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住100年前在德国建造的包豪斯宿舍,或者乘坐“包豪斯线”公交车,探索包豪斯建筑学派在德绍的早期实践空间。2025年9月起,德国德绍市将举办一系列纪念活动,庆祝包豪斯(Bauhaus)迁入德绍100周年。
此次活动主题为 “An die Substanz(回归本质)”,旨在回顾包豪斯对现代建筑、设计教育以及全球建筑文化的深远影响。由德绍包豪斯基金会主办。
活动海报
据德国媒体报道,参观者可以入住曾由包豪斯学生和年轻教师居住的Prellerhaus工作室,体验包豪斯风格的生活空间。此外,德绍市还开放了多处包豪斯地标建筑,除了学生与教师宿舍,还有Kornhaus餐厅,以及修复后的大师故居。游客可沿着自行车道、乘坐“包豪斯线”公交车或参加导览游,探索包豪斯在德绍的早期生活和实践空间。这些活动将持续到2026年12月。
包豪斯宿舍对外开放,可留宿
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包豪斯学派1919年的创始人及1928年前的校长)于1925/26年主持建造了包豪斯校舍
1996年,魏玛与德绍的包豪斯遗迹与建筑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图片中的这座革命性建筑由德国建筑师、包豪斯创始人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在学校于1925年迁至德绍后设计,并于1926年竣工。它融合了玻璃、钢铁和混凝土的元素。它是学校理念的实体表达,至今仍是欧洲现代主义的象征。“它就像一艘外星飞船降落在这里。”包豪斯德绍基金会策展工作室负责人奥利弗·克林佩尔对《卫报》记者说道。
摄于1926年的旧照。整栋建筑占地2630平方米,当时耗资90.25万德国马克。图片来源:包豪斯德绍基金会
包豪斯——这所极具影响力的学校成立于1919年,起源于魏玛,摒弃了当地传统的建筑设计原则,追求简洁、理性和实用的设计,并采用创新的教学和工作方式。仅仅六年后,由于财政和政治压力,学校被迫离开魏玛,迁至萨克森-安哈尔特州的德绍——当时德绍是一个新兴的工业中心。包豪斯建筑也在城镇各处拔地而起,直到1932年纳粹兴起,学校才再次搬迁至柏林。
俯瞰图
Prellerhaus学生宿舍内景
Prellerhaus学生宿舍
Prellerhaus学生宿舍 图片来源:bauhaus.foundation.telaviv
“现在,工作室侧楼的空房间看起来干净宽敞,但里面曾经挤满了各种车间,用于印刷、编织、木工和金属加工,里面有工具和机器;那里混乱而嘈杂,是一个创客的空间。”包豪斯德绍基金会策展工作室负责人奥利弗·克林佩尔在接受《卫报》采访时说道。这座建筑历经沧桑,包括战时炸弹损毁的修复、1976年的外墙重建等。如今,这里设有商店、咖啡馆、展览空间以及非营利组织德绍包豪斯基金会的办公室。学生工作室向留宿的客人开放,每个工作室都配备了包豪斯风格的家具,其中一些还保留了前住户的风格,例如约瑟夫·阿尔伯斯(204工作室)和玛丽安·勃兰特(302工作室)的风格。包豪斯宿舍一晚起价55欧元。卫生间、淋浴间和小厨房为共用设施,但每层楼都有。
活动海报
游客还可以沿着有路标的自行车道、乘坐10路公交车(包豪斯线)或参加导览游,前往城里其他与包豪斯相关的场所。
修复后的大师故居,距离包豪斯大楼不远。这些立方体状的白色建筑坐落在高耸的橡树和松树之间,配以黑色窗框,以及两座抽象的重建建筑,康定斯基(将抽象绘画理论系统化)、保罗·克利(跨学科创作的实验先锋)、莫霍伊-纳吉(主编《包豪斯丛书》)和格罗皮乌斯(创始人)等重要人物都曾与家人在这里生活。
康定斯基、克利和格罗皮乌斯曾经居住过的大师之家。
包豪斯的起源与理念
“Bauhaus”的本意是“建筑的屋子”或“建筑学堂”,但它并非单纯的建筑学校,而是一所融合美术、工艺和设计的综合性学府。格罗皮乌斯的理想是:艺术与技术结合,消除艺术与工艺之间的隔阂,让艺术服务于社会与日常生活。
在教学上,学生首先学习基础课程,研究颜色、形态和材料,由约翰内斯·伊顿、保罗·克利、瓦西里·康定斯基等大师授课。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社会动荡、经济困顿,人们渴望文化与社会的革新,而包豪斯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提出了简洁、理性和实用的设计理念。
由于魏玛的政治保守势力压力,包豪斯于1925年被迫关闭并迁往德绍。1926年,由格罗皮乌斯设计的包豪斯德绍校舍落成启用。它不仅体现了学校的教育理念,也成为现代主义建筑的重要象征。
包豪斯强调实践教学,工作室原本嘈杂混乱,设有印刷、编织、木工和金属加工车间。学校不仅注重建筑设计,也开发家具、家居用品及可量产物品的原型。标志性设计如马塞尔·布鲁尔的瓦西里椅便诞生于德绍。
瓦西里椅,由马塞尔·布鲁尔在1925年设计的经典家具,灵感来源于自行车。
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
包豪斯强调功能性、简洁性和工业化生产,推动了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包豪斯建筑通常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大面积玻璃窗和开放式空间布局,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和谐融合。
包豪斯的建筑理念不仅在德国得到广泛应用,还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现代建筑的标志之一。例如,在美国,包豪斯的理念影响了芝加哥学派的建筑师。在日本,包豪斯的理念影响了日本现代建筑的发展,推动了日本建筑师对功能性和简洁性的追求。
上海同济大学文远楼体现了包豪斯设计理念
20世纪20年代末,包豪斯的理念通过留学归国的建筑师和设计师传入中国,推动了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例如,上海同济大学的文远楼于1953年建成,体现了包豪斯的设计理念,采用简洁的线条和功能性的空间布局。此外,包豪斯的理念还影响了中国建筑师对建筑形式和功能的思考,推动了中国现代建筑风格的发展。
这次的纪念活动,不仅是对包豪斯历史的回顾,更是对其理念和影响的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