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糖甜饮料真的不能天天喝,最新研究又添有害证据

article/2025/9/16 11:32:17

自从出现了无糖甜饮料,很多人仿佛在喝饮料这件事上获得了特赦,美滋滋的小甜水终于可以没负担地敞开喝了!

特别是不爱喝水的朋友,以前喝点饮料还小心谨慎,有了 0 糖没热量的「保护」,就开启了一瓶接一瓶的畅饮模式,连奶茶都有 0 卡糖的选项了,这一天几杯吨吨吨都不在话下。

但最近几年的一些研究,却越来越多的指向:

无糖甜饮料,真的不能天天喝。

这里无糖甜饮料指的是市面上我们能买到的标注着「无糖」「0 糖」,但喝起来甜甜的饮料。

这些喝起来没有热量,且几乎不怎么升糖的饮料,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完美。

最新研究发现:经常喝无糖甜饮料

同样增加糖尿病风险

这项来自澳大利亚的研究对 3.6 万多名 40~69 岁的中老年人追踪了 14 年,实验数据剔除了体重、腰围、饮食和生活方式等因素影响,发现:

和几乎不喝无糖甜饮料(每月少于 1 次)的人相比,每天至少喝一杯的人,得 2 型糖尿病的风险升高了 38%。

即使不每天喝,每周喝 1~6 次无糖甜饮料的人,风险也有上升。

看起来是不是挺吓人的,无糖甜饮料怎么和糖尿病挂上钩了?

要注意,这个研究结果并不是说,喝无糖甜饮料就会得糖尿病。目前的研究结果为相关关系,而非因果关系。

有一种解释提出,爱喝无糖甜饮料的人可能本身饮食习惯更差。换句话说,如果生活中只是把有糖饮料换成代糖饮料,糖尿病风险并不会减少。

而对于那些本身饮食习惯自律还坚持规律运动的健康爱好人士,却有一个冲击——

研究发现,好好运动能降低喝无糖甜饮料的风险,但是无法完全抵消。

每周喝超过 2 份无糖甜饮料,即使运动量达标(≥150 分钟中高强度运动/周),可能和糖尿病风险升高 7% 有关。运动者如果不喝无糖甜饮料的,糖尿病的风险最低。

另外,最新有研究还发现经常喝无糖甜饮料,可能和大脑衰老加速有关。

1.2 万健康中老年人的调研发现,每天一罐无糖汽水,与食用无糖甜饮料最少的人相比,大脑衰老加速 1.6 年。

这么看起来即使是相关研究也值得重视起来,无糖甜饮料到底对我们的身体怎么产生影响的?

这里需要先帮大家区分下无糖甜饮料的分类,饮料里甜甜的味道可以来自多种不同的添加成分,常见包括天然甜味剂和人工甜味剂:

人工甜味剂:主要包括糖精、阿斯巴甜、安赛蜜、三氯蔗糖等,属于出现比较早的一大类只需要添加极少量就可以产生甜味的添加剂;

天然甜味剂:主要包括糖醇类的山梨糖醇、赤藓糖醇、木糖醇等,这类本质属于碳水化合物,不属于「糖」的范畴,热量、升糖较低;和非糖醇类的甜菊糖苷、罗汉果糖苷等;

因为替代了真糖却又提供了甜味,不少人也会习惯的把它们都叫做「代糖」,目前对于不同来源的代糖研究深度不同,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醒。

天天喝含人工甜味剂的饮料

可能激发「嗜甜」本能

增加疾病风险

人工甜味剂和「真糖」比有非常大的优势,几乎没有热量,也几乎不升糖,已有的研究验证在规定添加量内基本安全。

不过,早在 2023 年 5 月 15 日,世界卫生组织 WHO 发布的官方新闻稿,就对于作出明确的提醒:

不建议将非糖甜味剂

用于体重控制或降低非传染性疾病风险。

*这里的非糖甜味剂重点就包括人工甜味剂。

*非传染性疾病指各种慢性病,主要有心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以及骨质疏松精神疾病,等等。

非糖甜味剂主要指人工甜味剂糖精、阿斯巴甜、安赛蜜、三氯蔗糖和天然非糖醇甜味剂如甜菊糖苷、罗汉果苷等。

图片来源:世卫组织截取翻译

这样的警示,是基于人工甜味剂大量健康风险相关的研究得出的。

一项纳入了 39 个观察性研究的荟萃分析显示,每天多喝 250 毫升人工甜味剂饮料,肥胖风险增加 21%,2 型糖尿病风险增加 15%。并且,人工甜味剂的摄入量与肥胖和 2 型糖尿病之间呈线性关联,即喝得越多,得病风险越高。

研究发现,每天喝人工甜味剂饮料人群的死亡率上升了,其他慢性疾病风险也增加了。

与完全不喝的那群人比较,每天喝 250 毫升人工甜味剂饮料的人,患两种以上慢性病(如哮喘、癌症、肝硬化、痴呆、骨质疏松等)的风险增加 8%;而每天超过两杯(500 毫升以上)的人,风险则增加 28%。

与每月饮用 250 毫升的人相比,每天饮用两杯或以上(≥500 毫升/天)人工甜味剂饮料的人,全因死亡风险增加 26%,死于循环系统疾病的风险更是高出 52%。

现有的研究也给出了一些生理机制层面的解释:长期喝人工甜味剂饮料,可能引发身体复杂连锁反应。

研究者提醒:人工甜味剂的假甜信号骗不过大脑,反而容易引起混乱。摄入更多人工甜味剂饮料会增加对甜食的偏好,并影响长期的食物选择和饮食质量。

对进化了千百万年的人类身体来说,甜和能量(糖)是划等号的,快乐满足感来自于甜,不如说来自于能量的补充。

而人工甜味剂则带来一种新的可能性,甜不等于能量,这种假信号可能引起大脑和代谢系统的紊乱。缺乏「代谢满足感」,会让身体对甜食的渴望持续,可能依然会增加食欲与热量摄入。

小鼠实验发现,肠内分泌细胞——Neuropod细胞,能够精准区分葡萄糖与人工甜味剂(如三氯蔗糖),并将结论传输给大脑,代糖不能代替真糖去激活肠道信号。

图片来源:自己做的

在一项随机交叉试验中,75 名年轻人饮用了甜度一致的三氯蔗糖(一种代糖)和蔗糖饮料。结果发现,与蔗糖相比,三氯蔗糖会刺激下丘脑血流量和更强烈的饥饿反应。

从现有的机理上来看,代糖就像是身体里「狼来了」的故事,如果长期天天喝,一直被骗的身体和大脑,就会延伸出了一套新的复杂的生理机制来应对。

真糖长胖的恐惧,让很多人慢慢刹住了喝有糖饮料的欲望。但回想一下,多少人是因为代糖饮料的出现,重新开始喝起了「小甜水」,甚至还喝得更多。

「反正没热量,那就来一瓶吧」,于是,一瓶接一瓶,对甜的渴望阈值也会变高。

另外,人工甜味剂可能通过多个路径,比如破坏肠道菌群平衡、葡萄糖耐受不良和胰岛素敏感性下降等影响整个能量代谢过程,长期摄入可能破坏血糖稳态,并增加糖尿病和肥胖等风险。

目前大部分的研究认为:

对于控重、控糖群体,有短期控制热量、升糖的需求,人工甜味剂依然是一种选择;但是长期来看,对于想靠这个控重、降低疾病风险,那还是算了吧!

重点还是,要控量,别敞开喝!

这样看起来,糖醇类的无糖甜饮料似乎还好点?

的确,目前的研究未在糖醇类无糖甜饮料中发现这些问题,但是!还是那个问题,替代真糖方案的「代糖」都没有那么完美。

图片来源:网络

糖醇类无糖甜饮料

心血管病史人群要注意

虽然都是提供甜味的物质,但不同类型的代糖对身体的影响还是不同的。

目前糖醇类的无糖甜饮料,尚未发现有大规模、明确提升慢性疾病风险的研究出现。

不过,也是发现个别糖醇(木糖醇和赤藓糖醇)有一些小的风险点,值得提醒。

在一项针对 3300 多名接受心脏检查的患者的研究中发现,血液中木糖醇水平较高者,在三年内发生心肌梗死、中风或死亡的风险增加了57%。

临床研究进一步显示,健康人群饮用含 30 克木糖醇的饮料后,血浆木糖醇浓度在 30 分钟内飙升 1000 倍,并显著增强血小板活性,促进血栓形成。

这一风险在男性和女性以及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中均存在,类似结果也在赤藓糖醇的研究中被观察到。

也就是说,对于这两种代糖饮料,对有血栓病史、心血管病史的人群来说值得提醒,千万不要大量炫。

无糖甜饮料

不能天天敞开炫!

添加糖对身体的危害是明确的,按照膳食指南建议:成年人每天添加糖摄入不超过 50 克,最好控制在 25 克以下,这里的添加糖除了饮料,还包括甜点、冷饮以及家庭烹饪等中的隐形添加糖。

而对于无糖甜饮料到底还能不能喝,我们的建议是:

如果一定要选,基于现有的科学证据,这个顺序目前仍然是:

少吃「甜」 >>>> 代糖 > 真糖

适量食用代糖的安全性是被认可的,同时我们不能否认代糖存在的价值,目前它在短期减肥中依然是一种干预措施,也依然是稳定血糖的一种手段。

作为生活的调剂品,无糖甜饮料偶尔喝喝,别有负担。身体需要能量,也需要快乐,只是要克制一下。

对于控重、控糖群体,有短期控制热量、升糖的需求,实在想喝的时候,代糖依然是不错的选择。

但如果你更在意健康,白水、无糖的淡茶和咖啡等,是更好的选择。

换句话说,「嗜甜」才是我们真正要应对的健康挑战,无论是真糖还是代糖。

真正的健康,是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真正减少「过多甜」的摄入,而不是寻求替代品。

说到底,水,才是真正健康的好饮料。

本文审核专家

参考文献

[1]Kabthymer RH, Wu T, Beigrezaei S, Franco OH, Hodge AM, de Courten B. The association of sweetened beverage intake with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in an Australian population: A longitudinal study. Diabetes Metab. Published online May 16, 2025.

[2]Debras C, Deschasaux-Tanguy M, Chazelas E, et al. Artificial Sweeteners and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in the Prospective NutriNet-Santé Cohort. Diabetes Care. 2023;46(9):1681-1690.

[3]Pacheco LS, Tobias DK, Haslam DE, et al. Sugar-sweetened or artificially sweetened beverage consumpti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in US adults. Diabetologia. 2025;68(4):792-800.

[4]Gonçalves N G, Martinez-Steele E, Lotufo P A,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consumption of low-and no-calorie artificial sweeteners and cognitive decline: an 8-year prospective study[J]. Neurology, 2025, 105(7): e214023.

[5]Zhang Y, Chen H, Lim CCW, et al. Intake of sugary beverages with chronic conditions and multimorbidity: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of UK Biobank. Int J Epidemiol. 2023;52(5):1473-1485.

[6]Iizuka K. Is the Use of Artificial Sweeteners Beneficial for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Artificial Sweeteners. Nutrients.

[7]Buchanan KL, Rupprecht LE, Kaelberer MM, Sahasrabudhe A, Klein ME, Villalobos JA, Liu WW, Yang A, Gelman J, Park S, Anikeeva P, Bohórquez DV. The preference for sugar over sweetener depends on a gut sensor cell. Nat Neurosci. 2022 Feb;25(2):191-200.

[8]Mullee A, Romaguera D, Pearson-Stuttard J,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Soft Drink Consumption and Mortality in 10 European Countries. JAMA Intern Med. 2019;179(11):1479–1490.

[9]Witkowski M, Nemet I, Li XS, et al. Xylitol is prothrombotic and associated with cardiovascular risk. Eur Heart J. 2024;45(27):2439-2452.

[10]Witkowski M, Nemet I, Alamri H, et al. The artificial sweetener erythritol and cardiovascular event risk. Nat Med. 2023;29(3):710-718.

[11]Qin P, Li Q, Zhao Y, Chen Q, Sun X, Liu Y, Li H, Wang T, Chen X, Zhou Q, Guo C, Zhang D, Tian G, Liu D, Qie R, Han M, Huang S, Wu X, Li Y, Feng Y, Yang X, Hu F, Hu D, Zhang M. Sugar and artificially sweetened beverages and risk of obesity,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hypertension, and all-cause mortality: a dose-response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 Eur J Epidemiol. 2020 Jul;35(7):655-671.

策划制作

合作作者:Leah

策划:阿发 | 监制:Feidi

封面图来源:站酷海洛

原标题:《无糖甜饮料真的不能天天喝!最新研究又添有害证据》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的观点或立场,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http://news.xdnf.cn/BgACGvIVcK

    相关文章

    近视焦虑的家长,用5000元买了两面镜子

    最近一款“防近视神器”在家长中很火。 两块镜子通过制造巧妙的光反射,把桌上的书本内容投射到正前方,成像的画面能制造出隔着3米到8米远看的效果。 还有一个惊爆点:这两块镜子做成的架子,售价近5000元。图丨电商截图 相信你脑子里已经出现那个经典问题了:是智商税吗?…

    吉林省住建厅原厅长徐亮已调任住建部住房保障司司长

    徐亮 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网站 资料图近日,《中国建设报》刊发了住房城乡建设部住房保障司司长徐亮的署名文章《住房保障让人民城市更有温度》。这意味着,此前担任吉林省住建厅党组书记、厅长的徐亮已调任住建部住房保障司司长。徐亮,男,1974年5月生,汉族,中共党员,…

    “中午不睡,下午崩溃”,但这样午睡也很伤身

    据说,每个打工人,都缺觉。 眼神涣散、哈欠连天、双腿沉重、大脑呆板……一照镜子,这还是自己吗? 不少打工人共同的心声是——什么时候,可以躺着把钱挣了!想来想去,在办公室能睡觉的时间,只有中午。 但中午的时间,实在是太宝贵了—— 有的人要吃:没空吃早饭,中午…

    与其围观“预制菜争论”,不如在家做饭,学会食材预处理

    这几天,要说哪件事的舆论关注度最高,无疑就是西贝与罗永浩之间关于“预制菜”的争论。 其实,人们对于饭店里的“预制菜”最大的担忧与不满,还是食品安全、营养流失以及昂贵的价格。 因此,如今不少人还是更愿意在家做饭,并且自制“预制菜”——食材预处理,将食材做预处…

    视频|漫画家寂地:无锡寄畅园背后的故事

    无锡的寄畅园被称为江南四大名园之一,它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历史故事呢?本期漫画家寂地的《书中礼物》系列,和大家分享《寄畅园:一座园林中的晚明艺术与生活》这本书。漫画家寂地分享《寄畅园》(05:01)今天你在无锡的锡山上,从龙光塔上向下眺望,远处的高楼此起彼伏,你一定想…

    当潮流体育邂逅户外运动,沪浙携手激发体育产业新质生产力

    为积极响应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促进沪浙两地体育产业深度融合,9月13日,“山海潮动力 体育新未来——沪浙潮流体育与户外运动品牌之夜”在浙江安吉县云上草原熊猫部落探险乐园举行。本次活动由浙江省体育局、上海市体育局联合发起,浙江省体育产业联合会主办。活动…

    国际乒联最新排名公布,王楚钦时隔217天重回世界第一

    王楚钦。北京时间9月16日,国际乒联公布了2025年第38周的世界排名。男单方面,刚刚在澳门冠军赛夺冠的王楚钦反超林诗栋50分,重回男单世界第一;女单方面,同样在澳门冠军赛夺冠的孙颖莎凭借12200分断层领先,继续霸榜第一。此前的WTT澳门冠军赛,王楚钦在决赛中以4比0击败雨果…

    从《林门郑氏》,再看一种泛亚洲式的母女关系

    在《林门郑氏》里,马华作家林雪虹记录自己第一次走进母亲的入殓房,“它给我一种阴森、神秘而悲伤的感觉。那张有点凹陷的铁丝网,轻柔、光滑的白丝绸,廉价的化妆品,所有这些都使我萌生一种伤感、遗憾以及恐惧的感觉”。林雪虹作家体会到的是种种复杂的情绪,既有对死亡的恐…

    高峰枫︱伊斯坦布尔1943

    《伊斯坦布尔讲稿:罗曼语语文学导论》,[德]埃里希奥尔巴赫著,高冀译,商务印书馆2025年4月出版,460页,108元假如钱锺书1940年代因战乱滞留越南,被河内的印度支那大学聘为英文系系主任;假如他为越南本科生开设了一门西方文学入门课程,用英文讲授;假如抗战之后,他备课的…

    申论|低空经济发展路径选择与上海走向规模化运营的建议

    近年来,全球低空经济呈现加速兴起之势。作为高技术密度与系统集成能力的城市空中交通形态,低空经济不仅有望缓解特大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拓展立体化出行空间,更被视为推动地区产业升级和社会治理模式创新的重要力量。本文引入产业经济视角,识别影响低空经济演进的四类核心要…

    金饰克价逼近1100元

    16日早间,国际金价持续走高,现货黄金盘中一度逼近3690美元,这也是其首次站上3680美元关口。COMEX黄金期货盘中最高涨至3728美元,也创下历史新高。截至发稿,现货黄金报3679.460美元/盎司,涨0.01%;COMEX黄金期货报3719.8美元/盎司,涨0.02%。与此同时,国内金饰品牌价格也…

    嫁妆赏赐,岁禄庄田:明朝公主的经济生活

    公主的经济生活,几乎从她诞生之初就已开始。神宗第一女降生,皇帝就借着“皇女赏赉之用”的名义,张口向太仓和光禄寺各要十万两银子,和群臣博弈后最终成功要到光禄寺十万两,不过这笔钱只能视作神宗私用,严格来说还算不到皇女头上。皇女在宫中的成长支出并不大,洪武九年曾…

    快乐=奢华和铺张?苏格拉底:极少需求十分接近神圣

    【编者按】古希腊哲学家、历史学家、军事将领色诺芬,以记录当时的希腊历史、苏格拉底言行而流传于世。他出身雅典的富裕家庭,是苏格拉底的追随者。和柏拉图描写的渊博睿智、思想精深的苏格拉底不同,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更像一位平易近人的道德教师,讨论偏重于生活和日常问…

    复旦史学百年︱王造时与复旦大学历史学系的因缘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资料室的窗边,静静地矗立着两个名为“王造时先生亲属赠书”的铁制书柜,其中放满了装帧精美、纸张泛黄的英文书。倘硬要算年岁的话,这些书恐怕也将迎来“百年诞辰”了吧。负责整理的傅德华老师说,这批外文书共200余册,王造时生前将每本书的书名翻译为中文,…

    复旦史学百年︱“人类之网:历史上的中国与世界”国际学术论坛纪要

    9月12-14日,由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文史研究院、文物与博物馆学系联合主办的复旦大学历史学科创建100周年国际学术论坛顺利举办。本次论坛系复旦大学历史学科创建100周年志庆活动之一,主题为“人类之网:历史上的中国与世界”。来自哈佛大学、中山大学、北…

    理水龙荒︱干旱区灌溉与黄河治水:传统水利技术的跨区域传播

    中国陆地版图中有30%的面积属于干旱区,涵盖河西走廊、宁夏平原、天山南北路、阿拉善高原与柴达木盆地等重要区域。水资源开发是干旱区社会经济存在发展的前提,水利史因之在干旱区整体历史中具有纲纽意义,与环境演化路径、边疆治理模式、区域社会特质等课题关系密切。干旱区水…

    司机如厕难、就餐难如何解决?上海虹口推出服务地图、增设“司机之家”

    穿梭在城市街巷的网约车司机、出租车司机,是城市出行服务的重要力量,如何更好保障他们工作途中的休息补给?如何解决司机如厕难、就餐难等问题?据“上海虹口”微信公众号9月16日消息,为解决司机在工作途中休息补给的实际困难,凉城新村街道会同特来电虹口超充站,推进“司机…

    著名神经病学专家、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原主任刘秀琴去世

    据北京协和医院发布的讣告,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神经病学专家、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原主任刘秀琴同志,因病于2025年9月14日去世,享年85岁。讣告介绍,刘秀琴1939年11月出生于吉林市,1964年自吉林医科大学(现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毕业后,分配至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工作,历…

    数字文化“新三样”领跑,江西服贸“显眼包”火出圈

    2025服贸会在北京首钢园举行。“一场融合数字科技、文化底蕴与烟火气息的“赣鄱盛宴”,吸引了全球目光。”初秋的北京,微风送爽,暑气渐散。首钢园区里的江西综合展馆格外热闹,人流如织。参展商江西科骏自主研发的裸眼3D桌面交互一体机成了“吸睛王”——屏幕里的画面仿佛“…

    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积极参加“2025江苏金融教育宣传周”专题活动

    保障金融权益,助力美好生活。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部署,深刻把握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提升社会公众金融素养,维护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合法权益,2025年9 月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