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杨振宁的艺术收藏与翰墨情缘

article/2025/10/18 21:36:08

在公众的普遍认知中,杨振宁先生是20世纪物理学苍穹中的一颗巨星。其实,杨振宁还有着他的人文艺术世界——对艺术的鉴赏,对友情的珍藏,以及他于翰墨间流淌出的个人修养。科学与艺术,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共同塑造了一位完整、丰满且深具中国文化底蕴的科学家。

102岁的杨振宁挥毫签名

科学巨擘的人文底色与艺术情怀

杨振宁的艺术修养,其根源深植于中国传统的“士”文化之中。他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杨武之是著名的数学家,但同样重视传统文化对孩子的熏陶。这种家学渊源,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基础,也培养了他对中华古典文化的终身热爱与深刻理解。在他身上,我们能看到一种近乎古典的“通才”理想——即追求学问的融会贯通,而非狭隘的专精。他认为,科学是探索自然的奥秘,艺术是抒发人类的情感,二者在最高层次上是相通相感的,共同构成了对宇宙和生命意义的探寻。

这种融通的观念,使得杨振宁的艺术修养并非附庸风雅的业余爱好,而是内化于其思维与生命体验的有机组成部分。他多次在演讲和文章中提及,物理学之美,在于其理论架构的“优雅”与“和谐”,这与欣赏一幅传世画作的“气韵生动”、一首唐诗的“意境深远”在美感体验上是相通的。他能够从杜甫的诗句中感受到与科学发现类似的“造化钟神秀”的震撼,也能从一幅水墨画的留白中,体会到与物理学中“对称性破缺”相呼应的哲学意味。

正是这种深厚的人文底色,使他与众多文化艺术界的大家交往密切,惺惺相惜。他与国学大师陈寅恪的家族有世交之谊,与画家吴冠中、雕塑家熊秉明等人都是挚友。他们之间的交流,远非简单的科学家与艺术家的社交,而是基于对文化根脉的共同认同和对创造精神的深刻理解之上的灵魂对话。在这些交往中,杨振宁不仅是一位科学家,更是一位见解独到、感悟精微的鉴赏者和对话者。他的艺术情怀,为他辉煌的科学事业投射出了一片温暖而富有诗意的光辉,让他真正实现了在科学苍穹下的“诗意的栖居”。

艺术收藏中的生命见证与家国情怀

如果说广义的艺术修养体现了杨振宁精神的广度,那么他的艺术收藏则集中展现了他情感的深度。与许多将收藏视为投资或纯粹审美活动的收藏家不同,杨振宁的收藏核心是“情”,其最动人的篇章,完全凝聚于他与法籍华人艺术家熊秉明长达四分之三个世纪的友情之中。

熊秉明是杨振宁西南联大时期的同学,后来成为享誉世界的雕塑家、哲学家和艺术家。两人青年时期便结下深厚友谊,此后虽远隔重洋,一人深耕于物理学的抽象世界,一人探索于艺术与哲学的表现空间,但他们的精神纽带从未断绝。杨振宁的收藏中,最珍贵的几件作品均出自熊秉明之手。2016年,杨振宁与夫人翁帆一同将珍藏的三件熊秉明雕塑作品——《笔架》、《骆驼》和《马》——正式捐赠给了中国美术馆。

杨振宁其后坦言熊秉明“是我一生最知心的朋友之一,熊秉明用他的作品展示了中国人坚忍卓绝、自我牺牲的精神,没有这种精神,中国不会创造出今天的奇迹。”

熊秉明

这次捐赠,是一次极具象征意义的文化事件。其中,《笔架》尤为特殊,它是熊秉明专门为杨振宁创作的。作品背面刻有两人名字的缩写“C. M. & C. N.”,它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两位巨匠跨越时空的友谊的直接物证。笔架,是文房用具,象征着知识与文化创造,这件礼物寓意着他们对共同文化根基的坚守。

而《骆驼》和《马》则是熊秉明最具代表性的动物主题雕塑。熊秉明曾言:“骆驼与马,一个行走于沙漠,一个奔跑于草原。它们表现出一种在不可预测的境遇中,坚韧前行的精神。”这种精神,恰恰是杨振宁与熊秉明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共同写照——他们在战火中求学,在动荡中远渡重洋,在异国他乡取得卓越成就,内心却始终怀抱着对故土的深情。杨振宁选择捐赠这些作品,正是将这份承载着个人情谊、时代记忆与文化使命的珍贵遗产,归还给了国家和民族。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对此评价道,这不仅是艺术藏品最好的归宿,更是将“友谊与美”一同珍藏于国家的艺术殿堂。

《骆驼》

书法实践中的文化传承与心灵对话

在杨振宁的艺术因缘中,书法是他最为个人化、也最具实践性的部分。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艺术形式,要求“心手双畅”,是修养与技艺的完美结合。杨振宁与书法的缘分,既有家庭环境的熏陶,也有与大师的交流,更有个人的不懈实践。

他的岳父,抗日名将杜聿明先生,是一位功力深厚的书法爱好者。在与杜家的密切交往中,杨振宁自然而然地受到了这种文化氛围的浸润。杜聿明先生沉稳工整的楷书,无疑对杨振宁的书法审美与实践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他能写一手端正的楷书,笔触间流露出沉稳与静气,这与他科学工作中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隐隐相合。

杨振宁曾与国学大师、书法泰斗启功先生有过交往。2002年,作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创始人的杨振宁,亲自邀请启功先生为研究中心题写牌匾。启功先生欣然应允,两位在各自领域登峰造极的老人,因笔墨而结缘。2004年,杨振宁前往探望病中的启功,两人的谈话焦点便是书法。杨振宁当时还特意提到:“我的岳父杜聿明,您认识吗?他也很喜欢书法,字写得也很好!”这段对话,充满了文化人之间的温情与敬重,是科学智慧与艺术灵魂的一次直接碰撞。

杨振宁与书法泰斗启功先生

此外,杨振宁也曾在公开场合展示自己的书法。在杨振宁102岁生日庆典上,杨振宁与翁帆曾挥毫签名,当时在一边的友人王征记录下了夫妇俩挥毫签名的瞬间。他的书法作品“桃李天下,学源于思”曾出现在拍卖会上。对他而言,提笔挥毫,或许不仅是艺术的创作,更是一种内心的修养,一种与先贤对话的方式,一种对自身文化身份的确认和传承。

    责任编辑:顾维华
    校对:张艳

    http://news.xdnf.cn/VLCWObRPST

    相关文章

    独家|友人追忆杨振宁:他没能二度获诺奖是一个遗憾

    在10月18日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振宁逝世当日,杨振宁的友人王征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表示,杨振宁的一生,可以称得上是科学智慧与人文精神交相辉映的史诗,极少有遗憾,“然而,他其实还是有一个遗憾,那就是没能第二次获得诺贝尔奖,如果二度获得…

    一图看懂丨大湾区文化周隆重开幕

    10月18日,作为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暨“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开幕式在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隆重举行。这次广东美术百年大展,是岭南画派的“回家”,更是见证岭南文化与海派文化交融探索新艺术形式的重要契机。责任…

    因饮用水不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和规范,云南宣威市多所小学被罚

    近日,云南曲靖宣威市多所学校因供应的饮用水不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和卫生规范,已分别被当地卫健局处以罚款。澎湃新闻梳理发现,此次被处罚的学校名单包括宣威市海岱镇中心学校所属宣威市海岱镇岩上村完小、宣威市龙场镇中心学校所属的宣威市龙场镇旧营完小、宣威市西泽乡中心学…

    复旦发文缅怀杨振宁:曾与师生畅谈物理的诱惑,激励后学不断求索

    10月18日,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当日,复旦大学发文缅怀,回顾了杨振宁在复旦留下的很多珍贵瞬间。复旦大学在文章中称,于复旦而言,杨振宁不仅以卓越…

    港中大校长卢煜明:杨振宁是无数科学家景仰的泰斗

    10月18日,香港中文大学发布悼文:首位华人诺贝尔奖得主、香港中文大学(港中大)博文讲座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杨振宁教授,于2025年10月18日离世,享年103岁。港中大师生对杨教授去世感到十分哀伤,并向杨教授的家人致以深切慰问。港中大缅怀杨振宁。香港中文大学微信公众…

    语录|杨振宁:用科学与热爱写就的 “共同途”

    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杨振宁先生,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他从烽火中走来,于科学殿堂刻下华人姓名。与李政道共创“宇称不守恒”震惊世界;提出“杨-米尔斯规范场”,为粒子物理奠定基石。半生海外,心系故土;晚…

    丘成桐悼念杨振宁:希望未来设立一个以杨振宁命名的奖项来纪念他

    “我希望未来能够在国际基础科学大会上,设立一个以杨先生命名的奖项,来纪念这位伟大的学者。”10月18日,丘成桐在缅怀杨振宁时表示。据新华社报道,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于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杨振宁 视觉中国 资料图澎湃新闻…

    物理学大师杨振宁远去,国内已有十余所高校发文怀念

    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杨振宁逝世后,发文悼念的高校名单在不断拉长。其中,南开大学官方微博10月18日发文提到,杨振宁先生是南开数学研究所(现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理论物理研究室创建者,多年来,杨振宁先生始终关注和支持南开大学的发展。1986年,他应邀担任南开大学名…

    昆明市延安医院因重复收费、超标准收费等被医保局处罚

    10月14日,昆明市医疗保障局对昆明市延安医院作出一份行政处罚决定,该医院2022年1月1日至2025年4月30日期间存在重复收费、超标准收费、串换项目收费、将不属于医疗保障基金支付范围的医药费用纳入医疗保障基金结算的行为被罚款84874元。行政处罚决定书披露的违法事实载明,20…

    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设杨振宁先生缅怀室

    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12时0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据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18日发布的公告,为深切缅怀杨振宁先生,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在科学馆一楼119房间…

    百年辉煌其命惟新!上海美术馆三个楼面举办广东美术大展

    10月18日下午,在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室外大平台,一场别开生面的岭南特色非遗英歌舞、醒狮表演正在上演,伴随着矫健醒狮的腾跃,铿锵英歌踏响,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暨“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启幕。澎湃新闻获悉,作为中国上海国际…

    西湖大学缅怀杨振宁,施一公曾撰文称是他的敬慕者和追随者

    10月18日,西湖大学官网发布悼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西湖大学董事会名誉主席杨振宁先生,于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他与米尔斯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是20世纪物理学最为重要的成就之一。早前,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曾撰文回顾与杨…

    聚焦复杂脊柱疾病,一项中国原创医学技术正从上海走向全球

    一项由中国专家原创的医学创新技术正从上海走向全球多个国家,其中包含日本、泰国、印度等。这项技术聚焦复杂脊柱疾病,通过微创内镜手术,可让患者获得更小创伤的手术体验。10月16日至18日,第一届单孔双通道双介质(UBD)脊柱内镜及脊柱微创新技术国际大会在上海举办,近100…

    7年180场活动,行知读书会守住阅读的温度

    10月18日,在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诞辰纪念日当天,诞生于上海大场镇的行知读书会迎来七周年庆典。庆典不仅通过影像展回顾行知读书会七年历程,还发布了读书会的全新项目“行知新书荟”,未来每季度将联合上海人民出版社精选经典畅销书,为读者筛选优质内容。从“泥地旁的…

    全国五省市九区县在沪齐聚,发布“重走行知路”地图

    2025年10月18日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诞辰134周年纪念日。10月16日至17日,以 “承烽火初心,育时代新人” 为主题的全国五省市九区县 “重走行知路” 活动在上海宝山举办。“重走行知路——中国教育人必访地地图”正式上线,将全国陶行知相关场所串联成线,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寻…

    告别杨振宁:我一生最大的贡献,是增加了中国人的自信心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这位1922年生于安徽合肥的探索者,用跨越一个世纪的漫长岁月,在探索世界的奥秘中留下了深刻的足迹。1956年,他与李…

    这一次以足球之名造访上海,波尔和樊振东火锅话友情

    这几日,德国著名乒乓球运动员蒂姆波尔造访上海,中国对于他来说是一块熟悉的土地。但此番波尔有了新身份——多特蒙德足球俱乐部品牌形象大使,借着这样一个契机,波尔和我们畅谈了他和足球、多特蒙德之间的不解之缘,当然,关于国乒的老朋友樊振东,他也有话要说。德国乒乓名…

    汪诘:诺奖以他为荣,纪念杨振宁先生

    享誉世界的华人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因病于 2025 年 10 月 18 日在北京逝世,享年 103 岁。看到这个消息,心情无比沉重。我曾在杨先生 100 岁生日那天写过这样一句话:希望杨先生能活到人类攻克死亡的那一天。很遗憾,杨先生还是走了。今天我给大家讲一讲杨先生获得诺贝尔物理…

    杨振宁逝世!一位“正常的天才”走了!

    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12时0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一位“正常的天才”走了。我们怀念他——为他在科学史上留下的难以磨灭的印记,为他心怀家国的赤诚付出…

    促进知识产权与人工智能双向赋能、融合发展!第二十二届上海知识产权国际论坛开幕

    以“知识产权与人工智能”为主题的第二十二届上海知识产权国际论坛今天(10月18日)开幕。上海市市长龚正、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副总干事王彬颖出席开幕式并致辞。龚正表示,当前,上海正在按照习近平主席的战略擘画和中央决策部署,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