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复旦史学系成立背后的人与时代

article/2025/9/20 8:36:55

2025年是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成立100周年。百年来,复旦的历史学(包括历史地理学)学科,已经形成成熟的自身学术特色与传统,特别是“通才”与“专才”并举的教学体系,“博大精深”与“兼容各家”的合作精神,成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本文着重在讨论1903至1925年间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的历程,试图说明和探讨学校历史和地理教学、课程设置、师资建设、组织沿革以及基本特点。

一、震旦学院与复旦公学时期

马相伯先生创办震旦学院(1903-1905)和复旦公学(1903-1917),确立学习泰西之学与重视国学(包括文学史乘和方舆)的思想,成为复旦始终秉承的办学宗旨。

1903年,马相伯创立震旦学院,提出“欲革命救国,必自研究近代科学始;欲研究近代科学,必自通其语言文字始”。学习西方语言科学是当务之急,但同时,加强国学教育,不可偏废。“泰西国学未有不首重国文——盖国文与爱国之心关系密切。”为此,马相伯亲自指导制定震旦学院的教学计划,历史和地理课程赫然在列。在学院第一份章程中,历史(History)和舆地(Geography)名列甲科文学附课第一、第二科目。学院还引进设置了新式的师范教育,其中也包括教授历史和舆地。

1905年,震旦学院改为复旦公学(1905-1917),当年中秋节开学,这是现在复旦大学法定创立纪念日。马相伯担任复旦公学督学(校长),李登辉担任总教习。复旦公学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大学,实际上是大学预备,公学的正科分为文科类和理工科类。正科第一类文科内容就包括历史和地理内容;例如在第一年,学习本国政治历史和政治地理,还要学习专门史,例如宪法史、政治史和欧洲近世史。

进入正科前,有预科四年学习(后来的中学部分),涉及到更多的历史和地理教育。预科第一、二、三年的教学中,教授中国历史、舆地;亚洲及世界历史、舆地,世界专门历史,如希腊罗马历史,上古、中古及近世史,以及高等舆地,所有课程都规定了固定的课时数。另外,文理两科第三年,可以选修一些专门史,例如:宪法史、政治史等。

复旦公学早期学生培养出很多著名学者,包括历史学和自然科学大家。在1908年6月10日(光绪三十四年五月九日),首届公学高等正科毕业生8人名册及考试成绩单,其中丁班生陈寅恪为九十四分二,列该班第一,竺可桢八十八分六,列第四。

民国初期(1912-1917),史地知识课程细化,师资增加,列为入学标准之一,以及学校的八大学科之一。民国元年(1912),复旦公学恢复办学,7月3日《民立报》刊出的“复旦公学招生(广告)”中,明列历史地理课程是入学标准之一。

民国二年(1913),复旦公学将早期学校名义董事会,改组为近代欧美大学普遍采用的决策型董事会管理模式,成为中国近代首个设立董事会决策管理的大学,大力推动了学校和学科建设。首期董事会由孙中山、陈其美、于右任、王宠惠等社会精英担任校董;七十三岁的马相伯受聘为南京府尹(市长),推举李登辉担任校长,主持校务、继续办学。1月中下旬,召开改组后的第一次董事会,推举王宠惠为董事长兼副校长,李登辉为校长,负责学校具体事务。

根据董事会批准的《复旦公学章程》第二章规定:中学科的学程中必须学习历史地理课程,包括:世界地理、地文(Physical Geography)、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中学二、三年级的历史地理学程为选修课目之一,四年级的历史为必修课;大学预科一二年级都设有历史地理学课程,课时为每周2-3小时。

史地师资力量逐渐增加,自己培养教学人才。在1913年6月的《复旦公学同学录》刊载的12位教员名单中,至少有3位教员教授内容涉及到历史地理方面,占教师比例1/4。同年(1913),本校第一类毕业生张晏孙担任英文、地理、历史教师。1913年冬季出版的《复旦公学同学录(民国二年冬)》刊登的15位教员中,有4位史地教员,占比1/4多,其中,杨晟、叶秉孚为本校培养毕业后留校任教。史地教员除了教学之外,在学校里很活跃。1914年,史地教员蒋梅笙发起成立“国乐演奏会”,杨晟组织“复旦新剧社”,活跃校园文化。

1915年,学校修订完善章程,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学科体系,历史地理成为八大学科之一,教材全部为最新英文论著。学科体系分为八大类,分别是国文、算学、物理、化学、外国文学、哲学、政治法律和历史地理八大类;总计60门课程,其中23门课程采用原版外国书籍,历史地理采纳当时最新最优论著为教材,共有六部,全部为自选的英文书籍。

第一届学士毕业 1912年

第一所学生宿舍照片

二、复旦大学成立,历史地理学科日趋完善并成为独立学科

1917年由复旦公学改组为复旦大学,逐步走向近代高等教育学府;1923年开始的江湾校区建设,大大促进了历史地理教学与学科建设和发展。

1917年9月校庆前夕,董事会按照民国政府高等教育规范,通过决议:“复旦公学改组为大学,设立文理商三科及国文部。”大学部和中学部合署办学,都在徐家汇的李公祠,本年度教职员共30人,春秋两季学生总数554人,学校办学和规模都上了新的台阶。

1917年冬季,李登辉校长亲自赴南洋各国募捐,第二年(1918)年返回,开始新校区建设。“于江湾陆续购地为复旦大学校址,至九年积有七十余亩,十年开工建筑,筚路蓝缕,始简毕巨。”1922年,大学部迁往江湾新校区,中学部继续在徐家汇校区。江湾校区的建设使用,成为复旦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开启了复旦大学新的发展历程。

重视史地教育,成立历史地理部专门负责。大学章程规定:凡进入大学本科和预科者,必须具备相应符合的知识和条件,其中包括“历史,须略具世界史知识”。并且把“历史地理部”学科的设定,与其他六部学科并列:分别是国文部、物理部、化学部、哲学部、政治法律部和历史地理部。

国文部教学中,保留传统的经史子集的优秀史籍。例如:战国策、史记菁华録、庄子、列子和诸子史。国学专修科,要求研习史学,在第一、第二、第三学年,分别是每周6课时,学习“正续资治通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所有课程名称和教学内容,按不同年级分别列出英文说明。

中学教育中,重视中国地理和历史教育,明确史地教学目的。第一年级每星期三小时学习中国地理,使用课本为中华书局新制本国地理教材,目的是“此科注重自然地理俾学者知国内之广大富庶,激发其爱国务实之思想”。而第二年级学生每周三小时学习中国历史,采用中华书局新制本国史教材,目的是 “此科注重文化之增进,政治之良窳,人才之优劣,俾学者以明了之目光得正确之识力”。

与以前相比,这一时期的历史地理教学有非常明显的特点,课程的内容得以丰富、学习范围得以扩大,例如针对不同年级所设课程中包括:

世界通史General History :此科授中学三四年级学生。前两学期授古代史,自有史时代至罗马覆亡,及诸古国之文化,而以希腊罗马为主要;后二学期授中古史及近世史,其中于列国政治发展,国际交涉,特别重视近数十年来物质和学术方面的进步。教学方法,除课室讨论外,随时检验;学生要选读课本以外其他书籍,以供参考。

世界地理 Geography of the World:此科为中学二年级学生而设。宗旨在使学生了解全球形势,各国疆域及物产概要,国家首都和商业大港口,水路要道,以及国家的政体,均为本科所注意。上学期授亚洲地理,下学期授欧美澳诸洲及各大群岛。讲授时,遇名都巨埠,讲师或令学生按图指其位置所在,或令其自绘简略地图以练习。

断代史和国别史。欧洲近世史和十九世纪史(Modern European History, History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东方诸国史(History of Eastern Nations);对应当代重要事件,开始了“时事选读(Reading in Contemporary Events)”;特别重视商业实业历史(Commercial & Industrial History),专“为习商科诸生而设,使具商业上应有智慧”。

课程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英文教学。所有历史地理课程介绍、对象、教材和授课人,都有英文对应说明,例如:历史系(Department of History),授课人:PROFESSOR M. N. ZANKL, PROFESSOR  T. Y. LUM等等。具体课程:如Course I. General History. ——Outlines of world's history. Intended primarily for students of the preparatory department. Prerequisite for all advanced courses in history. Textbook: Renouf's Outlines of General History. 其他如:Ancient and Mediaeval History 以及Modem History等都有对应的英文说明和授课教师名字。

这期间,随着学科建设加强,史地教员的人数也有很多增长,引进海外学习归来和部分外籍教师。在总数为28人(含李登辉校长授课)教员中,约有14位教员教授的内容涉及到历史地理内容,占比50%左右,包括海外学成归来和外籍教员。例如:美国加立福尼亚大学毕业的林奇恩,教授实业史、商业地理、经济、和外国历史;国外学士毕业的M. N. Zankl,教授19世纪和现当代欧洲历史。

这期间,学校最大的成就就是江湾新校区的拓展,这为学科建设提供了巨大的空间,独立的史学系应运而生。

江湾校址图

三、史学系的单独设立,大大促进了学科发展

1925年,复旦大学史学系成为独立的学科,为学科发展有了组织保证,学科的课程完善和教师队伍建设,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根据《复旦大学丙寅年鉴》(1926年)的详细记载,1925年,复旦大学史学系作为独立学科建立,隶属文科,由当时的文科主任余楠秋兼任系主任。

学科单独设立的规划与实施

由于一门独立学科的建立,需要很多主客观条件,而且会有一个时间段的进程。例如,包括但不限于直属学生、专兼任教师,以及学生宿舍、教室和经费等条件的准备实施过程。《复旦丙寅年鉴》收录了各科主任学科建设报告,其中余楠秋、刘大白和刘庐隐都分别明确谈到了史学系的设置,但在设置时间上,略微不同,为了详细说明,以下单独引述不同的细微差异,以此来详细了解史学系成立的全过程。

观点一:文科主任余楠秋认为1925年春季设置史学系,未来还将添设更多学科

余楠秋在“一九二五年文科经过之报告”中明确提出,史学系是文学科最近所添置的内容,而且提到新学科设置需要的基本条件。文科“为本校开办最早之一,初兼文法心理诸科,其后分科渐多,乃得专于文学及艺术上之增进。民八(1919年)以后所定课程,皆含有专门之研究。且以实地练习,务使学生于畅晓学理之外,兼解应用,得其所以曲合社会需求之道”。“今春学生来者益众,设教行政,颇难普及,特将政治学系社会学系划分,另组成社会科学科。其余诸系仍属本科。综计现有学科为教育学系、经济学系、普通文学系、史学系、近世方言学系。而史学及近世方言两系,乃系最近所添设。”“现因新闻事业日益发达,虽经列入本科学系,而分门实授,迄今尚付阙如,学者不免觖望,明春拟再加设此系,添授各种新闻科目。其它如哲学、图书、法律三系,容临时查看学生需求之缓急以及人数值多寡,酌予次第添设。”

报告的落款时间是“十五,元,一”,即民国十五年,1926年元月一日。

各科主任照片,左下为余楠秋

观点二:中国文学科主任刘大白提出史学系是“将来还预备增设的两个专系”之一(1926年4月以后)

刘大白以中国文学科为例,首先提出新学科与是否有“直辖学生”、“特设的学程”,以及学生“宿舍”,是一门学科独立的重要条件。

“复旦大学中国文学科,是1925年秋季才产生的——她的过去,就是她底胚胎时期。她在胚胎中,本来称为国文部。因为校长李登辉先生重视国文的缘故,向来使国文部独立于各科之外;而把教授各科院学生国文的责任,完全付托国文部担负着——当时的情形,和现在不同的,是本部没有直辖的学生,没有给专攻国文者特设的学程。”刘大白特别提出“直辖学生”的重要性。“1924年夏间,前国文部主任劭仲辉先生以为‘国文部独立,虽足以表示本大学底重视国文;但本大学学生人数,差不多将近千人,而没有给他们一个专攻中国文学的机会,还不能说充分地重视国文’——因此,向本大学行政院提议,主张改国文部为中国文学科;那时候行政院也认有改部为科的必要,有于是年秋季实行的决议。但后来因为宿舍不敷,只好从缓。到了1925年秋季,新宿舍告成,才实行改部为科;于是她便有了自己底生命。”

其次,学校各方面支持和社会需求,是学科未来发展的主要前提。中国文学科“至于她底将来,发育的程度如何,虽然此时还不能作十分有把握的预测;但是如果她母亲的乳汁充足,社会所供给她的滋养料,又比较丰富,她底逐渐长成,也未必不可预期的”。

第三,文史哲的发展,需要将来增设历史系。“我们给她预计的生活历程中,本来打算分设三个专系:一、文艺系 二、文艺教育系 三、新闻系 但是在这三个专系以外,将来还预备增设两个专系:一、设历史系以养成中国史学的专门人才;二、设哲学系以养成中国哲学底专门研究者。因为历史和哲学,虽不是纯文学,而他们合纯文学的关系,却是比较密切的。不过这却要看她母亲底乳汁量如何,和社会供给她的滋养量如何而定的。”

刘大白文章的落款时间是“1926年4月1日,在江湾”。

各科主任照片,右上为刘大白

观点三:社会科学科负责人刘庐隐主张历史系“皆有从速设置之必要”,但没有明确具体时间

刘庐隐毕业于加利福尼亚大学文学士,是政治学、市政学及哲学教授,他代表社会科学在“社会科学之过去现在及未来”一文中,也涉及到史学系,但是列在“从速设置之必要”之中。换言之,在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史学系尚未设置。“本校社会科学系,轫始于三年前本校文科之政治学系。当时以规模尚小,政治学系附丽于文科而已足。”“至十四年(1925年——作者注)春季,学生习政治专科者骤增,遂由行政院议决,于文、理、商、心理、四科外,添设社会科学科,内分政治学社会学两系推何葆仁先生为主任。是议既定,即于是年春成立政治学系;同年秋季增设社会学系;而两系又设研究院及大学两部。”“本年(1926年——作者注)春——凡关于政治学社会学两系之课程及教授上之设备,又稍见完备。同时,本校关于生物学及心理学方面之课程与设置,亦大为扩充,于是本科学生所必需之基本科目皆备矣。”“学生人数方面之增进,与学校设备方面之进步,俱使本科有日益发展之趋势。”“属于社会科学科范围以内之各学系,除现有之政治社会两学系外,皆有从速设置之必要。如历史、经济、法律、人类学等,皆续以次设置,而后本科之内容,方为充实。入手之法,拟先增聘此数科之专门教授,并增加其课程。”“以后努力发展者,则在因学生人数之增加,与经济能力之活跃,从课程图书教授三者着力而已。”

刘庐隐最后提出的建立独立学科的两个重要内容:第一,学科设置的初始前提是:专门教授;增加专门课程。第二,学科进一步发展的条件是:学生人数增加;经济能力支持;课程;图书设备;教授师资。刘庐隐的文章没有明确的落款时间,但最早不会早于1926年年初、而不晚于当年底。

综上所述,作为文科主任、后来兼史学系主任的余楠秋的报告应该更有说服力,而姊妹学科的中国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科,不是直接当事者,但很有佐证价值,特别是学科独立应该具备的前提条件,很有参考价值,而在设立时间上,略微差异是很有可能的。

由此推定,复旦大学史学系是民国十四年(1925)年春季提出设立的,这也是目前复旦大学历史系认定的最早成立时间。另外一种假设也合乎情理的:即史学系作为独立学科的建立有一个时间过程(1925-1926),而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点(1925年春),史学系设立的提出,是在1925年春季,但随后立即付诸实践,例如招收直属学生、配备教授教师,以及配置教室和宿舍等具体事宜,也许会有迟滞的时间段,但最晚在1926年底前完成,这也许是两位姊妹学科负责人有略微不同时间段的认识的原因。而在1927年的章程里,可以明确看到满足上述条件的史学系作为独立系的存在。

右上为刘庐隐

史学系独立后,学科建设得到长足发展

《复旦大学章程》(1927)规定:文科分七学系,史学系位于第四,为文科重要系别。史学系的课程设置,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类:

必修课程,在不同学期,有不同课时和学分,包括:欧洲史、美洲史、法国革命史,以及专门的经济史、欧战史。学分从2至6分不等;选修课程主要有:国别史(美国史、英国史、罗马希腊史),特别根据当时社会需求,增设欧美殖民政策史、日本政治史。

师资队伍建设有很大的发展。例如哈佛大学毕业的孙锡麟,讲授哲学和中国外交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法国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张凤(天方)开设考古学和诗歌原理课程,考古学在当时应该是很新颖的课程。由本校培养的学生走上史地教学讲台,例如:本校心理学士彭兆良,担任中文及地理教员;甘泊夫人(美国籍),担任英语外国历史教员(复旦中学)等。

四、复旦大学早期历史地理学科建设的特点

复旦历史地理教学、师资和组织历程与震旦学院、复旦公学和复旦大学的发展,在大方向是一致的,但就学科本身而言,又有自己的特点。

1、马相伯和李登辉重视历史地理教育,采用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奠定中学西学并重的办学宗旨

马相伯创办的震旦学院(1903),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同时学习国学并重的近现代办学思想和实践,学习本国和西方历史和地理;复旦公学继承并发展了这个优良传统,李登辉带来的美国教育思想和实践,丰富了复旦公学的办学宗旨。在预科和正科中,都有历史和地理的内容,包括中国历史、欧洲近世史和希腊罗马史和中国地理、亚洲地理和世界地理,以及一些专门史,宪法史、政治史,吸纳和培养了最早的史地学教员。

辛亥革命后,复旦公学的历史与地理成为八大学科体系之一,标志着复旦公学由旧时代的教育,逐步走向近现代的高等教育学校。1913年,首创以孙中山等社会精英参与的近代大学董事会管理制度,董事会和以李登辉为校长的管理团队团结合作,以三民主义为核心的民主科学办学,倡导中西兼顾的“以研究学术造就专科人才为宗旨”的近现代教育思想,建立包括历史地理在内的八大学科体系,把中外历史地理知识作为入学标准之一,选择英文书籍作为教材。著名的史学家陈寅恪就是这一时期培养出的大家。

2、史学系独立是学科建设与国际高等教育体系一致的重要标志之一

1925年,学校明确提出设置史学系,在随后几年中逐步完善,第一次明确提出历史教学目的是:“在与读者以史学之专门知识而养成史学之通才”,在独立学科原则下,完善学(课)程教学内容,组建由国内外知名学者组成的教员体系,包括聘请开风气之先的考古教师授课。不同于之前为其它学科提供单纯史地课程,史学系建立后,采用英文教材与教学,为本系学生提供专业训练,为其他学科学生,提供了不同学期、阶段、方向、领域的丰富的课程教学通识教育的选择,建立以“史”为编号序列的课程体系,特别是涉及欧洲和美洲历史地理,重要的国别史,商业、经济和殖民专门史等的讲授。另外,丰富的历史地理讲座、交流的校园文化也是史学系的重要特点和传统之一。

3、史学系与时俱进,开设中国近百年史、中日外交史和日本史

独立后的史学系,继续发扬爱国务实的办学精神,根据现实与社会需要,开始全新课程。最明显的例证,就是1931年第一次设置“中国近百年史”为必修课程,并且占有最高的6学分,与近代欧洲史同等重要,高于美国史、英国史的3学分份量;同时,要求学生在选修其它一些课程时,必须优先修完“中国百年史”;课程表中还增设了“中日外交史”和“日本史”。在1933年的课程中,第一次设置“中国民国史”、“日本侵略满学史”,配合之前开设的“日本政治史”、“日本史”等课程,是九一八事变后,学校重视对自己和侵略者的研究、积极抗战而专门设置的课程。

总之,复旦大学的历史地理学科建设,贯穿了复旦各个不同发展时期和关节点,逐步丰富完善课程师资和教学研究体系,以及不同的组织架构。这期间,复旦的历史地理教学研究从创立之初就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不同于其他高效的鲜明特点,历史学和历史地理学教学与研究,互补互助,引领学术风气。1925年春,以及之后一段时间,复旦历史学科在生源、课程、师资和教学与研究体系,以及物理空间和设备等具备前提下,单独成为独立的学科,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了组织框架的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彭珊珊
    图片编辑:张颖
    校对:张亮亮

    http://news.xdnf.cn/WmdZGLvdbA

    相关文章

    “韦伯之问”与人类文明互鉴

    过去一二百年间世界范围内涌现出关于中国的诸多全局性“世界之问”。这些由海外中国研究学者提出的“世界之问”展示了因中西文明传承、社会发展、文化体验与学术传统迥异而致的“他者”视角。其中,“韦伯之问”就是引发热议、影响深远的中国学核心议题之一。当下我们在文明互…

    全球史与科技史的对话

    第三届全球科技史研究工作坊暨第一届全国科技史研究生论坛在沪举办2025年9月13日至14日,第三届全球科技史研究工作坊暨第一届全国科技史研究生论坛以“全球史与科技史的对话”为主题,在上海大学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上海大学历史学系主办,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世界科技…

    传染病与欧洲国家:比较视野下的欧洲百年防疫策略

    作为工业化和城市化开启较早的国家,英国、法国、德国等国较早经受了传染病的威胁,如何应对传染性疾病,成为当时政府的重要责任和义务。对于这些国家的传染病防控策略与具体政策制定实施实践,历来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关注。但将其统合起来,进行对比研究,目前学界尚不多见。鲍…

    体坛联播|樊振东德国杯首秀获胜晋级,花滑奥运资格赛打响

    樊振东在德国杯比赛中获胜。樊振东亮相德国杯助萨尔布吕肯晋级北京时间9月20日凌晨,乒乓球德国杯八分之一决赛,萨尔布吕肯与多特蒙德展开较量。在首盘单打比赛中面对苏迪,樊振东没有给对手任何机会,以11比4,11比2,11比7连下三局横扫对手,为萨尔布吕肯打响了本场对决的开…

    小鹦鹉,大生意

    作者 |姜姜发布 |消费纪声明 |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再发布当代年轻人的生活里,“陪伴”的形态早已跳出固定框架。有人把情感倾注在小猫身上,为选一款猫粮反复对比配料表,周末能拿着着逗猫棒陪猫玩一下午;有人把牵挂系在小狗身上,哪怕加班到深夜,也会拿上牵引绳陪…

    上海国际武术博览会开幕,全球5000余名运动员汇聚申城

    黄浦江畔武韵流芳,虹口北外滩高朋满座。9月19日晚,第十二届上海国际武术博览会开幕式在世界会客厅外举行,来自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代表齐聚黄浦江畔,共同见证了这一国际武术盛事的焕新重启。开幕式以“薪火传世破界共生”“和光寰宇天下共武”“光耀未来连通世界”三…

    伊朗谴责英法德强推安理会恢复对伊制裁

    伊朗外交部当地时间19日晚发表声明,谴责英国、法国、德国当天试图强行推动联合国安理会恢复制裁伊朗的决议,表示伊朗决心继续推进和平核计划,同时保留“回应的权利”。声明说,英法德此举“非法、不合理且挑衅,严重损害当前外交进程”。在安理会没有达成共识且有多个理事国…

    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彭国忠加盟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文学院官网更新资料后显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彭国忠已于今年8月起任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彭国忠,1966年生人,安徽霍邱人,教育部重大人才项目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他的主要学术研究领域为唐宋文学、词学、文献整理,还担任中国古代…

    中国驻菲律宾大使黄溪连即将离任

    据中国驻菲律宾大使馆消息,9月19日,中国驻菲律宾大使黄溪连辞行拜会菲外长拉扎罗。黄溪连大使感谢拉扎罗外长和菲外交部对其履职给予的支持和帮助,赞赏菲外交部在拉扎罗外长带领下发挥的建设性作用,希望中菲关系在双方共同努力下早日重回正轨。上述消息显示,中国驻菲律宾大…

    特朗普签署法令对H-1B签证加收10万美元新费用

    当地时间9月19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大幅改革H-1B签证项目,要求申请人缴纳每年10万美元费用,否则不得入境。新规将把企业为H-1B申请人支付的费用提高至每年10万美元,确保引进的外籍劳工“真正具备高度技能,不可替代”。白宫强调,这项新规将促使企业优先培训本土人…

    美军确认华盛顿州直升机坠毁致4名特种作战士兵遇难

    央视记者获悉,当地时间9月19日,美国陆军特种作战司令部确认,一架MH-60“黑鹰”直升机本周在华盛顿州刘易斯-麦科德联合基地附近坠毁,机上4名特种作战士兵已确认遇难。陆军表示,事故发生在当地时间周三晚间9时左右,当时直升机正执行例行训练任务。遇难士兵隶属于第160特种…

    光明日报:是数字技术“腐蚀”了大脑,还是我们用过度了?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光明图片/视觉中国【健前沿】编者按数字时代,大数据推动社交媒体个性化推送大量碎片化、“短平快”信息——虽然这契合了快节奏生活下人们对认知放松的潜在需求,但“填鸭式”的信息灌送却存在着认知和心理健康的潜在风险。对此,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怎样防范…

    美股三大指数续创新高,苹果涨超3%

    美东时间周五,美国三大股指连续第二个交易日收盘齐创新高。道指涨0.37%,标普500指数涨0.49%,纳指涨0.72%。美联社指出,这得益于美联储降息。美联社报道称,美联储官员本周早些时候确实表示,他们今年和明年可能会进一步降息。他们希望为就业市场提供支持,就业市场已经放缓…

    中国科学院院士、分子生物物理学家王大成病逝,享年85岁

    据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发布的讣告,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分子生物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王大成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9月19日10时0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讣告指出,王大成先生热爱祖国,对党忠诚,严于律己,治学严谨,…

    深度|跨越山海五十年,上海援摩洛哥医疗队纪事

    50年,197批,2025人次,这一串数据述说了上海援摩洛哥医疗队员们不畏艰苦、用医术架起中摩友谊桥梁的故事。摩洛哥,这一位于非洲西北角的国家,与上海相隔一万多公里。1975年,第一批上海医疗队踏上这片土地,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医疗援助历程。9月19日,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

    浦江潮头眼望全球,一个高层次国际科创论坛的18岁“成年礼”

    18岁总会被赋予很多特殊的意义,对一个人是如此、对一个平台也是如此。18年是一段很长的路,这个节点被视为成熟的标志,或许走过的当下无甚感怀,但当未来回首,这或许就是那个关键的转折。2008年,浦江创新论坛呱呱坠地。一直以来,这个高层次的国际创新论坛汇聚全球顶尖智慧…

    明查|美国少年接受电击疗法“治愈”同性恋?讽刺新闻莫当真

    速览- 网传“得克萨斯州青少年接受电击疗法后‘治愈’同性恋”的说法不实,相关说法源自讽刺新闻网站notallowedto,该说法使用的图片在2017年已经出现,展示的是电休克疗法在治疗具有严重自残倾向的自闭症儿童方面的案例。- 尽管电击疗法曾经作为所谓“转化治疗”(conversion…

    观察|沙特与巴基斯坦达成“共同防御”,对美国和印度释放什么信号?

    沙特阿拉伯和巴基斯坦政府9月17日正式签署共同战略防御协议,由于协议提到,第三方针对两国任何一国的攻击将被视为“对两国的侵略”,其合作迅速引起舆论关注。据新华社18日报道,沙特阿拉伯王储兼首相穆罕默德本萨勒曼与到访的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谢里夫在会谈后发表联合声明。…

    美前国家安全顾问迈克尔·华尔兹出任美国常驻联合国大使

    迈克尔沃尔兹(资料图)当地时间9月19日,美国参议院确认前国家安全顾问迈克尔华尔兹出任美国常驻联合国大使。美国总统特朗普当选当日,宣布任命众议员迈克尔华尔兹担任美国国家安全顾问。今年5月,华尔兹因“群聊泄密门”离职。责任编辑:苏晨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澎湃新…

    葡萄牙宣布将于9月21日承认巴勒斯坦国

    葡萄牙外交部长兰热尔当地时间9月19日,葡萄牙外交部在一份声明中宣布,该国计划于当地时间9月21日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此前7月28日至30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的和平解决巴勒斯坦问题和落实“两国方案”高级别国际会议上,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15个西方国家的外长发表联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