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清唱剧《布兰诗歌》在中国内地的首演是在上海。40年后,港芭版《布兰诗歌》也是在上海首登中国内地舞台。
11月14日-15日在前滩31演艺中心,香港芭蕾舞团将带着《布兰诗歌》亮相上海国际艺术节,这也是“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的压阵之作。
香港两大旗舰艺术团——香港芭蕾舞团、香港管弦乐团,将牵手上海本地合唱团,以超过300人的豪华阵容呈现这台巨作。

香港管弦乐团
8米高台环绕舞台
清唱剧《布兰诗歌》是德国作曲家奥尔夫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其歌词源自德国一间修道院中发现的中世纪神秘诗稿。
作曲家从中选取25段,以“春”“小酒馆”“爱情”三个篇章,表达出对财富、爱情、欲望、贪婪等或神圣或世俗的题材的诠释。

《布兰诗歌》剧照

《布兰诗歌》剧照
港芭艺术总监卫承天编创的《布兰诗歌》,是他与香港管弦乐团驻团指挥廖国敏一拍即合的一次艺术探索,力求用编舞令音乐的戏剧张力更上一层楼。
“奥尔夫充满力量的音乐和坦率直白的十二世纪歌词给了我不少点子,为我编导的芭蕾舞注入能量,透过舞者肢体的律动爆发出来。”卫承天说。
文学也为这部作品提供了灵感。英国女作家伍尔夫的短篇小說《奥兰多》讲述了一位生于伊丽莎白时期英格兰的年轻男子,有一天突然变成了女性,从此不再衰老,并一直活到1920年代,经历了数段爱情故事。
港芭版《布兰诗歌》也设置了这样一位拥有不死之身的主角,观众将跟随她的舞步走过中世纪到现代的时间长河。
“这部小说反映了我们对爱情的永恒追求,虽然奥兰多的愿望从未完全实现。人生也是如此,但最重要的是追寻的过程。”卫承天说。

《布兰诗歌》剧照

《布兰诗歌》剧照
视觉呈现是一大亮点。环绕舞台的8米高台,营造出仿佛修道院内部的感觉。上海音乐学院合唱团与春天少年合唱团组成的唱诗班,层层叠叠站满高台,将与香港管弦乐团带来视觉与听觉的双重震撼。
悬于舞台中央高处的轮盘上,舞者以伸展四肢的体态站立其中,仿佛达芬奇名作《维特鲁威人》的复刻——这样的画面正与《布兰诗歌》开篇“哦,命运女神”中的“命运之轮”不谋而合。
16米天梯悬挂空中
港芭驻团编舞家胡颂威的《最后的歌》,同台上演。
这部作品同样也有文学根基,以王尔德1888年的短篇小说《夜莺与玫瑰》为灵感,配以巴赫音乐,以理想与欲望为核心,探讨“美”的意义。
“芭蕾对肢体控制、线条的要求都十分严谨,一收一放都讲究美感,这与王尔德推崇的唯美主义非常契合。”胡颂威说。
作品中所阐述的主题,不再是夜莺为了帮助男孩追求爱情而自我牺牲的悲剧,而是在讲述一个关于王尔德的故事。
“夜莺象征着他对美的追求,夜莺的死也呼应着当时唯美主义倡导运动的失败。作品将在巴赫不规则的旋律中,舞出情绪的高低起伏。”胡颂威解读。

《最后的歌》剧照

《最后的歌》剧照
原著中的“玫瑰”形象将不再出现在舞台之上,转而以一架16米长悬挂在空中的天梯,来代表其所象征的欲望。
音乐选取了巴赫的一首经文歌和四首器乐作品。香港管弦乐团不再隐藏在乐池,而是来到舞台上。他们所演奏的音乐,是美国指挥家斯托科夫斯基改编的弦乐版本,将小提琴和古键琴质朴的织体,提炼成纯净忧郁的浪漫情调。
作品最后,胡颂威留下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尾,“希望每一位观众都能从中找到他们各自的理解。”

《最后的歌》剧照

《最后的歌》剧照
“两部作品的音乐、风格对比鲜明,但同时被同一个主题扣连,那就是‘爱情与追求’,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卫承天说。
为了参演艺术节,香港芭蕾舞团、香港管弦乐团派出了最强阵容。叶飞飞、汪庆欣、杨睿琦等港芭明星首席演员悉数亮相。港乐将在驻团指挥廖国敏执棒下,由乐团首席王敬和首席大提琴鲍力卓领衔,歌唱家邱芷芊、任胜之和刘涛也将参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