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世界读书日。在短视频化的当下,如何唤醒我们的文化体力?我们邀请几位学者一起来探讨,并回答读者的相关问题。本期是上海师范大学语言学副教授王弘治的一份答卷。
看书和看影视综,都是文化消费,哪个对你的影响更大?
我个人的文化消费,主要还是以读书为主。影视综艺这些年也看了不少,就是觉得有点缺少新鲜感,美剧《24小时》《越狱》那种让人欲罢不能的烧脑感,现在好像很少遇到了。
书本的世界可能更广阔一些,书本的原创性,也比影视剧更强一些。我自己认识当中的盲区,比如历史、哲学,以前可能没读过很多这方面的书,那么阅读这些作品,就好比是开拓新的认知领域,能够保持认识上的新鲜感。
如果选一本书送给你身边喜欢看影视综的朋友,你会送TA哪本书?为什么?
我想推荐的是北京出版社出版的一整套的“启蛰系列”。那么丛书比较多,我就说其中一本吧——《数的王国》。
《数的王国:世界共通的语言》,【法】德尼·盖之/著 雷淑芬/译,北京出版社,2024年5月版
大家不要一听数学就觉得害怕,这本书其实很轻松,它的作者德尼·盖之是一位很成功的法国科普作家、科学史教授,非常擅长把抽象的哲学问题,从历史、文化等等大家比较容易接受的角度,讲成引人入胜的故事。
第二个理由,对文科生而言,这是一种思维的拓展,数学其实也是具有很强的人文属性的。我曾经读过《微积分的力量》这本书,对我后来理解很多哲学史的问题,起了很大的帮助。比如《庄子·天下篇》里讲到“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这是个跟微积分有关的问题,先秦的诸子为什么要讨论微积分的问题呢?我没有数学基础,对这个问题是很茫然的,但是后来读了那么一点点数学的入门书以后,我对这个哲学问题又有了新的认识。
所以我觉得对文科生来说,所谓要拓展理工科的思维,不一定要会编程,像数学这种,它是思辨能力,丰富我们思维角度的一种学科,这是很重要的,也是很有价值的。
面对文化体力的消失,你有哪些应对之法?
如何应对现在文化体力消失的问题?我就说说个人的看法。我觉得有两点可以去改变。第一,我们要像孩子一样天真。成人总是面临着很多的挑战,可能就忘掉了我们所谓的初心。第二,我觉得其实很重要的是,去追求、创造一种能够让自己远离现实喧嚣的休息的机会。你不光要有好奇心,你也要有时间去做这样的事情。
阅读,恰恰就是能够同时满足这两个的很好的方法。当然你也可以觉得这是书呆子的说法,但是何妨一试呢,又不用花钱?
读者提问: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读书和看影视综哪个更能高效地放松身心?
真的是累了,想要恢复文化体力,两者都不要干。最好的方法可能是戴上耳机听一听40赫兹伽马波的音乐,清空一下我们的大脑。这可能是老子所说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有时候,疲劳不光是在于体力劳动,过多的信息的包围和轰炸,也是让文化体力透支的重要原因。学习古人的智慧,听听老子的智慧,何妨休息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