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是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制定的第三个五年规划建议,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建议。
制定和实施好“十五五”规划纲要,是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分阶段有步骤实现既定战略安排的必然要求。
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优势。一部共和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接续制定和实施五年规划的历史,也是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识上不断深入、战略上不断成熟、实践上不断丰富的历史。在这个意义上,读懂了五年规划(计划),就读懂了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也就读懂了不断推进和拓展的中国式现代化。
继全国两会关键词、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关键词、“百年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关键词、“小常识与大道理”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关键词等系列专栏后,2025年10月起,联合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政治学会开启“30词读懂五年规划”专栏,推出30篇理论普及文章,以14个五年规划(计划)为主线,结合“十五五”规划建议的相关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和解读。
今天的关键词是:时代主题。
【本文摘要】
明确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使我国避免了对国内外形势做出过于严重的估计。在准确判断时代主题的基础上,我国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为我国制定五年规划提供了遵循。
中国共产党对时代主题的认识,曾一度继承了“战争与革命”的传统观点。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战争与革命”概念已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时代主题。
到“六五”时期,我国国内外形势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国内,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识,我国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在各个领域逐渐展开。在国外,20世纪七八十年代,虽然冷战仍在继续,局部冲突此起彼伏,但是国际总体形势趋于缓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政治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增强。此时,我国加强了对外交往,国家领导人频繁出访,使我国对国际局势有了更深的把握。
1985年3月4日,邓小平会见日本工商代表团,指明了时代主题。他提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抓住了这两大问题,也就从错综复杂的国际矛盾中抓住了制约影响其他矛盾的主要矛盾,把握住了时代主题。
时代主题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世界新科技革命。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世界新科技革命推动下,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深,国家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大大增强。在这种条件下,任何国家都已不可能单纯依靠军事力量来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经济、技术上的较量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邓小平提出:“世界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经济、科技在世界竞争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这种形势,无论美国、苏联、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不能不认真对待。”总之,生产力大发展,决定了世界各种基本矛盾的发展演变和沉浮兴替,最终导致了时代主题的变化。
准确判断时代主题,对我国科学制定五年规划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发展才是硬道理”,其他一切工作,都要服从并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按照这个基本思路,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分三步走,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中等发达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规划更加清晰地呈现出来。
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世界形势变乱交织,人类再次行进至历史的十字路口。准确判断时代主题,对我国科学制定“十五五”规划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