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电梯爬山、缓降式蹦极、躺平式漂流……据8月12日《工人日报》报道,这个暑期,一种被戏称为“窝囊旅游”的新型旅行方式正在年轻人中悄然兴起,其核心特征是将传统旅游项目中的体力挑战元素降至最低,以低门槛、低强度的投入换取情绪价值体验。这种追求“最小体力消耗、最大心理舒适”的旅行模式,与传统观念中“跋山涉水、挑战自我”的旅游方式形成鲜明对比,以重在“取悦自己”的属性,成为当下年轻人出行游玩的“新宠”。
“窝囊”本是个贬义词,而“窝囊游”则是年轻人的一种自嘲,展现了他们独特的生活态度。“窝囊游”之所以走红,关键在于精准戳中了这一届年轻人“又菜又爱玩”的矛盾心态。传统蹦极的自由落体让人望而却步,缓降装置可让肾上腺素与安全感达成和解;徒步登山的疲惫劝退懒人,观光电梯则让“登顶成就感”与“零体力消耗”兼容;激流漂流的狼狈让人却步,躺平式随波逐流便将刺激感转化为“山水间神游”的惬意……
今年暑期,推出“窝囊旅游”体验的景区门票热度显著增长,这恰恰印证了这种“低门槛体验”的魔力——它不否定年轻人对新鲜事物的向往,只是为“胆小者”留一扇门,让“想尝试却不敢”的人,也能体面地触摸诗与远方。
从更深层次看,“窝囊游”的流行还折射出年轻人更追求旅行消费中的情绪价值。在平日较大的工作压力之下,一些年轻人早已厌倦“用假期累垮自己”的旅行,而是更需要“少点体力消耗,多点心理舒适”的疗愈,“窝囊游”正好满足了这份需求,让旅行不再是“证明自己能吃苦”的勋章,而成为“取悦自己最重要”的宣言,以及当代人对抗压力的“减压阀”。
“窝囊游”的流行更给文旅市场上了生动一课,倒逼其完成从“标准化供给”到“个性化满足”的迭代。当玻璃栈桥、天空之镜等“网红项目”陷入被复刻的怪圈,“窝囊游”的流行启示我们:景区不必执着于“全民通吃”,而应读懂不同群体的需求,深耕“细分赛道”——为体力有限者设一部登山电梯,为胆小者安排一种温和蹦极,为疲惫者留一片躺平水域,甚至是在蹦极台边多一句鼓励,在登山扶梯旁加一排降温水雾……这些细节里藏着的“温度”,或许比任何营销都更能留住游客。
“都坐电梯了,那还叫爬山吗?”某种意义上看,旅行本就没有什么标准答案,从“跋山涉水”到“躺平看景”,变化的只是形式,不变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文旅行业既能容得“特种兵”的急速冲锋,也能纳下“窝囊者”的悠闲自洽,才算真正理解了“以人为本”的深意——最好的风景,永远是“我觉得舒服”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