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胥斯原:乡族、风水与地方记忆》,陈进国著,中信出版集团丨见识城邦,2024年9月版,988页,158.00元
哲学命题与风水的隐秘交织
“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这一经典哲学命题,犹如深邃的思想迷宫,引导着不同时代、不同境遇的人们对自我进行深刻审视。当我们尝试将这一命题置于更为宏大与多元的背景之下,从个体生命的微观层面拓展至村落、族群乃至国家的宏观范畴,同时兼顾时间维度上历史的演进与空间维度中社会的多元变量时,风水这一独特元素便悄然浮现。
古代朝廷设有钦天监,其职能为观察天象,推算节气,制定历法;也有李淳风、袁天罡、赖布衣、刘伯温等国师传奇在民间流传。风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极具特色的组成部分,在当代中国社会呈现出一种颇为奇特的存在状态。它宛如神秘的幽灵,一方面,主流价值观并未对其予以正面的肯定与宣扬。在现代科学占据主导地位的知识体系中,风水所蕴含的诸多观念与方法,因其缺乏直接的科学验证,难以在正统的学术与社会认知框架中获得合法的立足之地。另一方面,风水却又如同空气一般,悄然渗透于社会的各个角落,在人们的日常生活、文化传统以及社会心理层面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无论是在古老城镇的建筑布局中,还是在乡村丧葬仪式的细节里,抑或是在民间关于家族兴衰、个人命运的种种传说中,都能发现风水观念的蛛丝马迹。
所谓山川孕灵异,在中国这片被誉为神州的广袤土地上,散布着众多与风水紧密相关的经典案例。四川阆中风水古城,据说古城的选址巧妙地融合了山势与水流,形成了一种被认为能够汇聚天地灵气、保佑一方平安的格局。新疆特克斯八卦城,以八卦理论为基础进行规划建设,城市的道路、建筑布局宛如一幅生动的八卦图,彰显着古人对风水理念的大胆实践与独特诠释。山西闻喜裴柏村,被誉为“中华宰相村”,其家族的兴盛被部分人认为与九凤朝阳的风水格局有关。村里的地形地貌、山水走向以及家族墓地的选址等,都成为人们探讨风水与家族命运关系的重要依据。
然而,倘若我们仅仅停留在对这些风水事象的表面观察与经验认知上,而缺乏深入的学理性思考,那么再多的案例也不过是满足了人们对神秘事物的好奇心,强化了玄学意义上的思维定式。这种浅尝辄止的认知方式,不仅无法真正理解风水的本质与内涵,更难以将传统风水研究引入符合新时代需求的轨道之中,使其转化为能够推动社会发展、具有客观必然性与普遍价值的知识体系。
《于胥斯原》:风水研究的里程碑作品
那么,如何才能将风水研究引入当代学术语境之中呢?尽管欧洲的高延(Jan Jakob Maria de Groot)([荷]高延:《中国的宗教系统及其古代形式、变迁、历史及现状》,芮传明等译,花城出版社,2018年)、弗里德曼(Maurice Freedman)([英]莫里斯·弗里德曼:《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刘晓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王斯福(Stephan Feuchtwang)(Stephan Feuchtwang,An Anthropological Analysis of Chinese Geomancy, Bangkok: White Lotus Press, 2002),日本的渡边欣雄([日]渡边欣雄:《风水的社会人类学:中国及其周边的比较》,刘正爱、周星译,南天书局,2022年)等为代表的海内外学者已经在这一领域的不同层面作出诸多的尝试,但是,学界仍然缺乏一部具有科际整合式的作品从风水的语言来完整解释地方社会的发展过程。陈进国教授的《于胥斯原:乡族、风水与地方记忆》(中信出版社,2024年;以下简称《于胥斯原》)以其百万字的鸿篇巨制,对此做出广泛而深刻的回响。它历经多次修订与完善,最初可追溯至作者在厦门大学的博士论文《事生事死:风水与福建社会文化变迁》(2002年),而后又以《信仰、仪式与乡土社会:风水的历史人类学探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的形式呈现,最终演变为如今我们所看到的《于胥斯原》。此次增订,改删内容超过原著一半,可见作者对学术精益求精的态度。尽管作者在增订版说明中谦虚地提及书中可能存在“不明智的繁琐和不通透的表述”,但稍有学术洞察力的读者都能深切感受到这部百科全书般的作品所蕴含的深厚学术价值与对学界的卓越贡献。
在篇章结构上,是书分上下两篇。上篇题为 “风水信仰与乡族社会的文化统合”,将研究的目光聚焦于人的世界,深入探讨乡族社会中风水信仰与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作者巧妙地运用记录着家族的繁衍迁徙轨迹的族谱档案,结合大量考古材料与实地的田野调查,精心拼凑历史遗留于现实中的珍贵碎片,追溯了北方士民南迁的壮阔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作者详细阐述了风水如何在北方士民融入南方地域的过程中,成为构建华夏文化丧葬印记的重要力量。作者通过严谨的考证与分析推断出,最迟至南朝时期,福建沿海各地区基本被纳入了统一的 “现实的中国” 和 “文明的中国” 的制度体系(25页)。这一结论不仅为风水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坐标,也为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在南方的传播与融合提供了新的视角。进而,作者进一步深入挖掘风水在乡族社会中的具体影响。通过对地方上丰富多样的风水场景及其传说的形成进行细致剖析,诸如祖墓、祠堂乃至村庄、道路、桥梁、风水林、文笔塔、石敢当等具体事物,作者将这些看似普通的事物视为了解家族文化、地方水利、区域文运等诸多方面的重要媒介。以此,作者全面考察了风水之于家族命运、区域社会兴衰的社会历史效应,揭示了风水信仰在乡族社会文化统合过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下篇则以“风水信仰与地域社会的民俗记忆”为主题,从空间的独特视角出发,展开对风水信仰更为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作者系统地探讨了风水宗派在不同地域的流布情况,如同绘制一幅详尽的文化地图,展现了风水文化在南方社会的多元传播路径与地域特色。同时,对风水术数的传播渠道进行了细致梳理,从安镇符咒、寺庙抽签、扶乩降卜到通书等,这些看似神秘的术数传播方式,实际上反映了风水文化在民间的广泛传播与深入影响。此外,作者还深入研究了祭祀中的竖造、丧葬仪轨等具体仪式,以及祖先崇拜中的丧葬纪念物所蕴含的风水象征意义。通过对这些具体而微的地域文化现象的综合考察,作者生动地描绘了风水在具体的地域社会所形成的丰富文化记忆与多样社会实践,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风水文化生态系统。
在行文叙述中,作者展现出了卓越的学术洞察力与创新思维,赋予风水以丰富多样的认知观念与应对边界。风水不再仅仅是一种古老的堪舆之术,而是被作者视为文化基因,深深嵌入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之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是精神密码,蕴含着古人对自然、宇宙和人生的深刻理解与独特感悟;是历史心性,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集体心理与价值取向;是生存策略,在特定的历史与社会环境下,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应对生活挑战、追求美好生活的方式;是文化战略,在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凝聚人心、传承文化、塑造地方特色的重要作用。
由种种风水意象所构成的风水社会,犹如一个浩瀚的多维想象空间,囊括了天地人神鬼等诸多元素。在这个空间中,“术数与礼义”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潜移默化地融入普通民众的集体意识和文化心理当中(365页)。书中所提及的种种案例与分析,无不生动地展现了风水文化在民间社会的深厚根基与广泛影响,让读者深刻感受到风水文化与民众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
在《于胥斯原》中,作者提到:“风水,其实为地方士绅或精英的文化生产和身份提升、命运把控,提供了一套精准高效的行动策略和善巧方便的话语体系。”(313页)以学而优则仕的传统理念为例,在古代社会,如果某个地方多年科举不第,百姓往往会依据风水观念建言县府采取诸如重修风水文脉、修建文峰塔或迁府学等举措。历史上范仲淹舍宅建学的佳话,不仅体现了个人的高尚品德与教育情怀,从风水文化的角度来看,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风水与文化教育之间关系的一种普遍认知(郭俊良:《文峰塔研究:基于科举、风水与宗教文化的考察》,花木兰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23年,16-18页)。而在现代社会,当我们面对 “寒门难出贵子”的大讨论时,尽管风水观念在这一语境下似乎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但通过古今对比,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风水观念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变迁与影响。很难想象在当代社会,如果某个市县长期没有学生考上清华北大,会有人以风水名义要求政府进行市政建设来改善地区文化水准(川大周鼎老师语)。即便有这样的提议,也大概率不会被社会所承认。这种对比,不仅反映了时代的进步与人们观念的转变,也引发了我们对风水文化在现代社会中角色与地位的深入思考。
风水现象背后的社会张力与思考
2018年成都连降暴雨期间,有热心市民给市长留言,请求将考古发掘到的石犀搬回原位。这一趣闻,犹如一个微观的社会切片,深刻地反映出社会中存在的诸多矛盾与张力。石犀,这一在《华阳国志》《蜀王本纪》等历史典籍中有记载的古老文物,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与民间传说。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它成为了传统意识与科学话语碰撞的焦点。市民基于对历史传说和风水观念的认知,认为石犀的位置变动可能与当下的暴雨灾害存在某种关联,从而提出将其搬回原位的请求。然而,市文广新局工作人员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正面回复该说法缺乏科学论断和事实依据。这一事件不仅引发了成都市民的广泛关注,刷爆了朋友圈,还得到了媒体的报道,成为一个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公共事件。
在这一事件的背后,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历史记载、考古发掘、现代展览以及当下社会问题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历史记载为我们提供了关于石犀的古老记忆与文化脉络,考古发掘使石犀这一历史文物重见天日,现代展览则将石犀作为历史文化的见证展示给公众。而当下的暴雨问题,成为了触发市民诉求与官方回应的导火索。市民的诉求体现了传统意识在现代社会中的延续与表达,他们试图从古老的文化传统中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而官方基于科学理性的回应,则代表了现代社会的主流认知方式。这种传统意识与科学话语之间的冲突与张力,呼应着开篇所提及的人生终极命题——“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它引发我们思考,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应该如何妥善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观念之间的关系,如何在追求社会进步的同时保持对历史文化的敬畏与传承,从而更好地回答关于自我认知与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诚然,作者继承了中国社会经济史学的“傅衣凌学派”的理论与方法,从“文化·社会·人”三维关系的宏大历史视角出发,将风水知识-实践视为以福建为代表的南方乡土社会独特的文化系统和民众重要的生活方式。通过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的研究视角,作者不仅展现了长时段社会结构变迁的宏大画卷,让我们看到风水文化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与社会结构相互影响、相互塑造;也呈现了中时段家族命运起落的细腻过程,揭示了风水观念在家族传承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与意义;还描绘了短时段个案生活场景的生动细节,使我们能够真切感受到风水文化在普通民众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体现。这种长、中、短时段相结合的研究方式,使得这本书的学术含金量极为深厚,为风水研究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提供了丰富而翔实的资料与深刻而独到的见解。
在对风水进行深入研究的过程中,作者一方面肯定了风水在传统社会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风水作为一种充斥着想象力的文化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传统社会人们对于人与土地之间生存张力的调适需求,缓解了人们在面对生死这一永恒命题时的心理压力,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心理上的平衡与慰藉。另一方面,作者也对风水进行了深刻而客观的批判。作者认为:“所谓‘风水力量’……终究不是一种富有超越性或纯粹理性化的精神力量,最多只是一种有条件性的、小群体性的‘精神激素’……终究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普遍的精神自觉,或者是一种平民化的建设性力量。”(748页)更进一步,作者指出:“所谓‘风水动力’更是一种‘内卷化’的文化力量,根本无法超越传统的宗法或乡族组织资源之生存逻辑、内生性秩序本身,那些内嵌于地域社会历史之中的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常常走向变形、扭曲、失序的状态,不能成为涵育责任伦理或信念伦理的‘培养基’。”(748页)
要看到的是,作者对于风水的批评并不是在迷信话语的阴霾下进行的。作者深刻地揭示了近现代西方观念、无神论,特别是基督教传教士对于风水的“迷信”化批判与官方和知识精英之间相互形成“话语共谋”,从而影响中国宗教及地域信仰的现当代命运,加剧了中国文化生态的持续失衡(第759页)。
在当代中国,尽管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风水依然暗流涌动,其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作者敏锐地指出,风水在当代社会的持续存在,实际上根源于社会结构的不合理之处、社会矛盾的持续性存在以及社会流动的困难重重。“在急剧变迁的当代中国,至今尚未真正松懈的城乡户籍隔绝制度,尚未完全实施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以及权力下沉后的基层政权因无法适应社会结构变迁而变相地对乡村的单向剥夺,不仅使得各阶层的实质性流动仍然相当困难,也在保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加剧了广大乡村的相对贫困。……‘讲(做、养)风水’吊诡地变成一种隐性抵抗社会制度的文化‘助缘’,甚至变本加厉地成为迅速改变生存环境并提高生存质量、传承祖宗香火(生男丁)的一种可悲而又可气的想象方式,人们并不会因主流意识形态反‘封建迷信’的运动而主动放弃它。”(749页)这一现象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与文化观念之间的复杂关系,也提醒我们在解决社会问题时,不能仅仅从意识形态、科学理性层面入手,而需要深入关注社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关照活生生的公民的生活质量及其情感诉求。
以开放态度探寻解决之道
可以说,风水尽管不是“弱者的武器”([美]斯科特:《弱者的武器》,郑广怀等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但其呈现了地方社会在“大一统”思维规训下的反抗与调适,在边缘地带与灰色空间中,无法完全抹杀其存在价值。面对风水这一复杂而多元的文化现象,作者在书中提出了极具建设性的观点。“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应该像历代王朝一样,为地域崇拜留下一些具有合法性的空间或重新进行价值判断,而在于如何调适自身的结构性矛盾,不再试图以软性的意识形态或刚性的权力形式,继续用救世主或真理持有者的自得心态改造地域社会,而是给予地域社会一个合法而开放的博弈乃至对话、合作的机会。”(749-750页)这意味着要打破以往单向度的改造模式,构建一种平等、互动的沟通机制。政府、学界与社会民众应站在平等的立场上,共同探讨地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尊重地域社会的文化传统与民众意愿,将风水文化等传统元素视为地域发展的重要资源而非阻碍。
2024年,张仲思(Tristan Brown)博士的新书Laws of the Land: Fengshui and the State in Qing Dynasty China(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23)获得“费正清奖”。这部作品聚焦于风水与法律的互动,借以反思风水在中国的法律运作和知识体系中所扮演的角色。两部关于风水的重量级作品的先后出版,仿佛为我们揭开了东方文化的神秘帷幕。
在当代社会,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多元文化的相互碰撞,我们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文化挑战与机遇。韩国、日本、越南等汉字文化圈国家与地区愈发重视汉学、汉方等古老东方的思想文化资源,甚至寻求将其一一列为非遗,进行充分的文化再生产与科幻再创造的境况之下,风水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在当代社会的命运不仅仅关乎这一文化自身的传承与发展,更涉及我们如何构建一个多元、包容、和谐的现代社会文化新生态。
总之,《于胥斯原》通过对风水文化的深入研究,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重新认识自我、社会与传统文化关系的大门。它促使我们在当代社会的语境下,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思考如何在现代科学与理性的框架下,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回答“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这一永恒哲学命题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从个体的角度出发,探寻自我的身份认同与人生方向,更要从社会与文化的层面,思考人类的历史传承与未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