城市为连续3日高温红色预警。高温红色预警表明天气状况“紧急”,可能对包括健康和活跃人群在内的一般民众造成负面影响。
当地时间2025年6月30日,意大利罗马,游客在热浪中扇扇子。
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6月30日气温飙升。该国三分之二的地区进入高度警戒状态,以应对极端高温和森林火灾。6月29日,葡萄牙东南部一个小镇气温飙升至46.6摄氏度,创下该国6月气温最高纪录。
当地时间2025年6月28日,葡萄牙里斯本,高温来袭,一名女子在伞下扇扇子。
法国气象局当地时间6月30日表示,由于高温天气的影响,自7月1日起,巴黎地区和其他15个省的高温预警级别将调整为红色预警。
当地时间2025年6月30日,法国巴黎,一名戴帽子和口罩的游客在埃菲尔铁塔前的特罗卡德罗广场上行走。
当地时间2025年6月30日,德国萨克森-安哈尔特州塔勒,高温天气下,棕熊和它的幼崽享用冰淇淋解暑。
当地时间2025年6月30日,英国伦敦,高温天气持续,民众购买电风扇解暑。
研究人员认为,欧洲近年来越来越常见、越来越严重的夏季热浪是气候变暖的直接结果。世界气象组织和欧盟气候监测机构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数据显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洲的变暖速度大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
在亚洲,日本多地创下6月气温的最高值。日本气象厅24日发布今年7月至9月的长期天气预报,称今夏日本全国将迎来长时间的酷暑天气,预计高温天气将持续到9月。
当地时间2025年6月30日,日本大阪,夏季高温持续,人们在享受被水雾喷洒。
如何应对高温天气
高温会通过多种途径影响人体健康。任何人都有可能出现热衰竭,症状包括头晕、头痛、乏力、口渴等,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发展为更严重的中暑,甚至导致器官损伤或死亡。
当地时间2025年6月30日,英国伦敦,一块指示牌提醒行人在热浪期间随身携带饮用水。
法国公共卫生署今年3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该国本土夏季高温导致的死亡人数超过3700人,占同期全因死亡人数的2%以上,其中四分之三以上是7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据德国疾控机构罗伯特·科赫研究所估计,仅2024年,德国就有约3000人因高温相关原因死亡。英国公共卫生专家约翰·阿什顿表示,必须采取措施应对高温天气,包括加强水资源管理、大规模植树造林,为城镇提供遮荫。欧盟气候监测机构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科学家尤利恩·尼古拉斯指出,早期预警系统和公共健康策略对保护弱势群体至关重要。
当地时间2025年6月30日,意大利罗马,热浪来袭,一名老年人用便携电风扇降温。
当地时间2025年6月28日,西班牙马德里,气温超过40摄氏度,人们涌入喷泉中消暑。
专家提醒,高温天气来袭时,个人除使用遮阳伞、帽子等防晒外,还应及时补充水分和盐分,预防高温引发的脱水和中暑。户外工作者、老年人、儿童、慢性病患者及孕产妇等群体需格外注意防护。此外,一些高温地区同时也是旅游胜地,游客应注意采取防暑降温等措施,并对高温可能引发的野火等风险保持警惕。
当地时间2025年7月1日,日本东京市中心,一名穿着内置电池风扇夹克的工人在火车站内行走。这种夹克可以帮助工人在夏季高温中保持凉爽。
当地时间2025年6月30日,法国波尔多,热浪来袭,工人们在皮埃尔桥的加固工地上施工。法国已连续数日遭受高温炙烤,部分地区气温高达44摄氏度。
全球变暖放大“热穹顶”效应
随着全球持续变暖,极端高温事件预计将在许多地区变得更常见、更剧烈且持续时间更长,夏季高温来得越来越早。这些变化将对人类健康、粮食与水资源安全以及生态系统产生广泛影响。
当地时间2025年6月30日,瑞士巴塞尔市中心,热浪来袭,人们在莱茵河中纳凉。
针对本轮北半球高温天气,多国专家将其归因为“热穹顶”效应。尼古拉斯解释说,极端高温事件通常与高压系统相关,它们如同“热穹顶”一样,将暖空气困于地表附近,造成持续炎热、晴朗且干燥的天气。全球变暖进一步放大了“热穹顶”效应带来的影响。尼古拉斯表示,今年高温天气发生得较早,这反映出一个更广泛的趋势:随着全球变暖,高温季节提前开始,热浪也更早出现。英国雷丁大学气候专家理查德·艾伦也认为,气候变化加剧了这些天气模式,因此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依然是减少极端天气事件的关键。
当地时间2025年6月30日,英国里彭登,高温持续致贝廷斯水库水位下降,一座古老的驮马桥显露出来。这座桥被认为建于14世纪,于20世纪50年代水库蓄水时被淹没。
全球变暖导致气候更加不稳定,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寒潮也是其中之一。位于南半球的澳大利亚,6月入冬以来已经历多次寒潮。在新南威尔士州古尔本市,22日早上的温度已达到零下10摄氏度。
当地时间2025年7月1日,澳大利亚悉尼邦迪海滩,当地居民准备迎接恶劣天气,预计将有高达200毫米的降雨和每小时超过100公里的强风。
中国气象局27日发布的《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5)》显示,全球变暖趋势在持续,2024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为1850年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值。专家认为,这是以温室气体排放为主的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暖和厄尔尼诺等气候系统内部自然变率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图文来源:新华社、央视新闻、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