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日,科普中国的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篇题为《“出片式旅行”,正在毁掉当代人的假期?》的文章,10月7日人民日报的微信公众号对这篇文章进行转载,该文章具有大量的阅读、点赞和转发量,显示出网友对出片与旅游意义的关注。作者窦媛媛表示:“旅行最动人的风景不在取景器中,而在我们与世界真诚相遇的目光中。”引人深思的是,这样的一种论调并没有得到网友的一致认同。支持作者的网友的意见如,“最好的风景不应该留在相机里,而应该留在脑海里”,“为了拍照忽略了旅途的各种美好是舍本逐末的行为”。部分网友的反对意见是,“旅行的意义就是让出行的人开心就好”,“拍照留念也是开心的一种表达方式”,“可是没有照片,脑海里的画面会模糊”。首先,出片为目的的旅行和感受意义为目的的旅行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在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中,这二者为主导的旅游方式都可能会出现。其次,哪怕在以同一个目的为导向的旅游经验中,另一种目的也可能在不经意间达成。比如,以与朋友相处的景德镇陶瓷旅行中诞生了“人生照片”,在出片为导向的旅行中产生了与自然风物的深层契合。

旅行自拍
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在《娱乐至死》(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中提出了媒介即隐喻的判断。该论断延续了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的思考,揭示了电子媒介是一种系统,围着组织和分配的系统产生了某种话语的结构。高速移动互联网与社交媒体平台的发展为出片实践提供了技术支撑与内驱动力。目前学界对出片研究的结论是:出片文化的流行不仅是媒介塑造的结果,也是个体通过媒介去反思媒介社会与回应(answer back)社会加速进程的能动实践。本文将从青年自身的主体偏向与价值认同入手,选取7位热爱拍照打卡的青年进行深度访谈,并结合上海、苏州、南京等热门旅游城市的实地考察,分析青年如何通过拍照的经验获得情绪舒缓与情感联结的。此外,在访谈过程中也发现存在着个体喜欢拍照打卡但并不将照片分享至社交平台的特殊样本,此类群体喜欢与亲密朋友的现实联系但不喜欢在社交平台上留痕,为研究出片文化实践注入了新的视角。
一、情绪经济下的出片文化
瑞典地理学家托斯特恩·哈格斯特兰德(Torsten Hagerstrand)在20世纪60年代建立时间地理学,该学科根据时间资源的分配和空间位置的交汇来分析个体的行为和互动。戴维·哈维根据在其理论基础综合了生活叙事学指出:可以将个人的经历理解为“时间-空间中的生命之路”,这个说法兼具时间的贯通感与空间的立体感,它“开始于日常的各种运动程序,扩大到一生中不同阶段的各种迁移运动”。【1】自拍反映了个体生命的主要阵地从附近扩展到远方,以及真实空间与数字空间的混杂。“与世界相关联的是人造物品、人手的产物,以及在这个人为世界中一切居住的人们之间发生的事情。”【2】通过将精修图发布至视觉媒体平台的行为,我的形象成为某种公共空间的一部分,吸引他人的注意力和情绪反馈。
出片是数字时代与平台社会的重要现象。2020年后,在节假日旅游并将精修图片分享至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平台的队伍愈发壮大。2025年,国内对出片文化的研究成果陆续涌现,2025年5月,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唐可巍和张彦在《青年沉迷“出片”的困厄与开解》一文中指出个体出于幻想完美、经验完美与观看完美的逻辑加入出片实践,并指出青年渴望通过身份占有、时空占有与照片占有来缓解对自我价值的深层焦虑,出片无助于青年建立自我同一性。2025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的丁汉青教授在《年轻人为何执着于“出片”》一文中从公众的内在需求与行动模式、技术可供性、资本介入三个方面分析出片文化的流行原因。本文对8位了解出片文化的个体进行采访,以下是被采访对象的情况:
表1:受访对象编码信息
编号
出生城市
工作或学习地址
背景
访谈方式
F1
安阳
苏州、上海
初中老师
现场访谈
M1
咸阳
西安
大学老师
现场访谈
F2
安阳
西安、上海
硕士研究生
现场访谈
F3
庆阳
上海
硕士研究生
现场访谈
F4
银川
北京、西安
大学老师
现场访谈
M2
齐齐哈尔
西安、北京
硕士研究生
现场访谈
F5
无锡
南京、上海
硕士研究生
现场访谈
F6
太原
上海
硕士研究生
现场访谈
出片实践一方面得益于旅游景点的数字化转型与平台化实践,旅游景点将“出片”“该地等你来打卡”为宣传手段,游客的到来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旅游景点管理水平的提升和配套设施的完善,以南京钟山风景区为例,该风景区包含了梧桐大道、明孝陵、美龄宫、灵谷寺等景点,“电瓶车小哥”将游客从入口送到不同景区。除了平台与景区的推动外,出片也是个体尤其是青年自身选择并积极参与的结果,以苏州园林为例,“江南烟雨”对北方人有天然的召唤力,受访者表示:“去看看园林和博物馆,圆了我的烟雨江南梦。”(F1)选择打卡地、在社交网络上浏览其他人的成片与反馈、和朋友约好出行、选择合适的衣服、化妆、精修,这些步骤是将照片发布至社交平台的必要准备。受访者表示:“我女儿和我讲过,网络和平台为生活带来了很多惊喜。从筛选物品、凑满减、下单、浏览物流到最后签收、打开包裹,拿到令人满意的商品让人倍感快乐。我想拍照出片也一样如此。”(M1)同时,针对部分群体追求出片但不发布的行为模式,本文提出的问题是:性格、境遇与反馈的不同如何影响出片实践?本文采取实地考察与深度访谈的方法,将出片文化放在情绪经济的视域下,以“媒介即隐喻”为理论切入点,关注电子媒介将语境营造为共鸣并重塑现实的过程。
二、自我关照的镜子与情绪打气筒
戴维·哈维(David Harvey)以“时空压缩”(time-space compression)审视了资本主义积累的过程,并将“拼贴社会”视为资本生产方式的转移,而非新的社会的文化征兆。【3】时间和空间以及我们对它的体验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生重大变化,因而激起了后现代主义的转折。情绪和思想的“去私人化”(deprivatized)和去个人化(deindividualized)消除了共同世界的开放性:“人都变得彻底私人化了,也就是说,他们既被剥夺了观看和倾听他人的机会,也被剥夺了被他人观看和倾听的机会。”【4】有数据显示,很大比例的中国城镇居民心理呈现亚健康状态,较高比例的中国城市青年群体面临着情绪焦虑问题。【5】加速社会的个体承担着更多压力与责任,如何调节心态与情绪就显得尤为重要。

2025年6月17日拍摄于上海市辅德里公园
拉康的三界理论由弗洛伊德的自我、本我、超我的人格三分理论发展而来,指的是主体运用象征符号为界限将世界分为实在界、想象界和象征界。该理论描述了符号界先于主体的存在,表明实在的不在和语言于人的外在的状况。现实实在(actual entity)需要通过一系列融入群体与社会的实践来证明自身的社会价值。人要到符号界中去弥合与象征界的分裂,进而实现自己的欲望、确立自己的身份。受访者表示:“我看到别人在朋友圈发一些出门游玩的照片,也想为自己拍一些好看的照片。”(F2)我想树立怎样的形象、我具有的可能性都是在不断地探索中完成的。出片是集体冲动影响下的个人行为,个体对是否要加入出片队伍也有自己的考量。“我和朋友组合起来就是有美丽的衣服、会拍照、会提供情绪价值的队伍。之前我穿的衣服都很日常,拍照后才知道我穿吊带裙还挺好看。”(F5)三界理论揭示了出片行为后复杂的心理动因。个体一方面留恋着想象界(Imaginary Order)的虚幻形象,又谋求着象征界((Symbolic Order)的身份认同。管健指出,情绪经济具有消费虚拟化、产品数字性、心理补偿性、行为符号化的特点。【6】与“拍照搭子”一同出片的尝试是青年群体创建“共享的价值符号”的尝试,为个体提供了自我关照的镜子。社交平台上不同时期的照片宛如鲜活的档案库,受访者表示:“通过这些照片,我能看出哪个时期的我状态最好,并督促自己管理身材,更好地照料我自己。我并不追求白幼瘦,只是我体型偏胖,减肥也会让我更健康,不那么邋遢。”(F2)出片在结果上指向分享美照,但该行为可以达到关照自身、亲近自然,与同伴沟通等多种目的。受访者表示:“研究生以后,感觉同学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忙,能和两三个好朋友一起吃顿饭、聊聊天,也能拍出来好看的照片,何乐而不为呢?”(F3)
三、在高度理性化状态中重返自然
从传统社会中的生命时间到现代社会的钟表时间的演进中,个体披布上新的生活质地与时空感受,从直接生产者转变为工资劳动者。【7】在与本源性时空的分离以及不断漂泊、面对新变的生命体验中,现代社会的个体普遍感受到被抛于天地间的孤独、生命易逝的脆弱与自我实现的焦虑。海德格尔指出,操劳由寻视引导,以劳作为主要任务的个体的寻视围绕着工件世界中的上手之物,“寻视本质上是有所去远的寻视,……它离开切近上手的东西而趋向遥远陌生的世界”。【8】
“欣赏自然美,总是混杂着这个被工具化和被肢解的世界上的单独主体的患难经历,带着忧郁症与厌世的标志。”【9】阿多诺对自然美受到压制的判断的论述综合了海德格尔与席勒的思想。被工具化的世界中诞生了海德格尔的被抛境况(Geworfenheit),自然为了开采资源的目的而被摆置出来;被肢解的世界意味着“天人合一”“拈花一笑”的古典世界及其价值体系被打破,人的完整性也被肢解了。社会的理性化与工业化再次唤起群体对情绪的关注和对自然的向往。
当我们生活于文化的高度理性化状态时,对感性的尊重与重新唤起不仅意味着人的全面复归,更说明了人的存在本身的目的和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海德格尔强调“诗意的栖居”就不仅是对传统意义上的哲学反思,更是现代意义上的人性化固守。【10】
山水“关乎着在朝和在野、出世与入世,以及文人的品格与气节等诸多观念和立场,成为复杂的文化与精神复合体”【11】。山水之游和俯仰之姿代表着中国人体验生命和感悟大道的方式,表现了人存在于世无需证明的自由和适性从心的应然性。出片流行也受到与自然合一、隐逸田园的文化传统的影响。元代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充满诗意的典故:“林逋隐居孤山,畜两鹤,纵之则飞入云霄,盘旋久之,复入笼中。逋常泛小艇,游西湖诸寺。有客至逋所居,则一童子出应门,延客坐,为开笼纵鹤。良久,逋必棹小船而归,盖尝以鹤飞为验也。逋不娶,无子,鹤子梅妻。”【12】在复兴发扬传统文化的方针引领下,国风也吸引了越来越多不同年龄阶层的个体的加入。出片也重新发现了传统文化、建筑、装饰、习俗的魅力,提供了商业增长点,使青年自发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受访者表示:“我看陈都灵的《贵女》时喜欢上了明制汉服,希望后续有机会拍上一套。”(F5)
自然又表现为万物,美就在这万事万物上显露出来,人的性灵于其中卷舒开合。我生于天地间,承担着使其他存在物实现其自由的责任,其他生命自由的实现正充盈着我的自由。受访者表示:“我五行缺木,在自然环境中会感到身心舒畅,也暂时屏蔽掉了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和无法解决的困扰。”(F2)不被打扰的自然之旅为个体提供了前进的“缓冲带”。自拍的行为取代了拍摄时人与情境的融合,也引发了一些学者对出片的反思。“手机先吃”“手机先看”说明电子媒介代替了人的感官获得了对场景的第一手资料,而人们能否在拍照打卡获得捕捉到意义呢?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已给出了答案:“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最高的视听享受并不在于外物对感官的充斥,而在于我与外物的交互感应。以出片为宗旨的游玩也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澄怀观象的可能。“人与境偕”是无法被某种姿势所代表的,难以在以打卡为目的旅行中获得。
四、情绪经济下的象征性社会互动
在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的理论视野下,文化是人类以象征符形式来表现的继承性观念体系。象征性社会互动正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合意义而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过程,其功能是为了赋予行为动机和确定行为取向。文化普遍被认为是对那些无法回避的现实的一种具体化的反应,一种与之打交道的制度化方式。人们围绕着象征符的公共演出行为是一种具有象征意义和特定目的的文化行为。“私生活的贫乏源于他人的缺席;就此而言,私人无法显现,从而他存在就如同不存在一样。”【13】受访者表示:“我没有熟人圈子和事业,生活没有支点。我很羡慕身边有些朋友能在年轻时创业、工作或留学。拍照能找点事情做,让生活有点色彩。拍一套美美的照片也能让我有出行的动力,要不然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御宅族了。少年心气为不可再生之物,年轻的时候多出去看看吧。”(F2)
对色彩、乐趣、审美、幸福感的追求以及缓解焦虑、愉悦自己的消费导向催生了情绪经济。“情绪经济是基于情绪消费逐渐形成的一种经济模式,是指以满足消费者情感需求为目标的经济活动,以情感体验为核心动力的经济形态。”【14】

2025年9月26日,三丽鸥上海宏伊国际广场店。
“痛包”“三丽鸥系列”“小马宝莉卡”“哪吒周边”在青少年群体中颇为流行,是情绪经济的直观显现。谷子经济(Goods Economy)也引发学界的关注,乐晶、王兆铭指出:“商业资本也通过符号增值的方式不断挖掘青年们的消费欲望,最终走向一种亚文化消费主义。”【15】年轻消费者对能够提供情绪价值的商品有较高需求。对于Z世代消费者而言,他们愿意“加码”买单的商品具有精神意味。
在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的视域下,意义交换的前提是交换双方必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这个空间中的个体有接近的生活经历和文化背景,对传播中所使用的语言、文字等符号含义有共通的理解。出片实践在根本上是维系与特定他人的情感与意义空间的手段,目的是构建或拓宽这样的意义空间。受访者表示:“我以为美图分享会给我带来更多的交流机会,后来发现朋友圈的分享并不会吸引比我身份或资历更高的人的关注,就减少分享了。提高自身才是王道。”(F2)并非热爱拍照打卡的人都会将照片发布至社交平台,这一点发现补充了出片研究中的缺口。受访者表示:“现实对我来说没有那么重要,我喜欢虚拟世界,比如网文,我不喜欢把自己的近况分享到社交平台上。”(F1)同时,人们对照片的精致度的追求根据个人对“为什么拍照”以及社交平台的功能的理解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受访者表示:“我喜欢为朋友们拍照,照片为我们留下那一瞬间,我不在乎照片是不是完美的,只要它是生动的,有意义的,那就够了。”(M2)也有受访者表示:“拍照发朋友圈对我来说就是记录生活,我不在乎在别人眼中是美是丑,别人喜欢与否对我的生活没有影响,敢发朋友圈也是一种勇气。”(F4)
五、结论
技术世界中个体对自然的亲近也带有自我疗愈的价值寻求。在时空压缩与社会加速的背景下,出片折射了社会比较机制的流行下青年深层的身份焦虑。“情绪经济的消费并非来自消费者特定的客观消费需求,而是为了弥补某种心理缺失,从而表现出较强的补充性消费动机。”【16】个体试图以“精修图片”来展示自身的高价值、良好的生活状态与稳定的情绪,这正是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缺乏支点的代偿方式。在象征性社会互动的理论视角下,在共通的意义空间中,个体才能获得意义交换。可以进一步推出的是:具备这样的意义空间是出片所追求的身份确认实现的基础。不是所有见证出片的个体都会加入到“出片”的行列中,这也证实了青年群体并非对某一流行事物从众跟随,而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受访者表示:“我不会来这个地方拍照,因为这并不是现阶段我的核心需求。我需要睡觉。”(F6)在全民自媒体的环境中,出片是个体寻觅仪式感、与他人建立关系、与环境发生联系的主动选择。
人工智能技术高度发展的背景下,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紧密交织,拟态环境愈发演变为人类选择和行动时的唯一参考。出片的流行既是受到平台和商家推动的,也由于各个环节与工种的完善更容易实现。“我在某某地很想你”的打卡行为体现了消费者与平台资本的双向互动。对出片的追求会使得完美自我和完美影像的幻象难以直面真实的自我和平淡的生活。“一生要出片的中国女人”的流行语从侧面说明了出片在某种程度上是个体将自身构建为生活中的强者的身份的尝试。加入到出片队伍中的个体也对这一行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反思,充斥着精修图片的网络环境让精致美等于注重形象的精英阶层,将喜欢素颜的个体被视为低魅力、低价值人群,从而使“原生的脸”在网络中消失了。“有时候男朋友会让我发照片,我会问他已经在一起这么久了,难道我长什么样你不清楚吗?我了解到别的朋友在恋爱过程中也有这样的问题。我认为人的魅力不是静态的精修照片所能概括的,而在于情境。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境中她的表现力是不同的。”(F2)
重要的不仅是真实面容在网络中的消失,而且是深度和真实在现实中的消失。生活不是九宫格的表演,而是充满着拼搏的汗水、竞而未得的失败和永失吾爱的遗憾。意义无法从光鲜亮丽的展示中得出,而在于我们为梦想付出的每一个瞬间。仪式感在每一个重要的时刻,也在于用心生活的每一天,在于接受生活本身的阴晴圆缺。人生无法“开美颜”,是用一生从见山见水到“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再到“见山仍是山,见水仍是水”的修行的过程。我们无法从别人的目光与评价中找到真正的自己与前进方向。“在现代世界中,公共赞赏空洞地、每天以越来越大的数量被消费着”【17】,以至于当赞赏达到一定限度,它也不能有效地支撑主体的精神世界了。突破完美自我身份和完美生活影像的解决之道在于:认识到长久的力量与情绪支撑在于人本身的才能,真正的生活在于对人的潜力的发掘。
注释:
1 (美)戴维·哈维.后现代的状况[M].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265.
2 (美)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M].王寅丽,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34.
3 (美)戴维·哈维.后现代的状况[M].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282.
4 (美)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M].王寅丽,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39.
5 数据参见艾媒网:《2025—2029年中国情绪经济行业:情绪经济崛起,从功能消费到情感共
鸣的商业新赛道》,https://www.iimedia.cn/c102-0/106951.html,2025年10月24日访问。
6 管健.“情绪经济”:展现消费新场景[J].人民论坛,2024,(06):86-89.
7 (德)马克思.资本论[M].郭大力,王亚南,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530.
8 (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267.
9 (德)西奥多·阿多诺.美学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97.
10 易存国:影视文化[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14.
11 高世强.山水精神、山水影像与山水行动[J].艺术评论,2023, (01):8-20.
12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M].
13 (美)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M].王寅丽,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39.
14 蔡依彤.从Jellycat品牌谈情绪经济下的毛绒文创设计策略[J].丝网印刷,2025,(15):77-80.
15 乐晶,王兆铭.青年新消费主义:“谷子经济”的发展脉络与文化机理[J].中国青年研究,2025,(09):5-14.
16 张夏恒.情绪经济的内涵诠释、现实价值与发展路径[J].河南社会科学,2025,33(10):46-53.
17 (美)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M].王寅丽,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