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下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科技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及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国家林草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司司长袁继明在答记者问时表示,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公园法》将为后续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的修订和制定自然保护地管理政策制度提供指导,发挥深刻影响。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建设。袁继明说,自然保护地是生态建设的核心载体,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居首要地位,也是实施“人与生物圈计划”的重要依托。
近年来,国家林草局持续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将更多优质生态空间纳入自然保护地范围,解决了过去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分割、野生动物栖息地破碎等问题。通过整合120多个现有的自然保护地,设立了5个国家公园,实行整体性保护和系统治理,自然生态系统质量稳步向好。
“比如,三江源国家公园草地植被盖度和产草量分别比10年前提高30%和11%以上,近五年向下游年均输水量增长百亿立方米,地表水质稳中向好,藏羚羊、雪豹等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持续增长。”袁继明说。
我国对自然保护地实行分区管控,袁继明说,自然保护地在保护自然生态的同时,规划一些区域支持开展生态旅游、自然教育、生态体验等活动,为公众提供亲近自然、了解自然、享受自然的机会。比如,首批5个国家公园规划了20多条生态旅游线路,建立了宣教馆、访客中心等科普教育场所和设施,吸引1400多万人次参与;其他很多自然保护地也都为公众提供各种优质生态产品,成为研学、摄影、观鸟、徒步、休闲等活动的绝佳场所。
在民生福祉提升方面,越来越多的自然保护地依托自身良好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支持当地社区开发优质特色农林渔牧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一些生物圈保护区支持村民发展种植业,选聘村民担任护林员、科普讲解员,还为村民修建道路、桥梁等,带动村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