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夙读《植物的欲望》|支持转基因的我,为何译一本“反”转基的书

article/2025/10/18 14:40:02

《植物的欲望》,[美]迈克尔·波伦译,刘夙译,中信出版社,2025年7月出版,304页,58.00元

美国记者、作家迈克尔·波伦(Michael K. Pollan)的植物随笔《植物的欲望》(The Botany of Desire),今年由我重新翻译后,由中信出版社出版。之所以说是“重新翻译”,因为在此之前,此书曾由王毅译出,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英文世界,好书众多,有大量尚无译本的优秀作品等待着引入国内,因此对于这本书的重译,我一开始是打算拒绝的。后来之所以改变了主意,完全是因为这本书当初给我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

正如我在新译本的《译后记》中所说,《植物的欲望》一书的亮点,在于把书中讲述的苹果、郁金香、大麻和马铃薯等农作物的驯化视为一个“协同演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驯化了植物,但植物也利用了人类,从而实现了自身基因更多、更广的传播。

波伦在书中提到,英国广播公司(BBC)的自然纪录片《植物私生活》(The Private Life of Plants)“对我的影响可能比任何图书都更大”。这部六集纪录片运用延时摄影等技法,让植物展示出了动物一样的运动,使观众很容易把植物拟人化,认识到它们也是有着求生欲、争斗欲的生灵。特别是在第四集最后,身兼该片撰稿人和主持人的戴维·爱登堡(David Attenborough)站在一片正在收割的金黄色小麦田中,手执一支麦穗,以小麦的视角说道,小麦通过利用人类的帮助,“设法独占了开阔的平原,以及排水良好的肥沃土地”,于是“解决了争斗求存的问题,甩掉了它们的竞争者”。

英国广播公司的纪录片《植物私生活》(1995)

这种审视驯化的非人类中心主义视角,其实有着悠久的历史,甚至在达尔文《物种起源》中也有所体现,但是它确实是在二十世纪后期生态主义兴起之后,才获得了广泛的传播和接受,成为让很多人耳目一新的思路。《植物私生活》首播于1995年;《植物的欲望》出版于2001年。它们在二十一世纪初刚引入中国之时,给当时的科普界带来了很大的震撼和启发。我自己正是深受震撼和启发的观众和读者之一。

不过,《植物的欲望》也有一些争议性内容。该书有关大麻的一章,试图为中国人心目中的毒品植物翻案,恐怕很多人不易接受。有关马铃薯的一章,则采取了质疑基因修饰技术(俗称“转基因技术”)的立场,在科学界颇受非议。

我本人支持转基因,曾经亲自做过不少相关的科学传播。我至今仍然记得,2013年12月1日,北京举办了一场“转基因食品嘉年华”,我也参加了。活动结束之后,我偷拿了几个含有转基因成分的小面包,去参加一位环保类杂志编辑召集的小型讨论会。我把小面包拿出来请大家吃,结果好几个人面面相觑,不敢入口,只有年轻的植物分类学者刘冰(现为中科院植物所副研究员)毫不介意,拿起一个几口吃下。如今十二年过去了,我们两人都还活着,当然也有共同的健康问题,就是超重。

因此,对于《植物的欲望》质疑转基因的立场,我总体上是不认可的,只是认为瑕不掩瑜。就好比1986年唐山大地震十周年之时,作家钱钢出版了报告文学《唐山大地震》,对地震之后暴露的种种人性秉笔直书,轰动全国。然而,该书暗示地震是可以预报的,并花了很大篇幅描写发震之前地震部门对发布地震警报的犹豫不定,在今天看来也违反了科学界的主流共识。钱钢后来仍然坚持认为地震可以预报,正如波伦一直坚持质疑转基因一样,但这无法否认《唐山大地震》仍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优秀纪实文学作品。

钱钢著《唐山大地震》

没想到,《植物的欲望》于7月正式出版之后,才过了两个月,就发生了“西贝事件”。正是这次事件,让我对波伦的立场有了更多同情之理解。

9月10日,著名网红、企业家罗永浩发微博吐槽:知名餐饮连锁店西贝的菜几乎全是预制菜,却又贵又难吃,由此引发了新一轮有关预制菜的争论。我的观点与罗永浩基本相同,不仅不反对预制菜,还常吃预制菜,只是认为:饭店售卖的预制菜应该有合理的价格;最好能够标示是否预制菜,以满足消费者的知情权;不能打着现做菜的名号售卖预制菜,这是欺诈行为。

不止我和罗永浩,还有很多网民,也都持有类似的观点。与此同时,自然也有很多网民持有反对预制菜的较为极端的观点。然而餐饮业和食品工业的从业人员,以及与他们关系密切的一些科普人士,对这些网络舆论做出的回应令人失望。很多人不区分网络上的不同观点,把我们全都打入反预制菜阵营,然后以傲慢的姿态,一边宣称预制菜更健康、更有营养,有时不失美味,是食品工业造福人类的新技术,因此消费者应该接受,一边明里暗里嘲讽反预制菜者愚昧无知。还有人坚持认为,饭店没有必要标示预制菜,不能惯着消费者,什么都让他们知情。

要看破这里面的话术,需要掌握一些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的基本常识,是要求人们首先学会区分客观断言和主观断言。客观断言阐述的是有关客观事实的判断,可以用客观证据来检验;主观断言阐述的是有关主观价值的判断,则完全可以因人而异。

说预制菜更健康、更有营养、有时不失美味,大体上是客观断言。然而,这背后也隐含了一种话术——诉诸理想条件(appeal to ideal conditions)。以网民诟病颇多的速冻西蓝花为例,实验表明,如果能将西蓝花迅速冷冻到零下十八摄氏度的低温,并长期维持,只在使用时缓慢化冻到室温,那么理论上确实可以很大程度地保持其营养和口味。然而,谁能保证现实中一定有这么理想的条件呢?

说消费者应该接受预制菜,就是主观断言了。十八世纪的苏格兰哲学家休谟早就发现,从“是”推不出“应该”。就算预制菜有千般好处,也无法推出我应该、必须要接受它。然而包括食品工业利益集团在内,所有市场营销者惯用的话术之一,就是直接从“是”推出“应该”的“是-应该谬误”(is-ought fallacy)。他们通过反复展示和灌输商品的益处,诱导消费者忘记自己的真实需求,直接把“有益处”等同于“应该买”,于是掉进营销者的陷阱。

实际上,很多人都清楚地知道,预制菜的最大问题是欠缺“锅气”(现做菜在高温烹制条件下生成的一些易挥发、易散失的风味物质),追求锅气,是一种有广泛民众基础的口味偏好(也即价值判断)。食品科学作为研究“是”的学问,能够判断食物是否健康或营养,但并不关注(也没有能力关注)口味偏好之类涉及“应该”的命题。因此,指责民众追求锅气的口味偏好,也正如指责喝茶的人为什么不喝咖啡一样,是无意义的交流,是价值观的霸凌。

同样,认为饭店的顾客不应该有预制菜知情权,也是主观断言。所有为消费者不必有知情权辩护的理由,背后都隐含着某种价值观。比如一种常见的辩护是:如果消费者自身科学素养低下,那么提供过多的信息反而会让他无所适从,甚至让他更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误导。这背后就体现了“家长主义”(paternalism)价值观,认为缺乏科学素养的人像孩子一样幼稚,必须受到专业人士的呵护。另一种常见的辩护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知情权,就必须给商品额外做标注,商家由此增加的成本,最后都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这背后又体现了“庸俗功利主义”(vulgar utilitarianism)价值观,认为所有的权利、道德都可以不分场合地折合成经济效益,拿来直接比大小。总之,像这样的商业利益集团常用话术,如果没有冷静的分析能力,往往很难识破,结果便被牵着鼻子走。

俗话说:“人教人,教不会;事教人,一遍就会。”我在“西贝事件”引发的预制菜争论中见识到种种话术之后,马上就想到,当初的转基因争论中,这些话术其实早都悉数登场了,只是我那时没有意识到而已。

在《植物的欲望》中,波伦质疑转基因技术的理由之一是,把转基因作物种到大田里,完全暴露在自然环境中,可能会导致异源基因扩散,给自然生态带来危险。这个质疑是完全合理的,因为一些担忧后来确实成了现实(比如抗除草剂基因扩散到杂草居群之中)。产业界的应对方法,是请政府部门出面,强制实行避免异源基因扩散的预防措施,但这就不可避免进一步引来对“诉诸理想条件”的质疑——万一在现实中,人们做不到这么理想的预防怎么办?波伦因此讽刺道:“想让错先生真的见不到对小姐,还要做太多事情。”

波伦又指出,美国产业界之所以力推转基因马铃薯,有两个背景,其一是农业上马铃薯的大面积单一种植,其二是食品工业上对马铃薯品质的单一要求,比如为了炸出好看的金黄色薯条,马铃薯不得有难看的网状坏死。在这两个背景之上,转基因马铃薯确实具有优势。然而,这些一定是消费者想要的吗?如果有人反对生态不友好的单一种植,或是反对食品工业利益集团强加给消费者的食品审美,那么他完全可以戳穿产业界的“是-应该谬误”,拒绝食用转基因马铃薯。波伦采访的一位有机薯农,在谈到自己为什么不会种植转基因马铃薯时,就说:“那不是我的客户想要的。”

波伦没有提到转基因标识的相关争论。在美国,转基因标识问题争了十几年,产业界反对标识的两大理由,正是我上面提到的家长主义理由和庸俗功利主义理由。可惜,即使是资本力量极为强大的美国,最终也不得不向民意妥协。从2022年起,美国也开始对转基因食品进行强制标识(虽然比起欧盟的要求来较为宽松)。至于中国,当初也有很多科普人士全面照搬了这两个理由,反对转基因标识。直到今年,与食品工业利益过从甚密的一些人,在反对预制菜标识的时候,还要把转基因标识也拉出来类比,仿佛在心里悻悻地说:“当年我们输了,但我们不服,这次绝不能输!”

这样分析的话,《植物的欲望》中质疑转基因技术的大部分观点,竟然都是合理的。当然,也有少部分观点我至今仍然不赞同。比如对于转基因食品本身的健康风险,科学界提出了“实质等同”的解决之道——如果转基因食品经过检测后,在营养成分和安全性上与非转基因食品没有差别,那就可以视为二者实质等同,足以消除可能的未知风险。波伦对这个实质等同原则也表示疑虑,而我认为他和其他很多人一样都是过虑了。但剩下的这区区少数的“瑕”,自然更掩盖不了整本书的“瑜”。

在《植物的欲望》之后,波伦在2006至2013年间先后出版了四本有关饮食的作品,也都已经由中信出版社引进,合称为“饮食觉醒”系列。其中的《杂食者的两难》(The Omnivore’s Dilemma)和《为食物辩护》(In Defense of Food)都批判了美国食品工业和更大的军事工业复合体对美国民众饮食观的规训和扭曲。事实上,美国的食品工业和医药界素来就有为了追逐利益而无视食品药品公共安全的黑历史,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当初之所以要成立,正是为了遏制层出不穷的食品药品安全事件,这些本来都应该是科技史上的常识。

迈克尔·波伦著《杂食者的两难:食物的自然史》

迈克尔·波伦著《为食物辩护:食者的宣言》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西贝事件”之后,我现在深刻地意识到,了解美国的食品安全史,以及民间对利益集团的反抗,对我们中国的普通民众也有很大启发。毕竟,我们中间的大多数人,并不属于食品工业和餐饮相关的利益集团。如果连我们自己都不为自己的利益出声,又能指望谁来为我们发声呢?

    责任编辑:丁雄飞
    图片编辑:张颖
    校对:施鋆

    http://news.xdnf.cn/fyAPWJOFMW

    相关文章

    中科大发文追忆杨振宁:他对合肥和中科大一往情深

    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12时0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10月18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官网刊文缅怀杨振宁。杨振宁(来源:中国科学院)该文回顾道,1922年10月1日,杨振宁出生在合肥西大街(现长江中路)四古巷内的杨宅,在这里度过了六年时光,后…

    特勒、费米和奥本海默:成就杨振宁的三位关键人物

    硕士毕业后,杨振宁前往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如果说父母、西南联大师生是杨振宁的互动性重要他人,那么费米无疑就是杨振宁的偶像性重要他人。杨振宁认为费米“是一个标准的儒家君子”,“我在做学生时,受到费米的影响非常之大”。他原本想追随费米读博,但是由于种种客观…

    澎湃评论|感怀杨振宁先生的赤子之心

    杨振宁在普林斯顿大学的办公室里巨星陨落!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就在半个多月前,杨振宁在家度过了103岁生日。欢声笑语犹在,如今溘然长逝,令人悲伤。回顾杨先生的百岁人生,无论是他的物理学研究,还是晚年叶…

    行李架上的锂电池自燃,杭州飞韩国一航班备降上海浦东机场

    10月18日,有网友发文称,杭州飞往韩国的一国航航班上,行李架突然着火,“整个客舱都是烟”。航班紧急备降上海浦东机场。网络 图18日中午12时许,中国国际航空官方微博发文称:10月18日,由杭州飞往仁川的CA139航班,一名旅客存放在行李架上手提行李内锂电池自燃,机组按程序…

    海南法院集中公开宣判9起走私案件,17名犯罪分子获刑

    澎湃新闻10月18日从海南省高院了解到,该院近日组织海南省一中院、二中院和海口中院、三亚中院依法对9起走私犯罪案件进行集中公开宣判。海南法院系统对走私犯罪案件集中公开宣判。来源:海南省高院本次宣判的案件涉及离岛免税“套代购”走私、走私槟榔、成品油等,涉案总金额达…

    云南芒市珠宝小镇一烧烤摊发生火灾,无人员伤亡

    10月17日晚间,云南德宏州芒市多名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布视频称珠宝小镇突发火灾,引发广泛关注。澎湃新闻从云南德宏州消防救援支队获悉,当日21时51分,德宏州消防救援支队指挥中心接警称:芒市珠宝小镇一烧烤摊发生火灾。接警后,指挥中心先后调派勐焕消防救援站、机场大道特勤站…

    游戏论|《黑暗世界:因与果》——利维坦与神经漫游者

    《黑暗世界:因与果》2025年3月,上海月壤工作室(Pollard Studio)推出了他们的首部作品:《黑暗世界:因与果》——一部令国内玩家社区既惊喜又诧异的作品。惊喜在于,作为独立工作室的处女作,《黑暗世界:因与果》(后统称《黑暗世界》)表现出相当成熟的工业水准,其画面品…

    价格周报|本周猪价继续下探:一度跌破11元/公斤,行业进入亏损状态

    据农业农村部监测,10月17日,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猪肉平均价格为18.03元/公斤,与上周五(10月10日)的18.85元/公斤相比,下降4.4%。本周的平均价格为18.24元/公斤,与上周18.75元/公斤的均价相比,下降2.7%;与节前一周(9月22日-9月26日)19.52元/公斤的均价相比,下降6.6%。…

    南泥湾红色旅游热度不减:今年已接待游客110万余人次

    “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再不是旧模样,是陕北的好江南……”这首曾传唱大江南北的歌曲《南泥湾》创作于1943年,歌中描绘了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在南泥湾艰苦奋斗两年后,南泥湾从“处处荒山、没人烟”,变成“到处庄稼、遍地牛羊陕北好江南”的情景。80多年后的今天,南泥…

    追责云业务造假和经济舞弊!华为云CEO张平安被连降三等,多名高管遭问责

    张平安 资料图华为云计算业务多位管理层被问责,接受处分,其中,华为董事、云计算BG CEO张平安被连降三等。10月18日,澎湃新闻记者从多位华为内部人士处证实,近日,华为纪律监察委员会就华为云计算BU提交的有关云业务造假与经济舞弊问题,对相关管理责任人作出处理意见。作…

    追忆杨振宁:13岁曾对父母说日后要得诺贝尔奖,35岁成真

    10月18日,据新华社报道,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于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回望杨振宁的一生,获得诺贝尔奖不是偶然事件,而是他从十三岁起定下的目标、后来凭其天赋和努力实现目标的过程。1935年,13岁的杨振宁读科普书《神秘的宇宙…

    图忆|科学巨子杨振宁

    据央视新闻报道,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据公开资料报道,杨振宁上世纪40年代赴美留学任教。1957年,因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与李政…

    2025上海苏河湾大会召开,成立上海AI-FI实验室

    10月18日至19日,全球财富管理论坛2025上海苏河湾大会于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举办。作为静安区与全球财富管理论坛再次合作打造的高端资管对话沟通平台,本次活动设置全体大会、国际对话、平行闭门会以及多场主题演讲及论坛。论坛集聚百余名国内外重量级嘉宾,围绕数字驱动时代…

    杨振宁先生生平

    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12时0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10月18日,清华大学发布杨振宁先生生平。杨振宁先生生平杨振宁,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

    清华大学发文悼念杨振宁,学校官网已转为黑白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于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10月18日,清华大学官网发布了《沉痛悼念深切缅怀杨振宁先生》一文,学校官网也已转为黑白。清华大学方面介绍,杨振宁先生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1929年随父母来到清华园。1938年考入…

    苹果CEO库克谈AI:不担心计算机像人一样思考,担心人像计算机一样思考

    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顾问委员会主席蒂姆库克与全球财富管理论坛执委会主席、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白重恩展开对话。 主办方供图10月18日,全球财富管理论坛2025上海苏河湾大会在上海展览中心拉开帷幕。上午全体大会的“国际对话:科技驱动时代的创新边界”环…

    清华大学:沉痛悼念深切缅怀杨振宁先生

    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12时0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杨振宁先生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1929年随父母来到清华园。1938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1942年入清华大学…

    纪念|院士葛墨林谈杨振宁:小事情、大先生

    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本文由澎湃新闻发表于2022年10月1日,当天是杨振宁百岁生日。2022年8月,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葛墨林撰写的《我…

    新城市志︱聚焦六大方向,上海前瞻布局未来产业

    “未来”已来。日前,上海印发《关于加快推动前沿技术创新与未来产业培育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以系统性、前瞻性的政策设计,为未来十年创新布局定下基调。《若干措施》明确,围绕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等六个方向,结…

    上海市高境第一中学通报“两名学生在教室发生争执情况”

    “上海高境第一中学”微信公号责任编辑:管卓图片编辑:乐浴峰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