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小叙事,城市大文明。
5月14日,“家国万里·时光故事会”上海市弘扬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主题活动在上海邮政博物馆举行,多组家庭先后登上舞台,现场分享他们的家风家教故事。“传家宝”甘薯、老照片、家书……无论是祖辈的家国情怀、几代人的接力守护,还是扎根上海的外国友人、新时代的家庭教育,一个又一个鲜活故事不仅解码了家风传承的“基因密码”,更折射出上海这座超大城市的文明底色,成为城市软实力的生动注脚。
“家国万里 时光故事会”上海市弘扬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主题活动现场。本文图片均为记者 吴栋 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上海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始终坚持“对标中央要求,突出海派特色”,通过开展寻找“最美家庭”、创评“文明家庭”、组织“时光故事会”等形式,引领全市参与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家庭文明创建工作,以好的家风支撑起好的民风、政风、社风,构筑符合上海社会主义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定位、城市品格和城市精神的家庭风貌。
“我们通过这些举措,将家庭作为社会治理的基础单元,以‘小家庭’文明助推‘大社会’和谐,形成了具有超大城市特色的家庭文明建设路径。”上海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这场以家庭叙事为主要形式的主题活动,能够成为上海打造传承优良家风、引领家风文化的重要平台,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一代家风,数代传承
“我今天带来的‘传家宝’,就是我手上拿着的这个甘薯。”徐光启后人徐德培将大家十分熟悉的甘薯带来了时光故事会现场,并动情讲述了明代著名科学家、农学家和政治家徐光启引种甘薯、赈济灾祸的故事。
徐光启后人徐德培现场讲述徐光启引种甘薯、赈济灾祸的故事。
原来,徐光启晚年因父丧回乡守制期间,得知福建一带引种的甘薯(番薯)产量高、耐旱涝,可救荒,但当时朝廷禁止番薯外传,他便让商人将薯藤缠入缆绳偷运至上海,并亲自试种推广。他还撰写了《甘薯疏》详细介绍栽培技术,使这一作物在江南广泛种植,后来成为仅次于水稻、小麦的第三大粮食作物。到了清代,江苏、浙江、山东、安徽等地发生灾荒时,许多饥民就是靠甘薯度过灾荒的。
“徐光启不仅仅是个学问家,更是一个心系苍生、胸怀家国的实践家。这个看似不起眼的甘薯,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就是我们家族最好的传家宝!” 徐德培说,几百年来,徐氏后人一直牢记先祖“经世致用、报效国家”的家训,也一直在追随先祖家风,“我带来这件传家宝,就是想提醒自己和后人,哪怕我们如甘薯一般平凡,也要牢记祖训,要为国家的富强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职业教育的奠基者、社会活动家、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的曾孙黄翔则带来了一张特别的照片,通过两位祖辈的动人故事,讲述黄炎培和后人“做一个拳拳爱国者”的家风家训。
黄炎培曾孙黄翔现场讲述黄炎培和后人“做一个拳拳爱国者”的家风家训。
“照片上的人是我的爷爷,也是黄炎培的次子黄竞武,照片旁边是曾祖父给爷爷的题词:‘我们每一回走过北京天安门,望见高高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想起千千万万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牺牲生命者中间有一个是你’”黄翔讲述道,1949年4月,国民党反动派加紧对爱国民主力量进行残酷镇压,当年5月12日上午9时,距上海解放仅15天,黄竞武在办公室被国民党保密局特务绑架,他在狱中受尽酷刑,忠贞不屈,于5月18日凌晨被杀害。黄竞武去世后,黄炎培在照片上写下了这段话,其中有悲痛,有不舍,也有自豪,有告慰。
“我们家族以爱国为第一要义,从黄炎培到黄竞武、黄大能,都一直致力于做一个拳拳的爱国者。”黄翔说,现在生活在幸福的新时代,虽然不用像先辈那样献出生命,但是黄家人依然把拳拳爱国心作为家训,“我和我的下一代都是普通人,我愿追随祖辈的家训,做一个爱国情怀的继承者、追随者、宣讲者,与祖国、与人民同频共振,守护好我们的传家宝!”
同样代代传承了数百年的,还有一个承诺。
明代万历年间,大书法家董其昌升任礼部尚书,正值同窗金学文新居落成,董其昌亲笔书写匾额“瑞旭堂”并附赠两株牡丹,其中一株名为“粉妆楼”。金家24代人代代传承,倾心守护。1995年为了更好地保护古牡丹,金家后人将其连同董其昌题写的古匾,无偿捐赠给国家,从“传家宝”变“传国宝”。
“江南第一牡丹”第22代守护人金书林在活动现场与董其昌在上海的后人相拥。
“这是一场跨越500年的传承守护,这是一株盛开500年的古牡丹‘粉妆楼’。”从青葱小伙到耄耋之年,已接力守护这株“江南第一牡丹”40余年的金书林拿着一朵牡丹花来到了现场,讲述了这个接力守护的感人故事,展现了金家重情守信、代代传承的好家风。
一代家风,数代传承。在他们的动情讲述中,现场观众不仅看到了优良家风是如何代代相传的,更领悟到其中蕴含的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
家国情怀,接续守护
家国万里,血脉相连。有国才有家,国泰则民安;有家方成国,家和则国兴。在上海,不少家庭都将深厚的家国情怀刻进了家风家教的基因密码,接续几代人从事国家建设,守护国家安宁。
“家国万里 时光故事会”上海市弘扬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主题活动现场。
卢扣章一生与飞机打交道,作为飞机总装车间特设工,装配、调试、排故屡立奇功,将60余架飞机送上天空,本该共享天伦的年纪,却退休不退岗,为了国产大飞机C919能够准时起飞,他又埋头苦干了10年。在他的引领下,女儿、女婿全部从事飞机相关行业,未来希望将一辈子与飞机打交道的经验传输给现在更多年轻人,让他们成为飞机制造的中流砥柱,让天空中飞满中国人的大飞机。
朱瑞霞曾经是江南造船集团的一位清洁女工,却刻苦钻研焊接技术,成长为焊接大师,我国首艘航空母舰、首艘江海联运LNG 船、首艘大型驱逐舰、首艘科考船雪龙号都有她的参与,一代代全新船型成功下水的背后都有她的身影。她的爱国情怀深深影响了整个家庭,丈夫、儿子、儿媳同样是江南造船的一线岗位职工,一家人在平凡中铸就不凡。
“我们家传承的家训是‘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报效国家,不负国家不负党’,这段家训源于我的爷爷王怀文。” 来自红色家庭的王腾蛟分享了一家三代保家卫国的故事。原来,他的爷爷是铁道游击队成员,先后参与了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立下赫赫战功;父亲是铁路公安干警,曾抓获重大持枪杀人犯而荣立个人二等功;他自己则加入了上海消防排爆部队,在处理一次爆燃火情中最后一位撤离,创造了无人伤亡的奇迹,也因此荣立个人二等功。一家三代舍小家为大家,守护国家安宁和百姓安居。
家风汇成国风,家运系于国运。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中国人始终将家国情怀熔铸于生命基因中。这些一个家庭几代人从事国家建设工作的案例,充分展现了上海这座城市文明家庭传承优良家风,厚植家国情怀,为国家建设贡献家庭力量的基因密码。
海纳百川,近悦远来
海纳百川、开放创新、共享未来,这是上海的城市基因,在这片卓越的热土上,正吸引越来越多的海归人才、新上海人、外国友人选择这里、喜欢这里、扎根这里。
“家国万里 时光故事会”上海市弘扬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主题活动现场。
“玉米之家”巫永睿家庭是从海外归来的科研伉俪,扎根上海发光发热。夫妻二人在大西北求学,在美国深造,于2013年回国建立实验室,不断攻坚克难,在玉米品质研究领域取得国际影响力。一家五口很早就选择在上海安家,也在这里找到了属于他们的热土。三个儿女健康成长,其中两个女儿经过7年体操训练,双双获得“国家一级运动员”称号。
“二八立志离村庄,只做爱心卖鱼郎。疏星路遥观世界,芳草无名绿四方”。新上海人杨晓月从老家安徽来上海20多年,在菜场和妻子经营河鲜生意,童叟无欺,不仅卖鱼小摊生意做得风风火火,还坚持为社区残障人士、孤寡老人送鱼送菜送温暖,赢得广泛赞誉。他们用自己朴素的家庭故事生动诠释了新时代的家庭观,而上海这座城市,也由此成为他们的第二故乡。
那哲是尼泊尔人,2006年来到上海留学,毕业后毫不犹豫地选择留沪工作。“40年前,父亲曾在这里留学,告诉我很多关于上海的故事,因此我也爱上了上海,选择了上海。”如今,那哲在微创软件工作,管理着一个将近60人的“小小联合国”,他把自己和妻子还有三岁女儿的小家与这个大家紧紧联系在了一起,“看着这座城市的飞速发展,我们的内心也充满安家上海的幸福感。”
“家国万里 时光故事会”上海市弘扬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主题活动现场。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新时代的家庭教育应该是怎样的?活动现场,被称为“600号女神”的金金带来了一场催人泪下的心理实验,邀请四十组普通家庭进行“三分钟对视”,揭开了城市生活忙碌的节奏中,家长和孩子的心声和烦恼。
现代生活彼此缺乏了解应该怎么办?12年前,林琳的儿子遭遇严重车祸导致截肢,在夫妻二人的引领下逐渐走出困境,成长为一名热爱生活、阳光的高中生,林琳也通过组织社区教育读书会、阅读推广等,获得了自我成长;汤贤懿家庭则是一个被跑步运动而改变的家庭,儿子汤米虽非专业跑者,却秉承父志,自律地在运动中不断成长,父母以身作则,成为孩子成长的优秀榜样。
家庭文明的上海方案
一组组家庭的文明家风传承故事,正是上海这座超大城市文明治理隐性基因的一个缩影。
天下之本在家。推动家庭文明建设,是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必然要求。2022年,“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这些都为推进家庭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也赋予了家庭文明建设在新时代新的内涵。
上海不断完善创建工作机制,并开展多元主题专项活动,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形成了具有超大城市特色的家庭文明建设上海方案。
近年来,上海市积极推进家庭文明建设工作,注重统筹推进、加强资源整合、完善精准服务、推动社会参与,在体制机制、项目运作、人才队伍、舆论宣传、理论研究等方面不断探索创新,推动家庭文明建设工作进一步健全巩固,推进争创文明家庭、共建卓越城市、共享美好生活的社会氛围进一步形成。
发挥先进典型引领效应是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传统,也是家庭文明工作的传统。上海自上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评选“五好”家庭,以先进典型的案例来带动广大家庭向善向美。进入新时代后,这一工作方式又展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比如,近年来市文明办创评“文明家庭”、市妇联和市文明办联合开展寻找“最美家庭”等特色工作,引领全市家庭参与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家庭文明建设工作,以好的家风支撑起好的民风、政风、社风。
“家国万里 时光故事会”上海市弘扬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主题活动现场。
主办方表示,此次举行的这场时光故事会,希望以家国情怀为底色,以家风故事为纽带,共同探寻家庭文明的时代价值。上海正通过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让优良家风走出家门、走进人心,让每一个家庭都成为传承文明的桥梁、弘扬美德的阵地,让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精神,在上海这座城市的每个角落生根发芽,为上海打造人民城市最佳实践地贡献“家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