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直播打赏乱象,迎来专项整治。日前,中央网信办发布关于开展“清朗·整治网络直播打赏乱象”专项行动的通知,明确将低俗团播引诱打赏、虚假人设诱骗打赏、诱导未成年人打赏、刺激用户非理性打赏4类问题,列为重点整治对象。
针对直播乱象,近年来相关部门开展了一系列专项治理。此次专项行动瞄准直播打赏这一细分领域,体现了治理的进一步深化和精准化。
直播打赏,作为数字经济时代衍生的一种互动商业模式,其初衷是为了搭建内容提供者与用户之间的正向反馈渠道,这对激发创作活力、拓展就业等都具有积极意义。但近年来,各类突破道德与法律边界的打赏乱象层出不穷,危害不容低估。如部分主播以低俗内容博眼球,部分机构靠虚假人设圈钱,更有甚者将手伸向未成年人钱包。这不仅侵害用户合法权益,更污染网络生态,败坏直播行业的社会形象。
专项治理聚焦的四类重点问题中,既有老问题,也有新问题。
老问题如未成年人打赏。2022年发布的《关于规范网络直播打赏 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的意见》,就明确提出“禁止未成年人参与直播打赏”。但现实中,诸如“未成年‘榜一大哥’向主播打赏5万余元”“孩童豪掷6000多元打赏主播”等案例仍屡见不鲜,堪称顽疾。
打赏人的“低龄化”,除了部分家长监护缺位,一些平台、主播和机构刻意规避监管、踩踏底线,无疑难辞其咎。如部分主播以“恋爱交友”“游戏收徒”为幌子诱导打赏,甚至教唆未成年人盗用家长身份信息绕开平台审核,影响极其恶劣。此次专项行动直指这类行为,再次重申了相关底线,那些“惦记着”忽悠孩子打赏、引诱未成年人当“榜一大哥”的行为,不仅不道德,也违法,必将付出代价。
新问题方面,今年以来持续火爆的团播出现以低俗化表演诱导打赏的行为,是典型代表。公开报道显示,部分团播俨然将出演低俗内容当作引流打赏的“捷径”。如一些主播表演含性暗示动作,还以“翻牌选妃”“蒙面摸人”等擦边玩法,甚至“跪爬”“嘶喊哭泣”等不适方式拉票。这些精心设计的互动节目,本质上就是用软色情来最大程度刺激用户非理性消费,将直播变成引诱打赏的低俗秀场。
专项行动明确对这类行为从严查处,释放出清晰的纠偏信号:团播绝非低俗内容的“保护伞”,直播互动玩法必须守住公序良俗的底线,靠擦边来创收的“野路子”,势必越走越窄。
专项整治的意义不仅在于“查处一批、震慑一片”,更要为实现常态化治理打好基础。通知明确要求,要总结专项行动经验,压实平台、主播、MCN机构的主体责任,完善打赏限额、消费提醒、未成年人退款等机制,规范榜单、PK等功能应用。
这意味着,专项治理绝不会是“一阵风”,相关责任主体必须做好长远性、根本性调整的准备。平台当要守土有责,从前端坚决堵住各类违规引诱打赏行为的漏洞;MCN机构要加强主播管理,杜绝“流量至上”的畸形导向;主播自身更需摒弃不择手段赚快钱的思维,认识到合规经营才是长久之道。
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直播打赏不能成为乱象温床。“清朗行动”既是对行业乱象的重拳整治,也是为行业健康发展矫正航道。唯有将专项整治与长效治理相结合,确保各主体守好本分,才能让直播打赏真正回归合规、自愿、理性,既保护用户合法权益,也为行业可持续发展筑牢基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