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整个艺术空间的展墙成为画布,所有来到现场的观众都可以化身为主角,成为完成展览空间“艺术品”的创作者,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获悉,位于上海市茂名南路的大沪联合艺术空间曾于2019年入围上海最美公共空间,开放至今已举办了七十多场艺术展览及美学活动。这一艺术空间11月底即将搬迁。近日,该空间举办了最后一场告别秀 “追痕,定格时空记忆”,邀请曾经在这里参展的艺术家与公众来此涂鸦画画,在展墙上留下痕迹与记忆。
据悉,此次“追痕”作品将会一块块切割下来,除赠送空间的有缘人之外,并选择合适的时机在大沪联合艺术空间的新址展出。
位于上海茂名南路1号的大沪联合艺术空间是2019年对外开放,以打造城市会客厅理念,推广和传承上海文化,在过去六年多时间里先后举办七十多场艺术展览及空间美学活动。与传统的艺术空间不同,大沪空间由知名建筑设计师顾忆设计,内部空间别具一格,自然流畅的曲线形成洞穴式墙壁和窗户,把5个大小展厅连在一起。展陈中,在中西古董家具、装置艺术的搭配下,观者将置身于既原始又现代沉浸式的展厅里,从而获得奇妙的艺术体验。这一空间在开幕伊始即入围上海最美公共空间。

位于上海茂名南路1号的大沪联合艺术空间

大沪联合艺术空间内部
今年11月30日,因这一历史建筑整体改造的原因,这一艺术空间即将搬离。为此,大沪联合艺术空间艺术总监刘骅想着与空间说再见的同时,或许能留下什么。于是,一场名为 “追痕,定格时空记忆”的展览活动应运而生。
了解到,这场以“追痕”为主题的展览为期一个月,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整个空间将作为画布,所有来到现场的观众都化身为主角,成为完成展览空间“艺术品”的创作者。而这件共创的“追痕”作品将会一块块切割下来,除赠送空间的有缘人之外,并选择合适的时机在大沪新址展出。

大沪联合艺术空间展览海报(部分)

切割下的“追痕”作品
据悉,“追痕”活动由艺术家倪卫华发起,是针对一切痕迹肌理的视觉干预活动。最初,倪卫华以架上绘画作为追痕的方法实验。之后,他开始以社会公共空间的老建筑、废墟墙、新建毛坯房、岩石、旧木板等为载体对象,以自然的痕迹和人为涂写的叠加痕迹为图像资源,将社会公共空间那些被遗忘和忽略的痕迹图像凸现出来,成为一个被挪用和干预过的新图像和新视觉景观。之后,他又发动公众参与并将追痕的方式不断拓宽。
自从2018年起至今,“追痕”活动已在全球15个国家、30多个城市举行,累计360多场次、近2300人参与。这些参与追痕的人,包括艺术家在内的各种职业参与者,零绘画基础的社会各阶层人群,他们以墙面为载体,以各种痕迹为线索进行描摹和复刻,以此对抗一种集体无意识的遗忘。

“追痕,定格时空记忆”活动现场

“追痕,定格时空记忆”活动现场
如今,这场“追痕”艺术活动成为了大沪联合艺术空间在茂名南路1号的谢幕演出。活动现场,多位曾在空间举办过展览的艺术家和众多艺术爱好者,在空间墙壁上纷纷“追痕”做画,告别这个艺术空间以及过去的美好艺术记忆。

“追痕,定格时空记忆”活动绘画作品

“追痕,定格时空记忆”活动绘画作品

“追痕,定格时空记忆”活动绘画作品

“追痕,定格时空记忆”活动现场
对于这一活动,展览的学术主持、芝加哥艺术学院教授蒋奇谷表示,“这场艺术活动本身,就是对当代艺术最好的诠释,关注和记录当下正在发生的一刻,艺术赋权,人人参与。”另一位顾问、策展人顾凯军说,“今天,在这个展览现场,所有人包括我自己,都将参与‘追痕’绘画中,观众也是艺术家,艺术家也是观众。”倪卫华则说,“追痕,就是定格时空记忆,告别,是为了下一场新的开始。“
“追痕”艺术展将持续至11月30日。周二至周日每天上午11时至下午6时,对观众免费开放,无需预约。大沪联合艺术空间将搬迁至茂名南路205号瑞金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