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发文缅怀杨振宁:曾与师生畅谈物理的诱惑,激励后学不断求索

article/2025/10/18 21:13:24

10月18日,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当日,复旦大学发文缅怀,回顾了杨振宁在复旦留下的很多珍贵瞬间。

复旦大学在文章中称,于复旦而言,杨振宁不仅以卓越的学术影响力激励一代代学子投身科学,更与学校有着深厚的渊源与长久的学术合作——杨振宁之父杨武之,曾任复旦大学数学系教授;杨振宁本人,更是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谷超豪等,一同发展规范场理论等研究方向,被认为是“数学和物理学的一次重要跨界”;1980年,复旦授予杨振宁名誉教授;1984年,复旦授予杨振宁名誉博士学位……

1984年12月19日,复旦大学举行授予杨振宁名誉博士学位仪式,大会由复旦大学校长兼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谢希德主持。复旦大学 图

2009年,杨振宁到访复旦,与师生畅谈“物理的诱惑”,万人空巷的盛况铭刻在许多人心中。杨振宁用极为平实、清晰的语言,把复杂的物理学知识讲得深刻而动人。他表示,学好物理并不难,是好奇心“诱惑”着他和一代代物理学家去探索和发现。

16年过去,杨振宁的精神与品格仍深深浸润复旦园,激励后学追求真理、不懈求索。

让复旦师生印象尤其深刻的一件事是:2017年,由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主办、复旦大学承办的“2017年度求是奖颁奖典礼”在光华楼举行。95岁的杨振宁和往年一样,坚持来到颁奖现场。他没有坐主办方准备的椅子,而是站立着全程微笑地为台下的科学家和观众们致辞。他欣慰地提及,中国的年轻人在国际科学研究领域的地位渐渐上升。

最为杰出的划时代的科学家,复旦国际交流的引路人

“杨振宁先生的去世对我们特别是物理学界的同行来说,心情都无法平静。他的一生是整个世界的荣耀,在我的心中他甚至是可以与牛顿、爱因斯坦、麦克斯韦等比肩的最为杰出的划时代的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教授陶瑞宝说。

同样倍感震惊与悲痛的,还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副校长马余刚。8年前,他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所工作。其间,杨振宁应邀访问上海光源。马余刚记得,杨振宁当时参观了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SXFEL),还特别说到等硬XFEL(现 SHINE)成功之后,他还要来看。“没想到SHINE尚未出束,他已驾仙鹤而走。” 

英文版《杨振宁论文选集》,是杨振宁亲自编选的编年式论文集。“我们这一代学物理的人,许多都读过这本书,它对我的影响巨大。”复旦大学副校长周磊回忆,那本书许多物理学系师生都曾反复研读。《选集》不仅收录了杨振宁的代表作,还有他在每一篇论文背后讲述的研究时的思考过程、遇到的困境与灵光乍现的瞬间。“这种科学方法与精神传承,对年轻一代是巨大的激励。”

在许多复旦人眼中,杨振宁先生既有极高的学术造诣,又非常平易近人。与年轻人交流的过程中,他非常乐意鼓励大家,并给予启发性的指导和帮助。

“可以说,杨先生是我们对外开展学术交流的引路人。”如今82岁的复旦大学数学系教授忻元龙感慨,杨振宁回国不仅带来了前沿的科学思想,更用实际行动为中国学者打开了通往世界的大门。

1979年,谷超豪、忻元龙等人应杨振宁邀请,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访问,进行为期一年半的学术交流,成为改革开放初期首批出国交流的学者。中美当时还尚未直接通航,路途十分辗转,忻元龙、谷超豪还有杨振宁妹妹、复旦大学生物系校友杨振玉先飞往巴黎,再飞到美国。

当时,杨振宁是该校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忻元龙至今记得,杨振宁十分照顾中国来的学生,学校周边购物不便,他专门安排学校华人师生帮助购物,有时还亲自开车带大家前往超市。

在杨振宁提携下,一批批中青年学者得以走出国门,拓展学术视野。他利用自己在美国的声望和人脉,积极募捐并设立基金会,资助中国学者赴美访问。基金会为许多复旦教师提供了出国交流的机会,杨福家、陈晓漫等都曾通过这一渠道赴美访学。这种支持,对于当时资源有限的中国高校而言,意义极为重大。

杨振宁与谷超豪:数学和物理学的一次重要跨界

几十年来,杨振宁与复旦大学数学系、物理学系师生保持着频繁交流,特别是与谷超豪的携手,堪称当时中外跨界学术合作的经典范例。

1977年7月,谷超豪、胡和生等与杨振宁合作研究规范场(左起:沈纯理、谷超豪、胡和生、杨振宁)复旦大学 图

这与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曾是复旦大学数学系教授有直接关系。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杨振宁每次回国探亲,会在沪停留一段时日。其间杨振宁便会来到复旦,和数学系的谷超豪等人交流。1996年,谷超豪推动设立“杨武之论坛”,杨振宁作为特邀嘉宾作多场演讲。

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对外科技合作交流整体仍较为稀少,但杨振宁的归来带来了宝贵的外界信息。起初,谷超豪等人与杨振宁的交流显得有些谨慎,然而随着讨论的深入,他们被杨振宁的新观点、新思路和新方法所吸引。

谷超豪曾回忆,杨振宁没有想到复旦大学有人懂他的东西,“还有人和他有共同的语言,因为数学家和他谈话的话,比较抽象,但是我们这一组人不光对数学有兴趣,而且也对物理有兴趣,所以共同的语言很快就建立起来了”。

于是,双方一拍即合,共同开启了规范场理论研究的崭新篇章,实现了物理学与数学的深度融合,共同撰写了《规范场理论的若干问题》一文,发表于1975年《中国科学》中英文版。这一合作不仅为科学界带来了新的突破,也为国际学术界提供了宝贵的交流范例。

《规范场理论的若干问题》论文抽印本

杨振宁曾感慨:“我过去有个猜想,在国内大学中有实力很强的研究人员。通过这次接触,证实了我这个想法。如果这样强的研究力量能和重要的题目结合起来,就会有很快的进展。”他还以谷超豪等人的研究成果为例:“如果能及时掌握国际上的学术动向,抓住问题之所在,国内的这种力量会很快发挥出来。”

1977年,杨振宁再与复旦合作,与数学领域的忻元龙、李大潜以及物理领域的倪光炯等人,共同发表了《局部对偶的黎曼空间和引力瞬子解》及《欧氏空间瞬子解的几何解释》。

学好物理并不难,只要有好奇心“诱惑”

如果要问,复旦史上最火的讲座是哪场,杨振宁先生的一定名列前茅。

2009年,杨振宁在光华楼吴文政报告厅作讲座。复旦大学 图

2009年,87岁的杨振宁应邀赴复旦访问并作专题演讲。演讲的题目是“物理的诱惑”。“当天盛况,我至今都难以用语言完全描述。”周磊当时是物理学系教授,全程负责了杨振宁的接待工作,对当时的盛况历历在目。

演讲设在光华楼吴文政报告厅,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时任校长杨玉良主持。大家很早就开始在门外等候,场面之火爆可谓“史上空前”。现场不仅座无虚席,连讲台前、过道上、门口都站满了人,中国科学院院士郝柏林因事晚到,只能坐在台阶上。

“他的演讲既有学术高度,但又非常简洁明了,即使只是大学一二年级的物理学专业学生,也能从中收获良多。”当时也在台下的陶瑞宝仍然清晰地记得。

演讲前,杨振宁提前把幻灯片发给了周磊。“我一看,几乎没有花哨的装饰,只有简洁的公式和文字。当时还担心内容会不会太专业、太艰深。可当演讲开始,我才真正明白什么叫深入浅出。”周磊印象深刻。

杨振宁用极为平实、清晰的语言,把复杂的物理学知识讲得深刻而动人。他表示,学好物理并不难,是好奇心“诱惑”着他和一代代物理学家去探索和发现。在周磊看来,那不只是在讲,而是在点燃,点燃了在场每一位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与敬畏。

演讲前,杨振宁与复旦大学物理学系师生座谈时提到,他曾参观过复旦大学江湾校区,认为那里环境开阔、视野宏大,是理科发展的理想之地,如果能把复旦的物理学系搬过去,一定会迎来更大发展。几年后,包括物理学系在内的多个理科院系陆续迁入江湾校区。“先生的远见卓识,令人钦佩。”周磊说。

    责任编辑:韩晓蓉
    图片编辑:朱伟辉
    校对:张艳

    http://news.xdnf.cn/JMZfTpdxEs

    相关文章

    港中大校长卢煜明:杨振宁是无数科学家景仰的泰斗

    10月18日,香港中文大学发布悼文:首位华人诺贝尔奖得主、香港中文大学(港中大)博文讲座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杨振宁教授,于2025年10月18日离世,享年103岁。港中大师生对杨教授去世感到十分哀伤,并向杨教授的家人致以深切慰问。港中大缅怀杨振宁。香港中文大学微信公众…

    语录|杨振宁:用科学与热爱写就的 “共同途”

    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杨振宁先生,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他从烽火中走来,于科学殿堂刻下华人姓名。与李政道共创“宇称不守恒”震惊世界;提出“杨-米尔斯规范场”,为粒子物理奠定基石。半生海外,心系故土;晚…

    丘成桐悼念杨振宁:希望未来设立一个以杨振宁命名的奖项来纪念他

    “我希望未来能够在国际基础科学大会上,设立一个以杨先生命名的奖项,来纪念这位伟大的学者。”10月18日,丘成桐在缅怀杨振宁时表示。据新华社报道,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于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杨振宁 视觉中国 资料图澎湃新闻…

    物理学大师杨振宁远去,国内已有十余所高校发文怀念

    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杨振宁逝世后,发文悼念的高校名单在不断拉长。其中,南开大学官方微博10月18日发文提到,杨振宁先生是南开数学研究所(现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理论物理研究室创建者,多年来,杨振宁先生始终关注和支持南开大学的发展。1986年,他应邀担任南开大学名…

    昆明市延安医院因重复收费、超标准收费等被医保局处罚

    10月14日,昆明市医疗保障局对昆明市延安医院作出一份行政处罚决定,该医院2022年1月1日至2025年4月30日期间存在重复收费、超标准收费、串换项目收费、将不属于医疗保障基金支付范围的医药费用纳入医疗保障基金结算的行为被罚款84874元。行政处罚决定书披露的违法事实载明,20…

    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设杨振宁先生缅怀室

    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12时0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据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18日发布的公告,为深切缅怀杨振宁先生,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在科学馆一楼119房间…

    百年辉煌其命惟新!上海美术馆三个楼面举办广东美术大展

    10月18日下午,在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室外大平台,一场别开生面的岭南特色非遗英歌舞、醒狮表演正在上演,伴随着矫健醒狮的腾跃,铿锵英歌踏响,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暨“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启幕。澎湃新闻获悉,作为中国上海国际…

    西湖大学缅怀杨振宁,施一公曾撰文称是他的敬慕者和追随者

    10月18日,西湖大学官网发布悼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西湖大学董事会名誉主席杨振宁先生,于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他与米尔斯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是20世纪物理学最为重要的成就之一。早前,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曾撰文回顾与杨…

    聚焦复杂脊柱疾病,一项中国原创医学技术正从上海走向全球

    一项由中国专家原创的医学创新技术正从上海走向全球多个国家,其中包含日本、泰国、印度等。这项技术聚焦复杂脊柱疾病,通过微创内镜手术,可让患者获得更小创伤的手术体验。10月16日至18日,第一届单孔双通道双介质(UBD)脊柱内镜及脊柱微创新技术国际大会在上海举办,近100…

    7年180场活动,行知读书会守住阅读的温度

    10月18日,在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诞辰纪念日当天,诞生于上海大场镇的行知读书会迎来七周年庆典。庆典不仅通过影像展回顾行知读书会七年历程,还发布了读书会的全新项目“行知新书荟”,未来每季度将联合上海人民出版社精选经典畅销书,为读者筛选优质内容。从“泥地旁的…

    全国五省市九区县在沪齐聚,发布“重走行知路”地图

    2025年10月18日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诞辰134周年纪念日。10月16日至17日,以 “承烽火初心,育时代新人” 为主题的全国五省市九区县 “重走行知路” 活动在上海宝山举办。“重走行知路——中国教育人必访地地图”正式上线,将全国陶行知相关场所串联成线,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寻…

    告别杨振宁:我一生最大的贡献,是增加了中国人的自信心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这位1922年生于安徽合肥的探索者,用跨越一个世纪的漫长岁月,在探索世界的奥秘中留下了深刻的足迹。1956年,他与李…

    这一次以足球之名造访上海,波尔和樊振东火锅话友情

    这几日,德国著名乒乓球运动员蒂姆波尔造访上海,中国对于他来说是一块熟悉的土地。但此番波尔有了新身份——多特蒙德足球俱乐部品牌形象大使,借着这样一个契机,波尔和我们畅谈了他和足球、多特蒙德之间的不解之缘,当然,关于国乒的老朋友樊振东,他也有话要说。德国乒乓名…

    汪诘:诺奖以他为荣,纪念杨振宁先生

    享誉世界的华人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因病于 2025 年 10 月 18 日在北京逝世,享年 103 岁。看到这个消息,心情无比沉重。我曾在杨先生 100 岁生日那天写过这样一句话:希望杨先生能活到人类攻克死亡的那一天。很遗憾,杨先生还是走了。今天我给大家讲一讲杨先生获得诺贝尔物理…

    杨振宁逝世!一位“正常的天才”走了!

    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12时0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一位“正常的天才”走了。我们怀念他——为他在科学史上留下的难以磨灭的印记,为他心怀家国的赤诚付出…

    促进知识产权与人工智能双向赋能、融合发展!第二十二届上海知识产权国际论坛开幕

    以“知识产权与人工智能”为主题的第二十二届上海知识产权国际论坛今天(10月18日)开幕。上海市市长龚正、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副总干事王彬颖出席开幕式并致辞。龚正表示,当前,上海正在按照习近平主席的战略擘画和中央决策部署,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

    强化中德学术交流,汉堡工业大学在华拓展学术合作

    1986年,上海与德国汉堡结为友好城市。在上海与汉堡缔结友城关系40周年之际,10月17日下午,汉堡工业大学校长安德雷亚斯蒂姆-吉尔教授一行到访上海“汉堡之家”,并与汉堡驻中国联络处首席代表安克先生在“汉堡教育联盟中国”项目框架下共同签署双方合作协议。根据协议,汉堡驻…

    室内户外皆舞台,上海前滩公园巷变身为“爵士大道”

    10月18日,第21届爵士上海音乐节在上海前滩公园巷启幕。这场以“爵士上海・音乐世博”为主题的盛会将持续至26日,以前滩为核心辐射全城,汇聚全球20个国家的300位顶级音乐家——包括19次获格莱美提名、4次获奖的世界级大师,他们将在九天内呈献120余场精彩演出。10月18日,第 …

    爵士、音乐剧、二次元还有美食,首届外滩音乐节来了!

    夜幕降临,外滩源圆明园路步行街响起爵士乐,观众游客三三两两,端着潮流艺术美食市集上购买的鸡尾酒,在深秋微凉的夜风中感受“轻松一刻”。10月17日,林肯爵士乐上海中心出品、中美艺术家联袂呈现的音乐节主题曲《Super Bund》拉开了“2025外滩音乐节”的序幕。本次音乐节为…

    为什么说延安精神也是生产力?

    0.34亿元,3.44亿元,2383.4亿元,这分别是延安1949年、1978年、2024年的全市生产总值。数字无言,诉说着历史变迁。党的十八大以来,延安的经济发展由量的扩张向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转变,2021年首次突破2000亿元大关,2024年达到2383.4亿元,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