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斯诺面对‘红区封锁令’毅然前行,走进窑洞,用亲身经历代替道听途说。”8月30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国际传播学术研讨会上,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王纲表示,“今天,我们希望有更多国际友人怀着冲破反华‘政治正确’和‘寒蝉效应’的勇气,来中国走一走、看一看,走出‘新时代斯诺之路’。”
抗日战争时期,包括美国著名作家和进步记者埃德加·斯诺在内的一大批国际友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向世界介绍了真实的中国和中国共产党,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积极贡献。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同时也是斯诺诞辰120周年之际,研讨会通过主旨演讲、主旨发言、专题分享等形式,全面回顾斯诺等国际友人在抗战国际传播中作出的重要贡献,探讨如何讲好新时代中国与世界故事,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研讨会现场。本文图片均为记者 程婷 摄
北大计划在2026年组织中外青年重走斯诺路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何光彩在致辞中指出,埃德加·斯诺在延安所写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向世界客观报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的坚决斗争。这一经典著作后来被翻译成十几种文字,为世界人民打开了了解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真实情况的窗口,在全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斯诺先生用他的笔和镜头向世界说明真实的中国,架设心灵相通的桥梁是永恒的使命。”何光彩表示,北京大学中国埃德加·斯诺研究中心自1993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研究和弘扬斯诺精神。该中心持续开展斯诺文献整理和学术研究,翻译出版《埃德加·斯诺:向世界见证中国》等丛书,定期举办斯诺国际研讨会,并开设《国际传播与中国形象》《重读经典,重新发现中国》等课程。今年5月,在斯诺诞辰120周年纪念大会上,北大联合全球16家机构共同发起成立了国际友人研究联盟,并计划在2026年组织中外青年重走斯诺路。
“在当今世界讲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故事,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显得尤为重要。”何光彩表示,北大将继续发挥学术研究、人文交流的优势,传承斯诺精神,推动更多沟通中外的平台建设,培养更多致力于国际传播的青年人才,创新国际传播方式,向世界讲好新时代中国的发展故事,讲好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
共同的故事、情感,是国际传播的“通用语言”
研讨会上,回顾抗战历史,面向埃德加·斯诺、约翰·拉贝、马海德、柯鲁克、路易·艾黎、汉斯·米勒等国际友人的后人,王纲说,“回望这些国际友人的身影,我们能学到什么?我想,是对人间温情的守护,对历史真相的敬畏,对文明差异的尊重,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坚信。”
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王纲在研讨会上发表主旨演讲。主办方 供图
王纲表示,今天,我们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探讨东方主战场的内核与价值,重申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贡献,强调反法西斯力量的国际合作,这是对正确二战史观的坚守与弘扬,这是对战后国际秩序和公平正义的坚定捍卫。讲述好新时代中国与世界故事,就是要以历史为笔、以正义为墨,传递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让“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真理穿越时空,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与共同担当。
“今天的中国早已不再硝烟弥漫,但仍面临新的‘认知战场’,有一些人清楚地认识到中国的影响力,却又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中国。有西方国家的朋友说,他们国内出现了一些以遏制中国发展为‘政治正确’的舆论,引发涉华‘寒蝉效应’。有效的传播永远需要‘走进现场’。过去,斯诺面对‘红区封锁令’毅然前行,走进窑洞,用亲身经历代替道听途说。今天,我们希望有更多国际友人怀着冲破反华‘政治正确’和‘寒蝉效应’的勇气,来中国走一走、看一看,走出‘新时代斯诺之路’。”王纲说。
王纲指出,讲好新时代中国与世界故事,我们要有打破偏见的勇气;讲好新时代中国与世界故事,我们要有踏遍青山的笃行;讲好新时代中国与世界故事,我们要相信人民的力量;讲好新时代中国与世界的故事,我们要有双向奔赴的共情。共同的故事、共同的情感,是国际传播的“通用语言”。
“回望历史,中国共产党用不回避困难、不掩饰问题的坦诚,让国际友人看到中国革命的真实底色——不是‘完美的神话’,而是‘在困境中前行的力量’。今天的中国依然有许多‘成长的烦恼’,我们无意为中国故事加上‘完美’的滤镜。世界从来不是靠‘完美’连接,而是靠‘真实’。敢于展示不完美,才是真正的自信。”王纲说,“我们真诚欢迎国际友人带着客观视角,向世界展现我们发展中的真实细节,让世界看到一个更加鲜活、立体的中国,让中国故事在真诚的对话中更加深入人心。”
“新时代斯诺”全球媒体采访计划等项目正式启动
现场参加研讨会的,既有涉及国际传播、斯诺研究等领域的国内外人士,也有中央媒体代表、高校师生。
“他向全世界介绍了真实的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指出他们将带领中国走向昌盛。在那个时候,能看出这一点的人,应该具有多么敏锐的洞察力。”会上,在讲到埃德加·斯诺冒着生命危险进入陕北苏区、写下《红星照耀中国》的故事时,北大博雅讲席教授钱乘旦说道。
钱乘旦认为,这说明斯诺有强大的正义感,以及穿透历史迷雾、明辨时代正确方向的认知力。他指出,当下世界上仍有许多人对中国不了解,而有些人就是利用了这一点,有意识地歪曲中国。我们要改变这种状态,就一定要讲好中国故事,要站在受众的角度上来考虑讲什么和怎么讲,用受众喜爱的形式做宣传。
北大中国埃德加·斯诺研究中心主任孙华表示,斯诺用一生诠释了什么叫真正的国际主义,他向世界所作的真实报道成为一个跨越时空的见证,让我们更加体会到斯诺精神的永恒价值。孙华表示,在人文交流中,有着共同记忆的人物一直是构建平台的主线,因为历史不会忘记那些为人类的和平与友谊作出贡献的人,而这需要代代重复、顺时应势地将人文交流活动推陈出新。
美国友人斯诺的侄子埃瑞克·福斯特,英国友人戴维·柯鲁克之子、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主席柯马凯,德国友人约翰·拉贝孙子托马斯·拉贝,以及第一个加入新中国国籍的外国人马海德之子周幼马,在研讨会上回顾了祖辈为中国抗战所作出的努力,并分享了自己所感知的鲜活的中国。
“斯诺国际学者”等项目启动现场。
研讨会上,“斯诺国际学者”项目、“国际友人研究”数据库建设项目、“新时代斯诺”全球媒体采访计划项目正式启动。其中,“斯诺国际学者”项目每年选择1-2名在国际文化交流领域具有影响力的海外学术界、媒体界等专业人士,以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为驻地平台,从事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国际传播活动。“国际友人研究”数据库建设项目,依托国内外国际友人研究机构,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国际友人开展深入研究和展示传播。“新时代斯诺”全球媒体采访计划项目每年设定特定主题,组织全球具有影响力的媒体和专业人士来华采访交流,培养知华友华的新时代斯诺和传播力量。
专家学者在研讨会专题分享环节作分享。主办方 供图
本次研讨会由北京大学、中国日报社、CGTN、中宣部国际传播局主办,北大社会科学部、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北大中国埃德加·斯诺研究中心、北大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北大融媒体中心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