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在14楼,哪个看到微信帮我找个人来救一下”……9月16日,湖南娄底冷水江某小区惊险一幕上演:家住14楼的吴女士,正在准备晚饭时,突然听到阳台异响,推开窗一看,竟见一名女童悬在窗外。原来一名4岁女童不慎从20楼坠落,所幸落在13楼雨棚上。
吴女士毫不犹豫伸手紧紧拉住女童,一边安抚,一边让儿子拍摄视频发到业主群求助。邻居们闻讯纷纷赶来,接力拉住女童。随后民警与消防人员赶到,成功将女童救下。然而,对于这场善举,有人质疑吴女士往业主群发视频会耽误救援时间。
新华每日电讯 图
危急时刻,吴女士首先寻求自己身边的人帮忙,这完全是下意识,也是遵循“就近原则”的最优解。暂且不说,在当时拉住女童的高度紧张状态中,再大声呼救是否有余力,即使被邻居听到,邻居也可能也一时搞不清什么状况。
而让儿子拍视频发群里,现场是个什么情况一目了然,在家的邻居就可以迅速赶来。这可能比报警,然后一个人等待民警或消防人员上门更快,也更“保险”。
此外,可能还存在一点较为“隐晦”的担忧。吴女士说,“我发视频是为了救人,如果不让大家注意到,我一个人也撑不住,一条生命从我手中掉下去怎么办?”万一吴女士没有坚持住,最后没救到人,这个视频也可以起到记录现场、作为证据的作用。
此前,不少在危急时刻的救人者,也遭受过一些“过程中”“细节上”的质疑,如救助对象是异性,会被质疑手放在了不该放的地方。应当看到,这些质疑始终是少数,有的甚至是极少数,众多网友依然清晰地做出是非判断,坚定地支持并赞扬救人者。这也是救人者义无反顾的底气。
无论从道义还是从现实的逻辑出发,我们都不能苛责一个行善者。这不仅是因为人无完人、现实场景的复杂性以及人们思维方式的多元化,更在于我们如何对待善人善举,也很重要。赞扬与包容也是一种善,以善待善,才能鼓励更多的善。
当然,质疑者内心的“嘀咕”还可能是,觉得吴女士救人就救人了,发业主群可能有“炫耀”或求表扬的成分。且不说,吴女士此举是为了寻求帮助,事实也是有邻居合力,最终才将女童救上来;就算救人者有这种被揣测的心理,又如何呢?好事就该宣扬,这丝毫不影响人性之美。
不管怎么说,这都是一场挺感人的凡人善举。质疑救人者“发视频”完全没必要,也不会改变这场善举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